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追熱點時,他在分析誰製造了熱點
我有一個朋友,進幣圈比我晚,手裏也沒多少錢。沒有技術背景,也不懂鏈上操作,剛開始甚至連 Uniswap 和 DEX 是什麼都搞不清楚。
但有件事,他做得比誰都極致——他特別會“研究別人怎麼賺錢”。
一、他的操作非常“反常識”:不急着賺錢,先研究誰賺到了錢
幣圈天天都在換熱點,昨天 L2,今天 Meme,明天 RWA,每天都有不同幣種暴漲。
很多人一看到暴漲就衝進去了,看到有人賺錢就羨慕。但我這個朋友不是這樣。他的邏輯是:
> “任何一波上漲,一定是有人提前佈局的。我要做的不是追高,而是回頭看:這個人爲什麼能提早知道?他用了什麼信息?有沒有辦法復刻?”
他給自己設了一個任務:
每天拆解一個“賺錢的案例”。
不管是推特爆火的 Meme 幣、Telegram 熱炒的預售項目,還是某個 KOL 轉發的空投教程,只要有人曬收益,他就去找源頭、追過程、看工具、記錄路徑。
二、他的“賺錢復盤表”成了真正的寶藏
你可能無法想象,一個新人,剛進幣圈三個月,就整理出了一份 (100個真實案例的賺錢路徑表)。
包括但不限於:
某個 Meme 幣的起盤 KOL 是誰?
項目上線前在哪些社羣預熱?
資金從哪些錢包提前流入流出?
提前獲利的地址做了什麼操作?
是否存在預售 / 早鳥 / 建設者計劃?
背後 VC 有沒有多次出現?
他不是看新聞、也不是聽分析,他是直接去鏈上追蹤賺錢地址的操作過程,然後一步步復刻他們的邏輯。
三、他如何從覆盤 → 預測 → 提前埋伏?
到了第6個月,他開始能**“預感”哪些項目會爆**了。
比如,有一次我親眼看到他在朋友羣裏說:
> “這個Solana生態剛出來的新Meme,有幾個VC的老錢包參與了,還在一個特定Telegram羣火了3天。現在總市值纔不到100萬美元,我打算拿一點,可能是個10倍項目。”
一週後,這個項目直接拉了 15x。
我問他是怎麼發現的,他說:
他在覆盤幾個爆拉Meme時,發現早期爆火項目都有 KOL 聯合炒作的模式;
他設了10多個 KOL 的推特提醒,有一套判斷“含金量”的標準;
他抓錢包地址,知道哪些是“聰明資金”頻繁出現的核心錢包;
他在覆盤表中發現這類項目通常在“冷門Sol生態 + 社交強互動”結合時漲幅最猛。
這一切都不是“靈光乍現”,而是系統性訓練的成果。
四、他的0到100萬,是信息處理能力的勝利
很多人問他到底靠什麼賺錢?他不炒期貨、不梭哈、不喊單。
他賺錢的方式是:
找別人怎麼賺錢;
拆解邏輯,歸類模板;
建自己的策略模型;
然後埋伏、觀察、下注;
然後反覆回測和更新。
我跟他聊了一次,他說:“我的方法其實就像在訓練 GPT,把別人的 Alpha 餵給自己,訓練出屬於自己的 Alpha 大腦。”
他最終的收益,不止來自買了幾個好項目,還來自:
給內容創作者提供分析素材,獲得稿酬;
幫一些 KOL 做鏈上分析,被當成長期助手;
和項目方合作“打造故事線+錢包行爲劇本”,提前喫到種子輪紅利。
一年下來,鏈上資產+人脈價值變現總共超過100萬。
五、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你可以沒有初始資金,可以不會技術,不懂代碼,但你不能 不動腦、只跟風、沒覆盤。
這個朋友的案例讓我意識到:
幣圈不是“快人一步就能贏”,而是“看得比別人深一層”纔會贏。
你不需要什麼都自己原創,只要能比別人多問一句:
> “他爲什麼能賺到這個錢?我有沒有可能複製?”
你就離成功更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