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Simon Taylor

編譯:深潮 TechFlow

 

據(財富)報道,Stripe 與 Paradigm 或許正在合作開發一個以支付爲核心的區塊鏈,雖然尚未得到官方確認,但假設消息屬實。此外,Circle 在其財報中也宣佈了類似計劃。這些動向意味着什麼?

 

讓我們放眼全局。當前支付基礎設施仍然定製化程度高、脆弱且擴展成本昂貴。如果你相信人工智能將加速交易量的增長,並且認同「貨幣正在軟件化」的觀點,那麼結論顯而易見:

 

支付原生鏈勢在必行。現有的基礎設施,無論鏈上還是鏈下,都無法滿足未來需求。穩定幣、代幣化存款以及鏈上金融正逐步成爲現實。

關鍵問題在於:哪個網絡能夠標準化底層技術,讓運營商通過軟件競爭中獲勝?

 

編者注:作者爲 Paradigm 的顧問,本文觀點僅代表個人。這篇文章旨在分析支付原生區塊鏈的戰略邏輯及其對行業參與者的影響。

 

支付領域的「AWS 時刻」

 

支付處理領域目前沒有類似 AWS 的通用基礎設施。各支付處理商都在重複構建相同的技術棧,缺乏一個統一的公共工具層。如果能有一個共享、中立、高吞吐量的支付軌道,就能顯著降低固定運營成本,並將競爭焦點轉移到軟件和工作流層面。設想這樣一種基礎設施,但沒有亞馬遜參與——真正做到可信且中立。

 

現有區塊鏈缺乏支付原生的功能。試想一個支付處理工具,擁有類似「用於結算的 EC2」、「用於收據的 S3」、「用於合規密鑰的 IAM」。這場競爭的核心並非降低交易成本,而是提升開發者效率,同時解決諸如法幣提現等痛點。

 

現有的高吞吐量網絡(如 Solana 和 Base)雖然功能強大,能處理包括 memecoin 在內的多種事務,但由於其多功能性,可能導致特定場景下的擁擠和使用困難。例如,如果某位總統突然發佈一個新代幣,這可能會影響網絡的正常使用體驗。瑞士軍刀雖然功能豐富,但未必能成爲理想的砍刀。

 

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專注於穩定幣的區塊鏈項目,比如 Tether 的 Plasma,以及新興公司 Codex 和 Conduit,它們正在嘗試解決這一領域的問題。許多團隊都在關注同樣的痛點,支付原生區塊鏈的創新空間正在逐步擴大。

 

一個成功的區塊鏈需要具備的最低可行功能集:

 

  • 高持續性交易處理能力(TPS),並在峯值負載下實現可預測的最終確認;

  • 與銀行支付軌道及消息格式的向後兼容性;

  • 能夠覆蓋商戶已經存在的分佈區域;

  • 原生的合規接口及可審計性;

  • 以常規貨幣(例如美元)支付手續費;

  • 明確的中立性保障:共享治理、有限的贊助方特權以及廣泛的互操作性。

 

擁有幾家大型合作伙伴來幫助啓動這個網絡,將會是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市場推廣策略,尤其是在能夠做到可信中立的情況下。而我認爲完全可以實現這一點。(如今,Coinbase 構建 Base 已經不再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甚至連摩根大通(JPMorgan)都與其建立了合作關係。)

 

存款代幣、銀行和中央銀行又扮演什麼角色?

 

穩定幣、存款代幣和央行數字貨幣(CBDC)將共存,它們針對不同人羣解決不同問題。這三者都將進入鏈上。

 

  • 穩定幣爲全球南方的非銀行機構和組織提供了新的機會,讓它們能夠更便捷地獲取美元。

  • 存款代幣幫助規模更大的組織重新融入商業銀行體系。

  • 代幣化儲備則幫助大型銀行在國內甚至國際範圍內與其他銀行及中央銀行進行結算。

 

 

穩定幣清算將爲銀行帶來巨大機會。就在本週,我看到一位創始人提到,他們與德意志銀行、富國銀行、美國銀行和摩根大通等一級銀行的合作,爲其法幣提現路徑提供了更強的結構性安全保障。

 

每家銀行都應推出代幣化存款:這是顯而易見的選擇。支付基礎設施的未來在鏈上,因此你的資產負債表也應該上鍊。我最近花了大量時間研究如何實現這一點,敬請期待未來的「Brainfood」專欄。因爲答案並不是通過簡單的招標請求(RFP)就能找到的。

 

代幣化存款將使穩定幣與傳統金融 (TradFi) 向後兼容。代幣化存款將使穩定幣與傳統金融(TradFi)實現向後兼容。這一點至關重要。如果所有銀行都提供代幣化存款(即存款上鍊),法幣提現路徑將不再需要。這正是實現向後兼容的關鍵。

 

這與銀行即服務(BaaS)時代有明顯區別。在那個時代,小型銀行從事「創新活動」,卻成爲金融科技公司和穩定幣生態系統的巨大風險。如今,我們有專門針對穩定幣的法律,這吸引了大型銀行的加入,推動了行業的穩健發展。

 

是的,因爲這是一個商業機遇。

 

但關鍵在於,這個商業機遇具備明確的監管框架。

 

開放性能否在品牌化軌道中生存下來?

 

一個主要的擔憂是,「Stripe 鏈」以及 Robinhood 和 Coinbase 等平臺的相關努力可能會重新集中化互聯網,從而表面上違背鏈上金融的初衷。然而,Cristian Catalini 的一篇深思熟慮的文章提出了相反的觀點。

 

Catalini 的觀點是:像 Coinbase 或 Robinhood 這樣的平臺爲去中心化付費,因爲這可以保護它們免受平臺壟斷的威脅。

 

新的 L1 支付鏈需要可信的中立性。

 

如何判斷某個鏈是否具備可信的中立性?有三個標準:

 

  1. 共享治理

  2. 母公司角色有限

  3. 廣泛且包容的互操作性

 

隨着 Paradigm* 項目逐步成型,這些將會是值得回顧和深入探討的有趣話題。

 

支付處理的商品化——軟件競爭的時代

 

將支付處理基礎設施商品化的動機正在顯現,但許多人可能還未意識到這一趨勢。這些「品牌化軌道」是一種有意的戰略,旨在將固定基礎設施的運營開支(opex)商品化,就像亞馬遜通過 AWS 所做的一樣。

 

當 Stripe 收購 Bridge 時,我曾提出一個觀點:Stripe 正在轉型爲軟件公司。他們並不是在低成本處理領域競爭,而是在解決工作流程問題上創造價值,比如退款、重試和循環邏輯等。這麼做的原因在於支付基礎設施存在漏洞,而這些隱藏的問題對行業外的人來說並不明顯。

 

試想一下,如果支付基礎設施不再破碎。

 

如果你擁有一個商品化的基礎設施,它能夠實現即時處理、全天候運行,並且專爲超高交易量和吞吐量的支付公司及其客戶量身打造?這顯然是現有區塊鏈無法做到的。

 

然而,激勵機制的問題在於,它總會誘使人走向「黑暗面」——創建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以便捕獲更多經濟利益,卻以犧牲成爲真正開放網絡爲代價。我認同,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風險。

 

Circle 在同一周推出 Arc 並非巧合

 

這證明了穩定幣行業的領導者看到了與 Stripe 相同的趨勢。Circle 很可能已經研究並開發 Arc 長達數年時間。

 

在經歷了公共市場的輝煌表現後,Circle 現在正面臨利率下降的壓力,同時需要尋找新的收入來源(Circle 的絕大部分收入來源於國債收益,其中 80% 會分配給其合作發行夥伴)。

 

 

與 Base、以太坊或 Solana 等網絡相比,Circle 的新網絡具備多個對金融機構和支付行業友好的功能。

 

以下是其白皮書中的功能清單,雖然大部分功能不會在上線首日推出,但它清晰地展示了 Circle 的戰略方向:

 

  • 使用 USDC 支付交易費用(Gas)

  • 由受監管機構運行驗證節點

  • 更快的吞吐量(3,000 至 10,000 TPS)

  • 可選隱私功能:支付金額被隱藏,地址可見但不會在公衆中被識別

  • 可選披露功能:監管機構可通過「查看密鑰」訪問交易信息

  • 將推出 USYC(國債代幣):鏈上提供抵押和保證金功能

  • 橋接功能使用 Circle 的專有 Gateway 和 CCTP:Circle 已支持大量鏈上的 USDC 流通,他們將在此基礎上進行復用

  • 路線圖包括機構級外匯功能

  • 支付功能:例如附加發票,以及鏈上退款和爭議解決機制

 

這份白皮書顯然更像是一份功能願景清單,而非當前可用的產品,但它明確展示了 Circle 的意圖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我的觀察:

 

  1. 這些功能中的許多都針對資本市場的參與者,例如抵押、保證金和監管機構。

  2. 文中有許多針對風險管理羣體的措辭,比如「機構級別」和「消費者保護」。

  3. Circle 爲了分發而犧牲了發行利潤:他們將絕大部分收入與 Coinbase 和 Binance 分享。新產品的推出有助於改善這一狀況。

  4. 但 Circle 能否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他們確實擁有先發優勢和市場認知度,但我們是否更需要明確的職能分工?

 

Dragonfly 的 Rob Hadik 提出了悲觀觀點:

 

那麼,現在要想取勝,Circle 必須在商戶或中小企業領域與 Stripe 競爭,或在大型企業領域與 Kinexys 較量,並贏得最終客戶關係?很難想象他們如何才能贏得這場戰鬥。—— Rob Hadik

 

(雖然 Hadik 投資了 Circle 的競爭對手,但他的分析通常非常精準。)

 

我的看法是:鏈上金融的未來仍然充滿機會。Circle 憑藉其先發優勢完全有理由進行大膽嘗試。

 

贏家可能寥寥無幾,所有企業都明智地嘗試拓展市場。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超越了那種爲了所謂的「去中心化表演」而犧牲真正能支持全球市場規模的基礎設施的階段。

 

如果你追求去中心化,比特幣就是爲此而存在的。

 

如果每家公司都創建自己的區塊鏈,我們是否會回到原點?

 

如果每家公司都構建自己的鏈,難道我們只是用新技術重現了今天的對賬混亂嗎?

 

答案是否定的。

 

代幣化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單一鏈,而是取決於規模和可編程性。

 

分發至關重要。

 

Circle 願意放棄 80% 的收入來換取分發渠道。如果 Binance 和 Coinbase 能繼續佔據主導地位,併成功轉向新的收入來源,這將是合理的。但市場上的其他參與者也有各自的分發方式。

 

結果很少是非黑即白的。

 

回顧 2017 年和 2021 年,我常常感到「又一個區塊鏈」的現象。確實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人還記得 EOS 嗎?)。

 

但曾幾何時,Solana 也只是「又一個區塊鏈」。

 

我們的創新尚未結束,而我們正面臨人類歷史上最具革命性的技術變革——人工智能的崛起。

 

爲 AI 爆炸式增長構建支付基礎設施

 

隨着 AI 工具的興起,訂閱作爲默認支付機制正面臨挑戰。

 

  • 高頻用戶打破傳統模式:例如,Anthropic 等公司已經開始設置使用限制,因爲少數高頻用戶會產生鉅額費用,導致資源分配失衡。

  • AI 工具的成本難以追蹤:訂閱模式背後隱藏着推理成本(GPU 費用)、雲平臺費用以及 AI 模型的代幣使用成本。追蹤這些成本非常複雜(像 Lava Payments 和 Polar 等公司正在解決這一問題)。

  • 盈利困境加劇:許多 AI 工具面臨巨大虧損,據報道,像 Cursor 和 Windsurf 這樣的編程工具正處於嚴重虧損狀態。

 

AI 模型隨着時間推移成本會降低,但前沿模型卻並非如此。訂閱模式無法覆蓋高頻用戶的成本。而如果我們想要推動 AI 革命,就需要更多的 AI 使用,而不是減少。

 

這意味着我們確實需要理解底層的交易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個超快、超低成本且可編程的支付基礎設施。

 

AI 的興起將使支付交易量增長一個數量級。

 

AI 實驗室、風投和支付公司都在爲一個全新的世界做準備——在這個世界裏,資金的流動速度遠超人類的理解能力。當 AI 代理(Agents)相互支付計算資源、代幣和服務費用時,他們需要一種更接近商品化的支付系統來支持這種高頻交易。

 

搶佔 AI 原生支付賽道的終極之戰

 

穩定幣登場。

 

如今的穩定幣在國際匯款方面通常更具成本優勢,但在國內支付領域,傳統支付方式往往更快、更便宜或更優。現有的大多數區塊鏈設計目標是滿足多種需求,並在這方面表現良好。

 

問題在於,像以太坊每秒 15 到 30 筆交易(TPS)或 Solana 每秒 3000 筆交易的處理能力,尚不足以應對當今支付高峯的負載。如果代理間支付(Agent-to-Agent Payments)普及,總支付量(TPV)可能會增長 10 倍甚至 100 倍。

 

這些專注於支付的區塊鏈遠不只是「又一個區塊鏈」,它們可能成爲支付進入 AI 原生時代後未來市場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AI 原生金融基礎設施的目標並不僅僅是追求完全去中心化或極致速度,而是構建一個既足夠快速又足夠去中心化以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的系統。認爲這個任務已經完成,無疑是大錯特錯。

 

穩定幣的關注熱度正在達到白熱化階段。毫無疑問,就像 AI 一樣,短期內我們可能處於泡沫階段。但如果着眼於長期,不妨思考未來 2 到 3 年內的基礎設施和合作夥伴生態將會如何演變。

 

  • 存款將被代幣化:這意味着傳統的「離鏈通道」(Off Ramp)將不再需要,因爲它本身就將原生地存在於鏈上。

  • 穩定幣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這意味着當前關於速度和成本的許多缺點將逐漸消失。

  • 每一家數字銀行、服務提供商和傳統銀行都將實現整合:這意味着我們對穩定幣的性能需求將顯著提高。

  • AI 將需要 10 倍到 100 倍的支付能力:這意味着今天的結算基礎設施將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

 

我們需要爲這個新時代構建全新的基礎設施。

 

這意味着,如果你還沒有在日常工作流程中採用穩定幣,

 

或者沒有清晰地規劃它在未來路線圖中的位置,

 

如果你仍將穩定幣視爲一種投機工具,那就等於忽略了操作系統升級本身帶來的金錢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