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圈子裏,一旦某個賽道火了,幾天之內就會冒出幾十個類似的項目。BTC 再質押(Restaking)現在就是這個狀態。Solv、Lombard、Pell……名字多得讓人記不住。上週我特意花時間把市面上主流的幾個 BTC 流動性協議都體驗了一遍,試圖搞清楚 Lorenzo 在這場混戰中的真實站位。

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不都是存 BTC 給個憑證嗎?有什麼區別?”

其實區別大了。如果說 SolvBTC 像是一個標準化的 ETF 基金,追求的是“一鍵通用”;那麼 Lorenzo 更像是一個精密的“拆彈工廠”。

我對比了幾個項目的底層邏輯,發現絕大多數競品都在做“加法”。他們把 BTC 的本金、Babylon 的質押收益、甚至各路 Layer 2 的積分都打包進一個 Token 裏(也就是常說的 LRT)。這種做法的好處是簡單,用戶拿一個幣就行,流動性也集中。

但 Lorenzo 做的是“減法”,或者說是“除法”。

它把一個完整的比特幣資產,強行拆成了 LPT(本金)和 YAT(收益)。剛開始我也覺得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增加用戶的操作難度。但當我在 Uniswap v3 上看到不同期限的 YAT 有不同的價格時,我突然理解了這個設計的野心。

這就好比在傳統金融裏,你買銀行理財(競品模式)和你在債券市場上買賣國債(Lorenzo 模式)的區別。

在競品的模式裏,收益率是混合的、平均的。你沒法把“明年的收益”現在就賣掉換錢。但在 Lorenzo 裏,你可以。

舉個實際的例子:假設我現在急需現金,但我不想賣掉我的 BTC 本金。在其他協議裏,我只能抵押借貸,還要擔心清算風險。但在 Lorenzo 裏,我可以直接把代表未來收益的 YAT 賣掉變現。這相當於提前透支了利息。這種資金的靈活性,是那些把所有東西打包在一起的協議做不到的。

當然,這種“另類”也是雙刃劍。

我在對比流動性數據時發現,Lorenzo 的資金規模雖然增長很快,但因爲資產被拆分了,單一池子的深度確實不如 SolvBTC 這種巨頭深。這就意味着大戶進出的時候,滑點會比較難看。這是結構化產品天然的劣勢——把流動性碎片化了。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觀察點是生態位的選擇。

其他的 BTC 協議都在拼命爭搶“誰是最好的跨鏈橋”,試圖把自己的 stBTC 鋪到每一條鏈上。而 Lorenzo 似乎更在意“誰來定義收益率”。他們花了很多精力去構建 YAT 的交易市場。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高明的差異化打法。因爲做資產發行的競爭太激烈了,最後大概率是贏家通喫(Winner takes all)。但做“收益定價”是一個相對藍海的市場。如果未來市場想要知道“現在比特幣的無風險利率是多少?”,他們可能會去看 Lorenzo 上 YAT 的價格,而不是去看某個理財頁面的 APY。

所以,在配置策略上,我把這兩種協議做了區分:
那些簡單的“打包型”協議,適合用來當底倉,拿着不動,喫平均收益。
而 Lorenzo,適合用來做策略。比如我看多某個時間段的收益率,或者我想做本息對衝。

坦白說,目前的市場階段,大部人還是懶惰的,更喜歡簡單粗暴的產品。Lorenzo 的這套機制可能在短期內因爲門檻高而喫虧。但隨着 BTCFi 市場的成熟,機構和專業大戶進場後,這種能夠精細化管理風險和收益的工具,溢價會體現出來。

這就像 DeFi 剛開始時,大家都喜歡 Uniswap 的簡單,但後來專業做市商還是離不開 Curve 和 Balancer 的複雜機制。Lorenzo 賭的就是這個“專業化”的未來。

@Lorenzo Protocol $BANK

BANKBSC
BANK
0.0443
+3.02%

#LorenzoProto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