過去兩年,如果要說哪條鏈在 token 設計上最激進,Injective 一定有名字。它不是簡單地“手續費裏燒一點幣”,而是把“燒幣”做成了一整套拍賣制度,又接連上了 INJ 2.0、3.0,加上 2024 年新的 Burn Standard 和後面的 Community BuyBack,把通縮推到一個有點“用力過猛”的位置。
先說最基礎的每週 Burn Auction。最早上線主網上的時候,規則很直接:所有基於 Injective 的交易前端,把 60% 手續費打包成一個資產籃子,每週拍一次賣給出價最高的 INJ 持有人,拍賣支付的 INJ 現場焚燬。官方後面的數據裏提到,到 2023 年中,這套機制已經累計燒掉大概 570 萬枚 INJ,這個數字是可以在官方的 Burn 歷史裏查到的。到了 2024 年中,月度社區更新裏給出的累計燒燬量已經超過 600 萬枚,而且輪次超過 150 輪,說明這個拍賣不是搞搞營銷就結束,而是確實跑了幾年。
INJ 2.0 把第一版機制放大了一圈。原來只有交易前端強制上交 60% 手續費,現在改成“所有在鏈上的應用都可以自願把任意比例收入丟進拍賣籃子”,可以是 10%,也可以是 100%。這一步有兩個微妙的變化:第一,dApp 團隊可以用更高的“燒幣比例”吸引注意力,相當於把自己協議的增長故事和 INJ 通縮綁在一起;第二,拍賣籃子裏的資產結構不再只反映衍生品交易,而是開始映射整個鏈上應用的情況。這種設計在我看來有一點“公鏈稅”的味道,只不過稅是由各個應用自願繳納,換取曝光度和話語權。
到 2024 年 4 月,官方又發了一個新的 Burn Standard 升級,等於 INJ 2.0 的再放大版:不僅 dApp 可以把收入往裏丟,普通用戶也可以直接往拍賣籃子裏塞資產。你可以理解成一個“公共銷燬池”,任何人看某周的拍賣規模不夠爽,都可以自己追加一點,把這輪變得更誇張。從機制上看,這一步其實不再只是“將協議收入轉化爲通縮”,而是允許純粹的情緒性、投機性銷燬出現——這是我個人比較保留的地方,因爲它會把價格預期和短期情緒進一步放大。
真正改變整體供應軌跡的是 INJ 3.0。2024 年比特幣減半前後,通過的 IIP-392 把通縮參數直接調高了一個數量級,官方給出的說法是“通縮速率提升了約 4 倍”,而且通縮強度和鏈上質押比例掛鉤:質押比例越高,年度淨供應下降越快。從幾份月度報告看,2024 年下半年鏈上質押 INJ 已經在 5,000 萬枚以上,佔總供應相當高的比例,這意味着協議已經在主動把流通籌碼鎖進質押裏,再疊加每週拍賣銷燬,通縮的合力會非常明顯。
這裏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極強通縮聽上去很美,但對網絡安全和流動性是不是絕對利好,我並不敢拍胸脯。首先,大量 INJ 被質押和燒掉之後,可交易的現貨會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戶和早期參與者手裏,這對普通用戶其實不完全友好。其次,通縮和高質押率會推高質押收益的心理預期,一旦未來實際收益不達標,解除質押的拋壓也會被放大。尤其 INJ 3.0 把供應變動和質押比例強綁定,如果未來出現一輪“大規模解押”,通縮曲線可能會瞬間變得沒那麼“完美”。
另一個容易被忽視的點,是這麼大規模的銷燬,背後其實是應用願意長期支付“燃料費”。從幾期社區月報可以看到,Helix 等基於 Injective 的交易前端,在 2024 年單月撮合量已經能做到十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級別,而這些交易全部是零 Gas 給到用戶,由前端承擔鏈上 Gas 和自己分到的 40% 手續費之間的差價。這種模式在牛市階段是成立的,前端靠高頻交易和自營可以掙出這點成本,但如果有一段時間交易萎縮,前端自己也會開始權衡要不要繼續高比例貢獻給拍賣池。
Burn Standard 允許普通用戶往籃子裏丟資產,理論上可以在前端不景氣的時候“補位”,但我更傾向於把這看作一個可選項,而不是長期支柱。畢竟用戶不是慈善家,願意把錢白白丟進一個銷燬池,多半是賭一個更強的通縮故事,而不是看鏈上應用的真實現金流。
站在一個長期跟蹤者視角,我對 Injective 這一套設計的態度是:機制本身確實夠大膽,拍賣 + 通縮的組合,也確實在鏈上做出了其他公鏈沒有做過的嘗試;但它的可持續性,很大程度取決於兩點:一是真實使用量能不能持續覆蓋這套銷燬節奏,二是治理層面對通縮參數有沒有足夠敏感的調整機制,而不是“寫死一個永遠偏激的曲線”。從最近一年頻繁的參數升級來看,社區目前還是願意不斷調整的,這一點反而讓我稍微放心一點。
對普通參與者來說,我的建議只有一句話:把這套機制當成可以量化的“協議現金流”,自己去看每週拍賣的規模、年度淨通縮速度,再結合鏈上使用數據去判斷,而不是聽任何一方單方面講故事。這裏不是投資建議,只是我作爲一個長期用戶,對 INJ 通縮實驗的一點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