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ancy,PANews

隨著微策略等早期入場者已牢牢佔據話語權,新晉機構難以複製其市場認同與資本回報,更多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以太坊。相較於單純的資產增值,以太坊正以另一種方式向機構敞開大門,不僅提供穩定可持續的鏈上收益,也讓這些機構質押者化身「礦工」深度參與生態建設,並推動整個質押賽道加速向合規化與規模化方向演進。

機構押注以太坊,從資產儲備到質押「大礦工」

比特幣再創歷史新高,背後驅動力已從散戶轉向機構的合力推動。比特幣現貨 ETF 的獲批,為華爾街搭建了入場的合規橋樑;以 Strategy 代表的上市公司將 BTC 列為財務儲備資產後實現賬面資產大幅增值,獲得資本市場高度認可並提升比特幣作為資產配置的可信度,進而吸引了更多機構紛紛效仿入場。

然而,比特幣的儲備故事已趨於成熟。微策略擁有早期建倉優勢、話語權及資金優勢,其模式已難以復刻,這使得後來者難以透過配置 BTC 實現類似的品牌溢價與市場認同。而對多數入場的傳統機構而言,配置 BTC 更像是一種資產的多元配置而非成長策略。

新一輪增長點與戰略窗口,正逐漸向以太坊遷移,正有更多的機構開啟 ETH 儲備策略。但在儲備邏輯上,比特幣和以太坊兩者走了不同的路線。

眾所周知,在比特幣中,新產出的 BTC 透過挖礦獎勵直接發放給礦工。從持幣佔比的角度而言,如果機構不是礦工,就必須不斷買入 BTC 才能維持相對持股比例不會被稀釋。而在以太坊中,自從轉向 PoS 共識機制後,只要質押 ETH 並參與網路驗證,就可以獲得新增 ETH 作為獎勵。對機構來說,透過質押 ETH 可對沖因新增 ETH 所帶來的稀釋風險。 ultrasound.money 數據顯示,截至 7 月 18 日,有 3580 萬枚 ETH 被質押,質押者的年化收益率為 2.8%,非質押者則面臨約 1.4% 的年化銷毀率。

也就是說,比起比特幣買入後等待增值,以太幣的儲備機構可以透過參與網路獲利。多個上市機構已經率先行動,SharpLink Gaming 、 BitMine 、 Bit Digital 和 GameSquare 等多家上市公司已開啟以太坊戰略儲備嘗試並初見成效,其中 BitMine 、 Bit Digital 更是從比特幣轉向以太坊的戰略儲備轉型。對他們而言,ETH 不只是帳面資產,而是參與生態的生產性資產,也是其成為機構「礦工」的管道。

以太坊的銷毀機制進一步強化了這個邏輯。當以太坊網路活躍(交易量高、基礎費用高)時,銷毀的 ETH 數量增加。而若銷毀的 ETH 超過新發行的 ETH,網路將進入通貨緊縮狀態。這不僅增強了 ETH 的稀缺性,也提升了質押者和驗證者的實際收益,包括 MEV 和手續費收入,強化了 ETH 的資產內在價值。

可以預見,隨著更多機構湧入並參與以太坊質押市場,他們將不再只是市場的資金提供者,更扮演著大礦工的角色。

而目前,以太坊的策略儲備佈局處於早期階段,對於想打造財務話語權的公司而言,ETH 仍是一場尚未被壟斷的公平競賽。

以太坊質押將邁入機構時代,質押賽道迎來新機會

隨著以太坊市場日漸機構化,質押市場也將從加密原生轉向機構驅動,並走向合規化和規模化的新階段。

除了以太坊微策略們透過自由儲備資產積極參與質押外,ETF 發行商也在加速推進佈局。近幾個月來,包括貝萊德、灰階、富達和 Bitwise 等以太坊現貨 ETF 發行商也都向 SEC 提交了添加質押功能的申請。

一旦這些 ETF 機構流動性大量湧入,將進一步擴大以太坊質押賽道的市場規模。根據 DefiLlama 數據顯示,截至 7 月 18 日,以太坊上的流動性質押賽道的 TVL 達 516.2 億美元,接近歷史新高,較 4 月低點上漲了 142.5% 。

根據 dForce 創辦人 Mindao 指出,以太坊的幣股企業還有兩個特別的融資便利,除了將質押收益作為現金流可支持付息融資,還可透過質押收益和鏈上 DeFi 運作,作為估值模型另外一個維度,比純 NAV 模型或許有更大溢價。例如,目前 GameSquare 計畫與 Dialectic 合作,將 ETH 儲備投入借貸、流動性提供和再質押等 DeFi 基礎業務;BTCS 也利用 Aave 進行 DeFi 借貸等。這意味著,質押和其他 DeFi 賽道或將迎來價值重估。

同時,儘管機構態度逐漸轉為積極,但也對協議的安全、合規以及流動性管理能力提出高標準要求。目前,多個機構有著明確的質押合作方選擇標準,例如 21Shares 在質押申請文件中選擇 Coinbase 作為合作方,展出其對其合規能力和技術可靠性的要求;SharpLink Gaming 則採用多元合作方式,透過 Figment 、 Liquid Collective 與 Coinbase 進行質押業務。這類策略也表明,機構在部署質押業務時更加重視風險分散與服務商能力,或將導致中小節點的質押協議進一步邊緣化。

目前,以太坊流動性質押市場也呈現明顯的頭部效應。根據 DefiLlama 數據,截至 2025 年 7 月 18 日,整個流動性質押賽道 TVL 達 516.2 億美元,接近歷史新高。其中,Lido 佔據主導地位,TVL 超過 331.8 億美元,市佔率超過 60%,遙遙領先其他協議。 Binance 、 Rocket Pool 、 StakeWise 、 mETH Protocol 和 Liquid Collective 等則形成第二梯隊,TVL 皆在 10 億美元等級。其餘項目的 TVL 多處於數千萬美元甚至更低的水平。除此之外,以太坊質押項目還包括 EigenLayer 、 Swell 、 Renzo 、 Puffer Finance 、 SSV Network 和 Pendle 等,涵蓋再質押、基礎設施和 LSTfi 等細分賽道。

從各路「微策略」加速入場到 ETF 發行商持續推進,以太坊的市場情緒已被點燃,但儲備敘事能否持續支撐質押市場的持續發展,還需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以上內容獲合作夥伴 PANews 授權節錄及轉載,原文連結 )

〈以太幣儲備公司化身「大礦工」,質押賽道或將開啟新增長點〉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區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