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正成為整個加密市場的關鍵時刻——曾經分離的趨勢開始聚集:比特幣和以太坊 ETF 實際運行,RWA 代幣化成為金融機構的主要話題,而 zk-modular 網絡則走出實驗室進入現實世界。
@Boundless #boundless #ZKC
在這樣的背景下,Boundless 嶄露頭角,成為少數幾個同時聚焦於三個要素的基礎設施——比特幣類似的安全性、zk 的擴展性,以及在組織層面的金融互操作性。

回顧 2023–2024 年,加密市場曾因各自獨立的浪潮而分裂:DeFi 輕微回暖,各 L2 激烈競爭,然後 RWA 成為主導關鍵詞。但進入 2025 年,資產層之間的界限正在迅速模糊。

同時,像 Boundless 這樣的基礎設施網絡被視為“智能資本時代的基礎層”——在這裡,協議、應用、AI 和金融機構都可以共享同一層的驗證和流動性。

@Boundless 作為一個 zk-modular 網絡設計,意味著它不作為獨立的區塊鏈運作,而是作為多個鏈的證明計算層(proof layer)。

這種方法使 Boundless 能夠同時處理數百萬筆交易和證明,同時仍然保持接近比特幣和以太坊的安全性。

在一個朝向擴展性市場的背景下,這使得 Boundless 成為“信任基礎設施”,每個鏈都可以使用。



吸引 Boundless 在 2025 年特別關注的原因之一,是它不與機構資金脫節,而是主動連接進入。

當比特幣 ETF 開始穩定運行,且以太坊 ETF 準備推出時,來自大型基金的資金開始更有系統地流入加密市場。

這些機構需要一個能提供透明交易證據、低成本和去中心化驗證的地方,而 Boundless 透過運行著超過 300 個持續運作的節點的 zk-prover 網絡,做得幾乎比其他任何網絡都好。

事實上,Boundless 正在成為新金融市場的證實層。

每一筆鏈上 ETF 交易、每個發行的 RWA 代幣或每一個複雜的 DeFi 產品都可以向 Boundless 發送證明以進行驗證,將這個網絡變成整個生態系統的“清算層”。

這開啟了一種新需求:對於可證明的信任的需求,規模達到全球。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Boundless 仍然保持著 Web3 的熟悉理念:

去中心化、自我運行,社區發揮核心作用。

代幣的強勁增長 $ZKC 和質押、治理的活動,也顯示出這個網絡正逐漸從“技術項目”轉向“真正的經濟”。

最近的鏈上數據顯示,超過 60% 的流通代幣正在被質押或鎖定在證明系統中,顯示出社區對網絡安全的承諾非常高。

當交易量 $ZKC 達到每日超過 2 億美元,且 prover 節點數量不斷增加,這反映出一個正在成熟的生態系統,不依賴於炒作,而是基於實際活動。

2025 年的加密市場不再僅僅談論價格或“山寨幣季”——它正在談論資本結構。

資金正在從投機層轉移到實際金融層,而像 Boundless 這樣的網絡則成為這些資金必經的基礎設施。

當 RWAfi、ETF、穩定幣和 DeFi 聚集時,對於證明——對於驗證和信任的需求——成為核心。

而正是在這裡,Boundless 的 zk-computation 進入了核心角色:創造一個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但足夠強大以供組織使用。

在另一個方面,Boundless 也正在成為連接開發者和 AI 建造者的平台。

項目開始利用網絡的 zkVM 建立自動化金融應用——從 zk-payments、zk-orderbook 到鏈上評分系統。

這使得 Boundless 成為“AI 和加密之間的橋樑”,開啟了一個新市場——在這裡,AI 的邏輯可以被驗證並立即在鏈上支付。


我個人認為,如果 2024 年是 RWA 的年份,那麼 2025 年將是信任基礎設施的年份,

而 Boundless 正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地方。

不僅因為他們的 zk 技術正在證明其有效性,還因為他們所追求的理念——建立一個可以無限擴展的網絡,但在核心層保持透明和去中心化。

當 ETF 突破,資金大量流入 DeFi,組織需要一個可以建立信任的地方,

Boundless 可以成為所有人相遇的中介層:

組織遇見建造者,流動性遇見安全性,數據遇見證據。

一個價值不僅被傳遞,而且在每一步都能被證明的世界——

如果有任何地方正在為那個世界奠定基礎,那就是 Boundless $ZKC 在 2025 年將成為值得關注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