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低估一個會講故事的內容人
這個朋友,之前是個寫公衆號的小編。
進幣圈後,不會交易、也不會擼腳本,連鏈上錢包一開始都搞不清楚,但他抓住了一個最樸素的能力:
> “我不懂 DeFi,但我能幫人講懂。”
一年後,他做出了一件很罕見的事:
靠寫分析、推文和內容,拿到了多個項目的代幣分潤、空投白名單、甚至顧問股份。
從0開始,一年賺超100萬人民幣,沒有任何本金投入,全靠一支筆。
一、他怎麼賺錢的?寫出來,說清楚,然後讓別人行動
他的變現模型,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寫給小白看的“項目通俗解讀”
剛開始時,他天天翻推特、研究熱門項目(尤其是鏈遊、L2、AI)相關內容,然後寫出通俗、系統、適合轉發傳播的文章。
他不卷速度,而卷“可讀性”。
比如別人在說 EigenLayer 的技術和協議層細節,他就從“普通用戶該如何參與”入手,配圖、拆解、梳理步驟。
結果是:
很多人不懂項目,但會先轉他這篇內容。
轉着轉着,他成了“內容節點”,開始被項目方關注。
第二階段:加入社區、變身內容輸出核心
他加入了一些 DAO 社區、創作者社羣,每週定期產出內容,結果不但結識了更多 KOL、研究員,也逐漸得到項目方邀約。
有幾種典型合作模式:
1. 撰寫白名單任務的“中文版介紹文”
項目會給他一個多語言任務,讓他產出適合中文用戶的執行指南
2. 寫推文、文章換空投預埋
他寫了幾篇爆款文,直接被項目打上了“貢獻者”標籤
後面一些項目的 Early Adopter 空投名單中直接有他名字
3. 幫項目整理用戶教育材料
這種可以談直接報酬(100~500 USDT),有的則是送代幣分潤
第三階段:形成“品牌”,綁定長期內容合作
當他形成“會寫內容 + 能帶用戶 + 擁有流量節點”三合一特質之後,很多項目開始主動找他:
有的請他做“中文社羣內容顧問”;
有的邀請他加入創作者早期支持計劃,送代幣份額;
有的給他單獨建 TG 羣,讓他主導中文市場內容分發。
結果是,他不靠K線、也不搶時間線,卻總能出現在對的位置、最早的空投名單裏。
二、他靠“內容”掘金的五個祕訣
這個朋友曾總結了他的方法論:
1. 內容永遠是價值的“結構化再表達”
他寫文章不是在“創作”,而是在整理混亂世界、提煉決策邏輯
2. 別寫難的,要寫“讓人覺得非轉不可”的內容
他追求的是“羣主看了想轉給大家”、“新人看了能一步到位”的內容體驗
3. 每一篇內容都預埋一個價值動作(加羣、點贊、領取鏈接)
所有內容都變成後續轉化的起點,不浪費任何一次傳播
4. 從不談“投不投”,只講“怎麼玩”,建立信任感
這讓他從不是分析師,卻成了很多人“認知啓蒙老師”
5. 內容本身是“鉤子”,但社羣纔是“池子”
他建立了自己的TG羣、Discord頻道,所有內容引流進來,形成閉環
三、爲什麼他能賺到百萬?因爲“寫”是一種複製槓桿
很多人一看到他,就問他是如何選項目、怎麼獲取空投名單。
他笑着說:
> “我沒選項目,我只是先寫了別人看得懂的版本,然後他們帶我進入更深的場。”
他的文字,是一把鑰匙
幫項目開用戶市場,也幫自己打開核心圈層的大門。
別人打工是一次一份錢,他寫一篇文章,能產生十次機會、五種收益形式。
四、你也可以從“寫”開始,但要抓住這兩個點
1. 寫對“人性認知結構”:
幣圈人不缺信息,缺的是看懂信息的方法。
寫那種讓人讀完後說“終於懂了”、“太有用”的內容,而不是寫給自己爽。
2. 把內容當作“信任槓桿”來用:
不求流量暴漲,而求長期複利。你吸引到的不是粉絲,而是未來的合作人、核心資源。
五、他不是內容創作者,是“內容資本家”
他現在的狀態是這樣:
推特小號1萬粉,但被20+項目方關注;
一年不到,收過10多個項目方的贊助或分潤;
自己開了內容孵化營,幫別的創作者做內容打磨+推流;
成立了一個“Web3 中文內容聯盟”,開始打包銷售流量和認知。
他不是“靠寫文章喫飯”的人,而是靠結構、品牌、槓桿、信任複利,成爲一個會寫的“新型創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