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nce Square

小麦日记本

你的Web3课代表,帮你更快触达前沿Web3 / 📈技术分析 / 推特同名
75 关注
991 粉丝
1.3K+ 点赞
280 分享
全部内容
--
🔴|当前EVM的解决方案——性能怪兽Pharos测试网上线 众所周知当前以太坊 EVM的单线程执行模型和256位运算设计限制了交易吞吐量(以太坊主网TPS仅为15-30),远低于传统支付系统(如Visa的1700+ TPS)。 尽管并行 EVM 项目试图通过多核处理器并行处理提升吞吐量,但依然有待优化和生态成熟度不足。 而此前小麦发过一篇,盘点EVM里的极致性能这篇文章里,就有提到有一条新的EVM公链—Pharos给你直观的感受就是,你觉得Monad的1万TPS性能已经很强大了,但Pharos的吞吐量达5万TPS,并且在今年3月6日启动的公共开发者网络中测试就已达2万TPS。 而 Pharos 采用“超并行”设计,涵盖共识、执行、存储和异构硬件,通过优化调度器和执行器实现高达50,000 TPS 和2 gGas/s的处理能力,是Monad整整五倍。 🔥最快的 EVM 兼容Layer-1 Pharos测试网上线啦 测试网链接🔗:testnet.pharosnetwork.xyz 记得输入邀请码:9Ix32XCz6ZOUhIfqeHQW 测试网的上线,展示其创新的Layer 1解决方案。这将加速链上RWA 生态发展,支持 TradFi 和 DeFi 的融合 并且Pharos专注于高质量机构级RWA资产,端到端的发行和分销流程,适合固定收益资金,让资本流动如支付般简单 此外,Pharos通过SPN支持隐私支付和去中心化AI,计算能力强大,并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确保KYC和反洗钱合规 测试网将支持开发者轻松迁移和部署以太坊应用,兼容6种开发语言。用户和开发者都可参与测试,体验其极致性能和创新功能 开发者可通过Pharos的Discord频道获取社区支持,提交详细信息开始测试。用户和投资者也可关注测试网上线,体验其极致性能和创新功能,一起见证资本流动的新时代 这次测试网上线,加速RWA与DeFi融合,为传统金融提供高效的区块链解决方案。正如他官网主页说的:赋能去信任化创新,并释放 Web3 的全新可能性 #BTC再创新高
🔴|当前EVM的解决方案——性能怪兽Pharos测试网上线

众所周知当前以太坊 EVM的单线程执行模型和256位运算设计限制了交易吞吐量(以太坊主网TPS仅为15-30),远低于传统支付系统(如Visa的1700+ TPS)。

尽管并行 EVM 项目试图通过多核处理器并行处理提升吞吐量,但依然有待优化和生态成熟度不足。

而此前小麦发过一篇,盘点EVM里的极致性能这篇文章里,就有提到有一条新的EVM公链—Pharos给你直观的感受就是,你觉得Monad的1万TPS性能已经很强大了,但Pharos的吞吐量达5万TPS,并且在今年3月6日启动的公共开发者网络中测试就已达2万TPS。

而 Pharos 采用“超并行”设计,涵盖共识、执行、存储和异构硬件,通过优化调度器和执行器实现高达50,000 TPS 和2 gGas/s的处理能力,是Monad整整五倍。

🔥最快的 EVM 兼容Layer-1 Pharos测试网上线啦

测试网链接🔗:testnet.pharosnetwork.xyz

记得输入邀请码:9Ix32XCz6ZOUhIfqeHQW

测试网的上线,展示其创新的Layer 1解决方案。这将加速链上RWA 生态发展,支持 TradFi 和 DeFi 的融合

并且Pharos专注于高质量机构级RWA资产,端到端的发行和分销流程,适合固定收益资金,让资本流动如支付般简单

此外,Pharos通过SPN支持隐私支付和去中心化AI,计算能力强大,并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确保KYC和反洗钱合规

测试网将支持开发者轻松迁移和部署以太坊应用,兼容6种开发语言。用户和开发者都可参与测试,体验其极致性能和创新功能
开发者可通过Pharos的Discord频道获取社区支持,提交详细信息开始测试。用户和投资者也可关注测试网上线,体验其极致性能和创新功能,一起见证资本流动的新时代

这次测试网上线,加速RWA与DeFi融合,为传统金融提供高效的区块链解决方案。正如他官网主页说的:赋能去信任化创新,并释放 Web3 的全新可能性
#BTC再创新高
🔴|做多做空方向摇摆不定?先别急,分析当前市场情绪 ———————————————————— 我们先来看看当前加密市场仅90天市值排名前10的表现 很明显过去90天在主流币市值前20名里,只有 TRX 和,SUI 的表现是跑赢 BTC 的 ,其余大多数都是在均值修复。 说明整体市场,BTC的主导地位在增强,大量资金还在持续主要的流入BTC,流入山寨里却不够瓜分。而其大多数山寨也是受BTC上涨带动跟着一起上涨,这离山寨季还是有一段距离。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向来为你分析,当前市场环境和主要情绪 1️⃣ 市场情绪与羊群效应的矛盾 现在大多数人都在等待做空机会,且“近70%的持仓押注下跌”。 这种现象在金融市场中往往是危险信号,因为高度一致的看空情绪容易被主力利用,制造反向行情。 当市场参与者普遍预期下跌时,散户和部分机构往往会堆积空单,试图在价格回调时获利。然而,这种一致性预期恰恰为主力提供了“狩猎”机会。主力可能通过制造假突破让比特币突破11万、以太坊测试3000,来诱导空头止损,触发强制平仓,从而推高价格。 这种情景在加密市场尤为常见,因为高杠杆和低流动性使得价格波动更容易被操控。 当前市场情绪的极度看空可能源于价格高位带来的恐高心理,以及技术面背离信号(如RSI背离、MACD死叉等)。然而,市场情绪过于一边倒时,往往预示着反转的可能性。历史上,类似的情绪极端(如2017年或2021年的牛市高点)常常伴随着主力反向操作,清洗市场后再开启新趋势。 #BTC挑战11万大关 $BTC {spot}(BTCUSDT)
🔴|做多做空方向摇摆不定?先别急,分析当前市场情绪
————————————————————

我们先来看看当前加密市场仅90天市值排名前10的表现

很明显过去90天在主流币市值前20名里,只有 TRX 和,SUI 的表现是跑赢 BTC 的 ,其余大多数都是在均值修复。

说明整体市场,BTC的主导地位在增强,大量资金还在持续主要的流入BTC,流入山寨里却不够瓜分。而其大多数山寨也是受BTC上涨带动跟着一起上涨,这离山寨季还是有一段距离。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向来为你分析,当前市场环境和主要情绪

1️⃣ 市场情绪与羊群效应的矛盾
现在大多数人都在等待做空机会,且“近70%的持仓押注下跌”。

这种现象在金融市场中往往是危险信号,因为高度一致的看空情绪容易被主力利用,制造反向行情。

当市场参与者普遍预期下跌时,散户和部分机构往往会堆积空单,试图在价格回调时获利。然而,这种一致性预期恰恰为主力提供了“狩猎”机会。主力可能通过制造假突破让比特币突破11万、以太坊测试3000,来诱导空头止损,触发强制平仓,从而推高价格。

这种情景在加密市场尤为常见,因为高杠杆和低流动性使得价格波动更容易被操控。

当前市场情绪的极度看空可能源于价格高位带来的恐高心理,以及技术面背离信号(如RSI背离、MACD死叉等)。然而,市场情绪过于一边倒时,往往预示着反转的可能性。历史上,类似的情绪极端(如2017年或2021年的牛市高点)常常伴随着主力反向操作,清洗市场后再开启新趋势。
#BTC挑战11万大关 $BTC
🔴|深度解读EigenDA———————————————————— 本文将从五个部分分别带你深入解读EigenDA: 1)EIGEN如何保护链下服务 2)为什么EigenDA重视吞吐量 3)EigenDA与其他DA链的比较 4)EigenDA的安全性分析 5)EigenDA为何重视吞吐量 1)EIGEN如何保护链下服务🔻 EIGEN是一种特殊设计的代币,通过 加密经济惩罚 来保护各种链下服务,如数据可用性、预言机、预测市场、游戏和AI等。它不像普通代币那样只能处理链上可验证的错误,而是能处理链下可观察但链上无法直接验证的“互主观错误”。例如,在预测市场中,如果操作者操纵结果,社区可通过链下共识触发EIGEN代币的分叉,惩罚不诚实行为。 EIGEN的保护机制基于质押和分叉:操作者需质押EIGEN代币,若被发现违规(如数据隐藏),代币可能被削减。这种方法避免了为每种服务设计独立链的复杂性,为依赖多个外部系统的DApp提供了统一的安全“保护伞”。 👇🏻EigenDA的安全性和与其他DA链的比较 EigenDA是EIGEN生态中的一个高吞吐量DA解决方案,与其他DA链(如altDA chains)相比,它采用加密经济惩罚而非依赖社会共识。其他DA链需通过社会分叉踢出违规验证者,但以太坊无法直接观察外部系统的错误,EIGEN则通过双重quorum(EIGEN和ETH质押者)确保安全,攻击难度更高。 EigenDA还引入“证明持有”,节点需证明数据存储,否则面临ETH质押惩罚。其吞吐量远超竞争对手,主网上线提供15MB/s,目标达100+MB/s,满足未来高数据需求的应用。 2)为什么EigenDA重视吞吐量🔻 EigenDA重视吞吐量是因为它旨在解决以太坊DA的瓶颈,支持Layer 2 rollups等高数据量场景。其设计灵感来源于Danksharding,吞吐量随操作者数量线性增长,确保未来应用(如游戏、AI)的高效数据可用性。 EIGEN是一种创新的代币,目的就是在通过加密经济机制保护各种链下服务,包括数据可用性(DA)、预言机、预测市场、游戏和AI等。 EIGEN保护链下服务的机制 EIGEN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设计为“可分叉”(forkable)的代币,这意味着可以预先定义哪些链下错误(如数据隐藏、操纵结果)可触发代币分叉,从而通过加密经济惩罚保护服务。与传统ERC代币不同,EIGEN专注于处理“互主观错误”(intersubjective faults),即链下可观察但链上无法直接验证的行为。 例如,在一个预测市场中,若操作者操纵结果,社区可通过链下共识确认恶意行为,然后触发EIGEN代币的分叉,削减操作者的质押代币。这种机制类似于“正式化的社会争议”,通过经济激励确保操作者诚实。 EIGEN的保护作用体现在: 🔹通用性:一个代币可保护多种链下服务,避免为每种服务设计独立链的复杂性。 🔹加密经济惩罚:操作者需质押EIGEN代币,违规行为(如数据隐藏)将导致代币被削减。 🔹简化DApp安全模型:依赖多个外部系统的DApp可通过EIGEN统一安全保障,减少复杂性。 研究表明,这种机制特别适用于需要链下数据或计算的服务,如预言机(提供链下价格数据)或AI应用(链下模型训练结果)。例如,若预言机提供错误数据,社区可通过链下观察触发EIGEN代币的惩罚,确保数据可靠性。 EIGEN代币目前已于主网上线,采用“双代币模型”,但分叉功能尚未完全开启,类似Layer 1区块链的分叉被视为“核弹级”操作,仅用于惩罚大部分不诚实验证者。 3)EigenDA与其他DA链的比较🔻 EigenDA是EIGEN生态中的一个高吞吐量DA解决方案,旨在为以太坊的Layer 2 rollups提供数据可用性。与其他DA链(如altDA chains)相比,EigenDA在安全性和吞吐量上具有显著优势。 传统DA链依赖“社会惩罚”,即通过社会共识(如分叉)踢出违规验证者。例如,若验证者隐藏数据,社区需达成一致,将其从链上分叉出去,可能还削减其权益。但这种方法在以太坊上存在局限性,因为以太坊无法直接观察外部系统的错误行为(如EigenDA的违规),导致无法直接通过以太坊链进行惩罚。 EigenDA则通过加密经济惩罚取代社会惩罚,其安全模型基于: 🔹双重quorum:EIGEN质押者和运营商的quorum,以及ETH质押者的quorum。攻击EigenDA需同时破坏这两个quorum,经济成本极高。 🔹Proof of Custody:节点需证明数据存储,否则面临ETH质押的惩罚,参考1-bit aggregation-friendly custody bonds和a 0.001-bit proof of custody。 🔹BFT:在10%到50%的诚实节点下是安全的,具体取决于编码率。 相比之下,其他DA链的吞吐量通常较低,主网上线时EigenDA提供15MB/s,目标达100+MB/s,远超竞争对手(如最近的竞争者仅为2MB/s)。这种高吞吐量得益于其设计灵感来源于Danksharding,吞吐量随操作者数量线性增长。 4)EigenDA的安全性分析🔻 EigenDA的安全性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安全:通过ETH和EIGEN的质押提供双重保障。EIGEN质押者面临分叉惩罚,ETH质押者通过保护基于ETH的rollups提供隐性激励。 🔹双重quorum:要让一个不可用的数据块被接受,需同时破坏EIGEN和ETH两个quorum,这在经济上极具挑战性。 🔹证明持有:节点需计算并提交函数以证明数据存储,否则面临ETH质押的削减。 🔹BFT:研究表明,在一定比例的诚实节点下,EigenDA是安全的,具体取决于编码率。 🔹Nash Equilibrium:在竞争性市场中,存储和提供数据是均衡策略,若有不诚实行为(如数据隐藏),将导致经济损失。 此外,EigenDA的信任模型依赖于ETH质押的经济信任和操作者的去中心化/独立性,通过EigenLayer借用以太坊的安全性。研究显示,其纯加密经济模型在所有节点勾结并隐藏数据时可能不具备无条件的安全性,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极少发生。 EigenDA还计划引入更多安全功能,如无许可分散器、代币分叉和DA采样,进一步增强其安全性。 5)EigenDA为何重视吞吐量🔻 EigenDA重视吞吐量是因为它旨在解决以太坊DA的瓶颈,支持Layer 2 rollups等高数据量场景。以太坊虽然在安全性上无可争议,但其DA能力有限,尤其是随着rollups和其他Layer 2解决方案的普及,数据需求急剧增加。 EigenDA通过其独特架构实现了线性可扩展的吞吐量,主网上线时提供15MB/s,未来目标是100+MB/s。这种高吞吐量得益于其设计灵感来源于Danksharding,允许吞吐量随操作者数量线性增长。 研究表明,这种设计特别适合未来应用,如游戏、AI和预测市场,这些场景需要快速的数据可用性。 相比之下,以太坊的DA能力受限于其区块大小和gas费用,难以满足高吞吐量的需求。EigenDA通过提供高效的DA层,降低了rollups的交易成本,提升了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 EIGEN和EigenDA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当前的DA问题,还为未来扩展奠定了基础: 1️⃣无许可分散器:允许任何人成为分散器,进一步提升去中心化。 2️⃣代币分叉:增强对链下服务的保护能力,特别适用于需要链下验证的服务。 3️⃣DA采样:优化数据可用性的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4️⃣应用场景扩展:除了rollups,EigenDA还可以支持其他需要高效DA的应用,如游戏、AI和预测市场。 📍结论: EIGEN通过一个通用的、可分叉的代币,实现了对所有链下服务的保护,避免了为每个服务设计独立链的复杂性。这种方法不仅简化了DApp的安全模型,还通过加密经济惩罚确保了操作者的诚实性。 EigenDA作为EIGEN生态中的一个关键应用,展示了这种保护机制的实际效果:它通过双重quorum和证明持有机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同时通过高吞吐量满足了未来应用的需求。 相比其他DA链,EIGEN和EigenDA的创新在于统一的安全模型、高效的吞吐量和双重安全保障,为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DApp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EigenDA

🔴|深度解读EigenDA

————————————————————
本文将从五个部分分别带你深入解读EigenDA:
1)EIGEN如何保护链下服务
2)为什么EigenDA重视吞吐量
3)EigenDA与其他DA链的比较
4)EigenDA的安全性分析
5)EigenDA为何重视吞吐量

1)EIGEN如何保护链下服务🔻
EIGEN是一种特殊设计的代币,通过 加密经济惩罚 来保护各种链下服务,如数据可用性、预言机、预测市场、游戏和AI等。它不像普通代币那样只能处理链上可验证的错误,而是能处理链下可观察但链上无法直接验证的“互主观错误”。例如,在预测市场中,如果操作者操纵结果,社区可通过链下共识触发EIGEN代币的分叉,惩罚不诚实行为。
EIGEN的保护机制基于质押和分叉:操作者需质押EIGEN代币,若被发现违规(如数据隐藏),代币可能被削减。这种方法避免了为每种服务设计独立链的复杂性,为依赖多个外部系统的DApp提供了统一的安全“保护伞”。

👇🏻EigenDA的安全性和与其他DA链的比较
EigenDA是EIGEN生态中的一个高吞吐量DA解决方案,与其他DA链(如altDA chains)相比,它采用加密经济惩罚而非依赖社会共识。其他DA链需通过社会分叉踢出违规验证者,但以太坊无法直接观察外部系统的错误,EIGEN则通过双重quorum(EIGEN和ETH质押者)确保安全,攻击难度更高。
EigenDA还引入“证明持有”,节点需证明数据存储,否则面临ETH质押惩罚。其吞吐量远超竞争对手,主网上线提供15MB/s,目标达100+MB/s,满足未来高数据需求的应用。

2)为什么EigenDA重视吞吐量🔻
EigenDA重视吞吐量是因为它旨在解决以太坊DA的瓶颈,支持Layer 2 rollups等高数据量场景。其设计灵感来源于Danksharding,吞吐量随操作者数量线性增长,确保未来应用(如游戏、AI)的高效数据可用性。
EIGEN是一种创新的代币,目的就是在通过加密经济机制保护各种链下服务,包括数据可用性(DA)、预言机、预测市场、游戏和AI等。
EIGEN保护链下服务的机制
EIGEN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设计为“可分叉”(forkable)的代币,这意味着可以预先定义哪些链下错误(如数据隐藏、操纵结果)可触发代币分叉,从而通过加密经济惩罚保护服务。与传统ERC代币不同,EIGEN专注于处理“互主观错误”(intersubjective faults),即链下可观察但链上无法直接验证的行为。
例如,在一个预测市场中,若操作者操纵结果,社区可通过链下共识确认恶意行为,然后触发EIGEN代币的分叉,削减操作者的质押代币。这种机制类似于“正式化的社会争议”,通过经济激励确保操作者诚实。

EIGEN的保护作用体现在:
🔹通用性:一个代币可保护多种链下服务,避免为每种服务设计独立链的复杂性。
🔹加密经济惩罚:操作者需质押EIGEN代币,违规行为(如数据隐藏)将导致代币被削减。
🔹简化DApp安全模型:依赖多个外部系统的DApp可通过EIGEN统一安全保障,减少复杂性。
研究表明,这种机制特别适用于需要链下数据或计算的服务,如预言机(提供链下价格数据)或AI应用(链下模型训练结果)。例如,若预言机提供错误数据,社区可通过链下观察触发EIGEN代币的惩罚,确保数据可靠性。
EIGEN代币目前已于主网上线,采用“双代币模型”,但分叉功能尚未完全开启,类似Layer 1区块链的分叉被视为“核弹级”操作,仅用于惩罚大部分不诚实验证者。

3)EigenDA与其他DA链的比较🔻
EigenDA是EIGEN生态中的一个高吞吐量DA解决方案,旨在为以太坊的Layer 2 rollups提供数据可用性。与其他DA链(如altDA chains)相比,EigenDA在安全性和吞吐量上具有显著优势。

传统DA链依赖“社会惩罚”,即通过社会共识(如分叉)踢出违规验证者。例如,若验证者隐藏数据,社区需达成一致,将其从链上分叉出去,可能还削减其权益。但这种方法在以太坊上存在局限性,因为以太坊无法直接观察外部系统的错误行为(如EigenDA的违规),导致无法直接通过以太坊链进行惩罚。

EigenDA则通过加密经济惩罚取代社会惩罚,其安全模型基于:
🔹双重quorum:EIGEN质押者和运营商的quorum,以及ETH质押者的quorum。攻击EigenDA需同时破坏这两个quorum,经济成本极高。
🔹Proof of Custody:节点需证明数据存储,否则面临ETH质押的惩罚,参考1-bit aggregation-friendly custody bonds和a 0.001-bit proof of custody。
🔹BFT:在10%到50%的诚实节点下是安全的,具体取决于编码率。
相比之下,其他DA链的吞吐量通常较低,主网上线时EigenDA提供15MB/s,目标达100+MB/s,远超竞争对手(如最近的竞争者仅为2MB/s)。这种高吞吐量得益于其设计灵感来源于Danksharding,吞吐量随操作者数量线性增长。

4)EigenDA的安全性分析🔻
EigenDA的安全性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安全:通过ETH和EIGEN的质押提供双重保障。EIGEN质押者面临分叉惩罚,ETH质押者通过保护基于ETH的rollups提供隐性激励。
🔹双重quorum:要让一个不可用的数据块被接受,需同时破坏EIGEN和ETH两个quorum,这在经济上极具挑战性。
🔹证明持有:节点需计算并提交函数以证明数据存储,否则面临ETH质押的削减。
🔹BFT:研究表明,在一定比例的诚实节点下,EigenDA是安全的,具体取决于编码率。
🔹Nash Equilibrium:在竞争性市场中,存储和提供数据是均衡策略,若有不诚实行为(如数据隐藏),将导致经济损失。
此外,EigenDA的信任模型依赖于ETH质押的经济信任和操作者的去中心化/独立性,通过EigenLayer借用以太坊的安全性。研究显示,其纯加密经济模型在所有节点勾结并隐藏数据时可能不具备无条件的安全性,但这种情况在实践中极少发生。

EigenDA还计划引入更多安全功能,如无许可分散器、代币分叉和DA采样,进一步增强其安全性。

5)EigenDA为何重视吞吐量🔻
EigenDA重视吞吐量是因为它旨在解决以太坊DA的瓶颈,支持Layer 2 rollups等高数据量场景。以太坊虽然在安全性上无可争议,但其DA能力有限,尤其是随着rollups和其他Layer 2解决方案的普及,数据需求急剧增加。
EigenDA通过其独特架构实现了线性可扩展的吞吐量,主网上线时提供15MB/s,未来目标是100+MB/s。这种高吞吐量得益于其设计灵感来源于Danksharding,允许吞吐量随操作者数量线性增长。
研究表明,这种设计特别适合未来应用,如游戏、AI和预测市场,这些场景需要快速的数据可用性。
相比之下,以太坊的DA能力受限于其区块大小和gas费用,难以满足高吞吐量的需求。EigenDA通过提供高效的DA层,降低了rollups的交易成本,提升了整体生态系统的可扩展性。

EIGEN和EigenDA的设计不仅解决了当前的DA问题,还为未来扩展奠定了基础:
1️⃣无许可分散器:允许任何人成为分散器,进一步提升去中心化。
2️⃣代币分叉:增强对链下服务的保护能力,特别适用于需要链下验证的服务。
3️⃣DA采样:优化数据可用性的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4️⃣应用场景扩展:除了rollups,EigenDA还可以支持其他需要高效DA的应用,如游戏、AI和预测市场。

📍结论:
EIGEN通过一个通用的、可分叉的代币,实现了对所有链下服务的保护,避免了为每个服务设计独立链的复杂性。这种方法不仅简化了DApp的安全模型,还通过加密经济惩罚确保了操作者的诚实性。
EigenDA作为EIGEN生态中的一个关键应用,展示了这种保护机制的实际效果:它通过双重quorum和证明持有机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同时通过高吞吐量满足了未来应用的需求。
相比其他DA链,EIGEN和EigenDA的创新在于统一的安全模型、高效的吞吐量和双重安全保障,为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DApp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EigenDA
$ALPHA 🔴|ALPHA刷分拿的空投能不能跑赢币价下跌带来损失? ———————————————————— 最性价比刷法1000u余额。加 8200交易量 这样一共2+13分。15天225分。 8200交易量不被夹大概8u损耗。 15天就是120u。225分只能领取2个空投。最近的空投基本一个空投80u, 假设持有10000U余额分一月能多领一个空投才能赚80u,加在一起最多就是240U,但这个币也是下跌多上涨少,你自己算笔账就清楚了 我们打开K线来看一下这个币的大体走势,就会很明显的发现整体一个多头都是非常弱势的。 就建议尽量用低买高卖的去刷分,虽然可能这样频率慢一点,但也更稳妥一些。大量持有容易直接一个出货下跌,多少个空头都不敢填你的亏损。 #币安Alpha上新
$ALPHA 🔴|ALPHA刷分拿的空投能不能跑赢币价下跌带来损失?
————————————————————
最性价比刷法1000u余额。加 8200交易量
这样一共2+13分。15天225分。

8200交易量不被夹大概8u损耗。

15天就是120u。225分只能领取2个空投。最近的空投基本一个空投80u,

假设持有10000U余额分一月能多领一个空投才能赚80u,加在一起最多就是240U,但这个币也是下跌多上涨少,你自己算笔账就清楚了

我们打开K线来看一下这个币的大体走势,就会很明显的发现整体一个多头都是非常弱势的。

就建议尽量用低买高卖的去刷分,虽然可能这样频率慢一点,但也更稳妥一些。大量持有容易直接一个出货下跌,多少个空头都不敢填你的亏损。
#币安Alpha上新
ALPHA/USDT
价格/数量
0.0311/3230
🔴|我们离迎接下一个 1 亿用户,还有多远?———————————————————— 加密货币已经不是试验品了,每天有数十亿美元通过区块链流动。稳定币实现跨境支付,Layer 2 方案让以太坊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但对用户来说,体验还停留在2019年:零散、脆弱、操作繁琐。 2025年的现状 你可以在2025年质押ETH、交换代币、全球发送USDC。 但想一次搞定这三件事?难! ——48% 的用户需要多个钱包才能在不同链上操作。 ——21% 的用户在过去一年被钓鱼攻击坑过。 你得确认5次交易,付3次燃气费,还要祈祷别出岔子。 结果呢?只有 12% 的用户觉得支付是他们最喜欢的功能。 这不是用户体验,这是用户折磨。《2025链上UX报告》说了啥?由 @reown_ 发布的《2025链上UX报告》清晰揭示了这些问题。报告结合了1000多份用户调查 @nansen_ai 的钱包数据和协议层面的访谈,回答了一个简单问题: 2025年用加密货币到底是啥感觉?我们准备好迎接下一亿用户了吗? 报告亮点:5个数字讲故事 1️⃣54% 的用户用加密货币买过东西,但只有 12% 觉得支付是最好用的功能。 2️⃣69% 的用户觉得链上操作安全,但 21% 承认被钓鱼骗过。 3️⃣新兴Layer 2链Base的燃气费一年涨了 464%,甩开其他所有Rollup。 4️⃣48% 的用户得用多个钱包,只为在不同链之间跳来跳去。 5️⃣各条链开始“选赛道”:以太坊专注结算,Solana主打快速交易,Base搞实验,BNB链围着交易所转。 报告中的残酷事实(你可以想象一下) 1)多链 = 多钱包 = 乱糟糟🔻 48%的用户得用多个钱包才能玩转不同链。你不是在“多链”操作,你是在开一堆浏览器标签:Chrome上用Metamask,Brave上用Phantom,手机上用Rabby,Cosmos仪表盘还得用Keplr。 2)大家不是用加密货币买东西,而是在炒币🔻 虽然54%的用户试过链上支付,但只有12%觉得这是最爽的体验。 为什么?因为用加密货币买杯咖啡,比点咖啡还慢。你得先换代币、跨链转账、确认燃气费、通过商家合约,还要祈祷付款页面不崩。 用户来这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炒币、铸造迷因币、追下一个热门项目。 3)安全是感觉,钓鱼是现实🔻 69%的用户觉得自己用加密货币挺安全,但21%在过去一年被钓鱼链接或假DApp坑过。 这意味着每5个用户里就有1个因为点错链接丢了钱,不是协议有漏洞,而是被骗了。 开发团队觉得优化流程就能增加信任,但信任不是一个顺滑的加载动画或交易确认。信任是让用户在快节奏操作时不被忽悠。 ▶️我的一些质疑 AI钱包的未来缺信任基础 Reown设想未来的钱包能自动选链、模拟攻击、替你确认交易。听起来很酷,但如果钱包逻辑不透明,用户只是把一个学习成本换成了另一个。自动化只有在用户能看懂机器为什么说“是”或“不是”时才有用。 ▶️社交钱包不是万能解药 社交钱包确实降低了新手门槛,但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用户不信任这玩意儿。除非丢了Twitter账号不会导致资金全没,否则社交钱包只能当入门工具,离日常使用还远。 ▶️给开发者的三条建议 🔹隐藏链的复杂性,别烦用户 做一个简单的“发送”按钮,背后自动找最便宜、最安全的路径。 目标:每个活跃用户的钱包数降到2个以下。 🔹双模式操作 ——新手用“Turbo模式”:自动确认小额交易,安全提示一目了然。 ——老手用“Manual模式”:交易序号、燃气费、合约细节清清楚楚。 ——衡量指标:优化前后用户放弃率的变化。 🔹把安全前置 预签名模拟、域名绑定授权、合约调用用人类能懂的语言展示。 目标:明年把21%的钓鱼受害率降到个位数。 📍总结 现在的加密货币体验一点也不“无信任”,而是把信任甩给了链、钱包、跨链桥和各种弹窗。工具变强了,但体验变成了接力赛,用户得祈祷别在点哪一下时翻车。链上应用得像点App Store的“购买”按钮一样简单,否则我们不是在吸引用户,而是在考验他们的耐心。 #稳定币日常支付

🔴|我们离迎接下一个 1 亿用户,还有多远?

————————————————————

加密货币已经不是试验品了,每天有数十亿美元通过区块链流动。稳定币实现跨境支付,Layer 2 方案让以太坊处理能力大幅提升。但对用户来说,体验还停留在2019年:零散、脆弱、操作繁琐。

2025年的现状
你可以在2025年质押ETH、交换代币、全球发送USDC。

但想一次搞定这三件事?难!
——48% 的用户需要多个钱包才能在不同链上操作。
——21% 的用户在过去一年被钓鱼攻击坑过。

你得确认5次交易,付3次燃气费,还要祈祷别出岔子。
结果呢?只有 12% 的用户觉得支付是他们最喜欢的功能。

这不是用户体验,这是用户折磨。《2025链上UX报告》说了啥?由 @reown_ 发布的《2025链上UX报告》清晰揭示了这些问题。报告结合了1000多份用户调查 @nansen_ai 的钱包数据和协议层面的访谈,回答了一个简单问题:
2025年用加密货币到底是啥感觉?我们准备好迎接下一亿用户了吗?

报告亮点:5个数字讲故事

1️⃣54% 的用户用加密货币买过东西,但只有 12% 觉得支付是最好用的功能。
2️⃣69% 的用户觉得链上操作安全,但 21% 承认被钓鱼骗过。
3️⃣新兴Layer 2链Base的燃气费一年涨了 464%,甩开其他所有Rollup。
4️⃣48% 的用户得用多个钱包,只为在不同链之间跳来跳去。
5️⃣各条链开始“选赛道”:以太坊专注结算,Solana主打快速交易,Base搞实验,BNB链围着交易所转。
报告中的残酷事实(你可以想象一下)

1)多链 = 多钱包 = 乱糟糟🔻
48%的用户得用多个钱包才能玩转不同链。你不是在“多链”操作,你是在开一堆浏览器标签:Chrome上用Metamask,Brave上用Phantom,手机上用Rabby,Cosmos仪表盘还得用Keplr。

2)大家不是用加密货币买东西,而是在炒币🔻
虽然54%的用户试过链上支付,但只有12%觉得这是最爽的体验。
为什么?因为用加密货币买杯咖啡,比点咖啡还慢。你得先换代币、跨链转账、确认燃气费、通过商家合约,还要祈祷付款页面不崩。
用户来这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炒币、铸造迷因币、追下一个热门项目。

3)安全是感觉,钓鱼是现实🔻
69%的用户觉得自己用加密货币挺安全,但21%在过去一年被钓鱼链接或假DApp坑过。
这意味着每5个用户里就有1个因为点错链接丢了钱,不是协议有漏洞,而是被骗了。
开发团队觉得优化流程就能增加信任,但信任不是一个顺滑的加载动画或交易确认。信任是让用户在快节奏操作时不被忽悠。

▶️我的一些质疑
AI钱包的未来缺信任基础
Reown设想未来的钱包能自动选链、模拟攻击、替你确认交易。听起来很酷,但如果钱包逻辑不透明,用户只是把一个学习成本换成了另一个。自动化只有在用户能看懂机器为什么说“是”或“不是”时才有用。

▶️社交钱包不是万能解药
社交钱包确实降低了新手门槛,但报告显示三分之一的用户不信任这玩意儿。除非丢了Twitter账号不会导致资金全没,否则社交钱包只能当入门工具,离日常使用还远。

▶️给开发者的三条建议
🔹隐藏链的复杂性,别烦用户
做一个简单的“发送”按钮,背后自动找最便宜、最安全的路径。
目标:每个活跃用户的钱包数降到2个以下。
🔹双模式操作
——新手用“Turbo模式”:自动确认小额交易,安全提示一目了然。
——老手用“Manual模式”:交易序号、燃气费、合约细节清清楚楚。
——衡量指标:优化前后用户放弃率的变化。
🔹把安全前置
预签名模拟、域名绑定授权、合约调用用人类能懂的语言展示。
目标:明年把21%的钓鱼受害率降到个位数。

📍总结
现在的加密货币体验一点也不“无信任”,而是把信任甩给了链、钱包、跨链桥和各种弹窗。工具变强了,但体验变成了接力赛,用户得祈祷别在点哪一下时翻车。链上应用得像点App Store的“购买”按钮一样简单,否则我们不是在吸引用户,而是在考验他们的耐心。
#稳定币日常支付
🔴|现在是牛末?BTC盘面分析 ———————————————————— 价格变化只是结果,更深层的,是全球资产锚定结构的集体重估,以及非主权资产在制度裂缝中浮出的历史性回归。目前,BTC 距离其最近一次减半已经过去一年了,而本轮周期正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态势。 与以往减半后出现爆炸性上涨的周期不同,BTC 本轮涨幅较为温和,仅上涨了 31%,而上一周期在同一时间段内涨幅高达 436%。与此同时,长期持有者指标(如 MVRV 比率)显示未实现利润急剧下降,表明市场正在成熟,上行空间受到压缩。 综合来看,这些变化表明 BTC 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其特点不再是抛物线式的峰值,而是更多地由机构推动的渐进式增长。 📍所以我们回到盘面,为什么BTC在9.4万这个位置停了五天,上不去也下不去? 我们回看此前的盘面,就会发现在前面一个阶段9.4万这个位置就是此前的支撑,前面也是多次摸到这个位置然后上去10万。那现在这个位置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支撑阻力互换位,此前的支撑位变成现在的阻力? 并且这几天 ETF 方面也是不断流入,比特币ETF在过去一周的净流入达30亿美元!这个氛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去年十月份。 那你做短线交易,就一定要看清现在的价格处在什么位置,还是那句话,越无限接近上边界阻力我们去做空,越接近下支撑就做多,破位止损我们就走人。 中间位置不上不下,就不建议做单。 所以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等右侧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在沿着一个支撑位去做多 #加密货币总市值重回3万亿 $BTC {spot}(BTCUSDT)
🔴|现在是牛末?BTC盘面分析
————————————————————

价格变化只是结果,更深层的,是全球资产锚定结构的集体重估,以及非主权资产在制度裂缝中浮出的历史性回归。目前,BTC 距离其最近一次减半已经过去一年了,而本轮周期正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态势。

与以往减半后出现爆炸性上涨的周期不同,BTC 本轮涨幅较为温和,仅上涨了 31%,而上一周期在同一时间段内涨幅高达 436%。与此同时,长期持有者指标(如 MVRV 比率)显示未实现利润急剧下降,表明市场正在成熟,上行空间受到压缩。

综合来看,这些变化表明 BTC 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其特点不再是抛物线式的峰值,而是更多地由机构推动的渐进式增长。

📍所以我们回到盘面,为什么BTC在9.4万这个位置停了五天,上不去也下不去?

我们回看此前的盘面,就会发现在前面一个阶段9.4万这个位置就是此前的支撑,前面也是多次摸到这个位置然后上去10万。那现在这个位置会不会成为一个新的支撑阻力互换位,此前的支撑位变成现在的阻力?

并且这几天 ETF 方面也是不断流入,比特币ETF在过去一周的净流入达30亿美元!这个氛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去年十月份。

那你做短线交易,就一定要看清现在的价格处在什么位置,还是那句话,越无限接近上边界阻力我们去做空,越接近下支撑就做多,破位止损我们就走人。

中间位置不上不下,就不建议做单。

所以我们不妨让子弹飞一会,等右侧给出一个答案,我们在沿着一个支撑位去做多
#加密货币总市值重回3万亿 $BTC
🔴|Aptos 的性能哲学与 Web3 生态的未来———————————————————— Aptos 通过重新定义区块链的扩展性和性能,为 Web3 生态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对区块链本质的深刻洞察:性能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竞赛,而是多维度协同优化的艺术。 (一) 从“速度至上”到“效率至上” 区块链性能的范式转变 传统区块链的性能优化往往聚焦于提升 TPS,仿佛速度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然而,Aptos 的哲学表明,真正的性能是系统整体效率的体现。它的流水线设计、Block-STM 并行执行、Quorum Store 架构等创新,揭示了一个事实:区块链的瓶颈不仅是计算能力,而是资源协调的低效。 未来区块链项目可能不再以单一的 TPS 作为宣传噱头,而是转向更综合的指标,比如 单位硬件成本的吞吐量、网络延迟的稳定性、开发者部署的便利性 等。这些指标更能反映区块链在实际场景中的表现,例如 DeFi 协议的高频交易、GameFi 的实时交互,或社交应用的爆发式流量。 Aptos 的成功或许会推动行业从“硬件军备竞赛”转向“软件架构优化”,让中小型节点也能参与网络,降低中心化风险。这不仅提升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还为全球范围内的开发者社区提供了更低的进入门槛,加速 Web3 应用的普及。 (二) 开发者体验与生态繁荣的正反馈循环 Aptos 强调的 DevEx 是其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Move 编程语言、模块化的开发工具、以及对智能合约安全性的优化,都让开发者能够更高效地构建复杂应用。相比之下,许多区块链在追求性能的同时,忽略了开发者的实际需求,导致生态增长缓慢。 Aptos 的 DevEx 战略可能成为 Web3 生态竞争的胜负手。区块链的本质是平台经济,其价值取决于生态内应用的丰富度和用户活跃度。Aptos 通过降低开发难度和成本,吸引了大量 DeFi、NFT 和 GameFi 项目入驻,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更多开发者 → 更多优质应用 → 更多用户 → 更高网络价值。 未来,Aptos 的开发者生态可能进一步演化为一个“Web3 的 App Store”,通过标准化的工具和模块化的开发框架,让开发者能够快速迭代产品,甚至实现“无代码”开发。这种生态模式将大幅降低 Web3 的用户门槛,推动区块链从极客圈走向大众市场。 (三) Zaptos 与 Shardines: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Zaptos 和 Shardines 的推出展示了 Aptos 对 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的极致追求。亚秒级的交易确认和百万级 TPS 的目标,意味着 Aptos 不仅能支持金融级应用,还能应对社交媒体、元宇宙等高并发场景。这种性能为 Web3 应用的用户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 Web3 的终极目标是将区块链融入日常生活的无缝体验,而非让用户感知到“链”的存在。Aptos 的低延迟和高吞吐量为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在元宇宙中,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时交易虚拟资产,而无需等待区块确认;在社交平台上,用户可以即时发送加密红包或NFT,而不感到任何卡顿。 更重要的是,Aptos 的性能优化可能推动 Web3 与传统互联网的融合。未来的 Web3 应用可能与 Web2 应用在体验上无异,但背后却是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这将吸引更多传统互联网用户进入 Web3,加速行业的“破圈”。 (四) 安全性与合规性:Aptos 的长期护城河 Aptos 在性能优化的同时,始终将安全性和合规性放在核心位置。其两阶段账本认证机制、Move 语言的静态验证功能,以及对节点声誉的动态管理,都为网络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此外,Aptos 的设计考虑到了监管环境的需求,例如通过模块化架构支持 KYC/AML 集成。 在 Web3 的下一阶段,安全性与合规性将成为区块链竞争的“隐形战场”。随着全球监管对加密行业的关注加剧,合规性将成为项目生存的关键。Aptos 的前瞻性设计使其能够在监管压力下保持灵活性,例如支持隐私保护的合规交易,或为机构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链上解决方案。 同时,Aptos 的安全机制为高价值应用(如机构 DeFi、跨境支付)提供了信任基础。这可能吸引传统金融机构进入 Web3,带来千亿级别的资本流入,进一步巩固 Aptos 在互联网资本市场中的地位。 📍总结: Aptos 正在重新定义区块链的性能,从单一的速度竞赛,到效率、安全、开发者体验和用户体验的综合优化。Zaptos 和 Shardines 的突破进一步证明了 Aptos 的技术前瞻性,而其对合规性和生态建设的重视则为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 Web3 的浪潮中,Aptos 不仅仅是一个高性能公链,更是一个连接开发者、用户和资本的平台。它的成功可能标志着区块链从技术实验走向主流应用的转折点,为互联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Aptos 的技术哲学和生态战略或许将成为 Web3 发展的蓝图,引领行业迈向一个更加高效、安全和普惠的去中心化世界。 #加密货币总市值重回3万亿

🔴|Aptos 的性能哲学与 Web3 生态的未来

————————————————————

Aptos 通过重新定义区块链的扩展性和性能,为 Web3 生态的未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它的核心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对区块链本质的深刻洞察:性能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竞赛,而是多维度协同优化的艺术。

(一) 从“速度至上”到“效率至上” 区块链性能的范式转变
传统区块链的性能优化往往聚焦于提升 TPS,仿佛速度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然而,Aptos 的哲学表明,真正的性能是系统整体效率的体现。它的流水线设计、Block-STM 并行执行、Quorum Store 架构等创新,揭示了一个事实:区块链的瓶颈不仅是计算能力,而是资源协调的低效。

未来区块链项目可能不再以单一的 TPS 作为宣传噱头,而是转向更综合的指标,比如 单位硬件成本的吞吐量、网络延迟的稳定性、开发者部署的便利性 等。这些指标更能反映区块链在实际场景中的表现,例如 DeFi 协议的高频交易、GameFi 的实时交互,或社交应用的爆发式流量。

Aptos 的成功或许会推动行业从“硬件军备竞赛”转向“软件架构优化”,让中小型节点也能参与网络,降低中心化风险。这不仅提升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程度,还为全球范围内的开发者社区提供了更低的进入门槛,加速 Web3 应用的普及。

(二) 开发者体验与生态繁荣的正反馈循环
Aptos 强调的 DevEx 是其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Move 编程语言、模块化的开发工具、以及对智能合约安全性的优化,都让开发者能够更高效地构建复杂应用。相比之下,许多区块链在追求性能的同时,忽略了开发者的实际需求,导致生态增长缓慢。

Aptos 的 DevEx 战略可能成为 Web3 生态竞争的胜负手。区块链的本质是平台经济,其价值取决于生态内应用的丰富度和用户活跃度。Aptos 通过降低开发难度和成本,吸引了大量 DeFi、NFT 和 GameFi 项目入驻,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更多开发者 → 更多优质应用 → 更多用户 → 更高网络价值。

未来,Aptos 的开发者生态可能进一步演化为一个“Web3 的 App Store”,通过标准化的工具和模块化的开发框架,让开发者能够快速迭代产品,甚至实现“无代码”开发。这种生态模式将大幅降低 Web3 的用户门槛,推动区块链从极客圈走向大众市场。

(三) Zaptos 与 Shardines: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Zaptos 和 Shardines 的推出展示了 Aptos 对 重新定义用户体验 的极致追求。亚秒级的交易确认和百万级 TPS 的目标,意味着 Aptos 不仅能支持金融级应用,还能应对社交媒体、元宇宙等高并发场景。这种性能为 Web3 应用的用户体验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
Web3 的终极目标是将区块链融入日常生活的无缝体验,而非让用户感知到“链”的存在。Aptos 的低延迟和高吞吐量为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在元宇宙中,用户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实时交易虚拟资产,而无需等待区块确认;在社交平台上,用户可以即时发送加密红包或NFT,而不感到任何卡顿。

更重要的是,Aptos 的性能优化可能推动 Web3 与传统互联网的融合。未来的 Web3 应用可能与 Web2 应用在体验上无异,但背后却是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这将吸引更多传统互联网用户进入 Web3,加速行业的“破圈”。

(四) 安全性与合规性:Aptos 的长期护城河
Aptos 在性能优化的同时,始终将安全性和合规性放在核心位置。其两阶段账本认证机制、Move 语言的静态验证功能,以及对节点声誉的动态管理,都为网络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此外,Aptos 的设计考虑到了监管环境的需求,例如通过模块化架构支持 KYC/AML 集成。
在 Web3 的下一阶段,安全性与合规性将成为区块链竞争的“隐形战场”。随着全球监管对加密行业的关注加剧,合规性将成为项目生存的关键。Aptos 的前瞻性设计使其能够在监管压力下保持灵活性,例如支持隐私保护的合规交易,或为机构用户提供定制化的链上解决方案。

同时,Aptos 的安全机制为高价值应用(如机构 DeFi、跨境支付)提供了信任基础。这可能吸引传统金融机构进入 Web3,带来千亿级别的资本流入,进一步巩固 Aptos 在互联网资本市场中的地位。

📍总结:
Aptos 正在重新定义区块链的性能,从单一的速度竞赛,到效率、安全、开发者体验和用户体验的综合优化。Zaptos 和 Shardines 的突破进一步证明了 Aptos 的技术前瞻性,而其对合规性和生态建设的重视则为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在 Web3 的浪潮中,Aptos 不仅仅是一个高性能公链,更是一个连接开发者、用户和资本的平台。它的成功可能标志着区块链从技术实验走向主流应用的转折点,为互联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Aptos 的技术哲学和生态战略或许将成为 Web3 发展的蓝图,引领行业迈向一个更加高效、安全和普惠的去中心化世界。
#加密货币总市值重回3万亿
🔴|美债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该如何自保———————————————————— 本文我们将一起讨论美债未来的可能演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潜在重塑,以及对普通人更深层次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美债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深远意义。 一、美债危机:从“灰犀牛”到“系统性风险”的演变 美债现在就像“灰犀牛”,即一种可预见的、渐进式风险。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债问题可能从“慢性病”演化为更具破坏力的系统性风险。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情景: 🔹情景一:美元霸权下的“软着陆” 美国凭借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灵活性,可能通过“有序通胀”或债务货币化(美联储持续购买国债)来稀释债务负担。这种方式相当于“隐性违约”,通过通胀将债务成本转嫁给全球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和投资者。然而,这将削弱美元的长期信用,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和全球资产价格波动。 🔹情景二:外部冲击引发的“硬着陆” 如果地缘政治冲突(如中美对抗加剧)、能源危机或全球供应链进一步断裂,导致全球对美元和美债的信心动摇,外资可能加速撤离美债市场。这将推高美债收益率,迫使美联储在“控通胀”和“稳债务”之间两难选择,最终可能引发美元贬值、股市崩盘或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情景三:内部政治僵局导致的“治理危机” 原文提到美国政治极化对债务管理的负面影响。如果未来美国国会因党派斗争无法通过债务上限法案或财政改革方案,可能导致技术性违约或市场恐慌。这种“自毁式”危机虽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将重创美债作为“无风险资产”的全球信任基础。 美债问题的核心不仅是债务规模,而是美国经济和政治体系能否适应全球多极化趋势。如果美国无法通过改革恢复财政纪律,其债务问题可能成为触发全球金融体系重构的导火索。 二、全球去美元化与美债的“新角色” 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是美债“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加速,尤其在非西方国家中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推动的“本币结算”机制,这深深威胁到美元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如果全球央行减少美债持有比例,转向黄金、人民币资产或其他多元化储备,美元融资成本将上升,推高美债收益率。 例如,截至2025年初,中国和日本仍是美债的最大外国持有国,但近年减持趋势明显。若这一趋势持续,美国将更依赖国内投资者和美联储购买国债,增加财政压力。 🔻美债的“新角色” 在去美元化背景下,美债可能从“全球无风险资产”逐步转变为“区域性避险资产”,主要服务于美元经济圈(如北美、欧洲部分国家)。 同时,新兴市场可能加速发展自己的债券市场(如中国国债、印度卢比债券),分流全球资本,削弱美债的流动性优势。 美债的未来不仅取决于美国自身的财政政策,还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权力再分配密切相关。去美元化并非一蹴而就,但其长期趋势可能迫使美国重新定义美债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 三、美债问题对普通人的“隐形传导链” 美债问题通过利率、财政紧缩和经济减速就如同“隐形传导链”间接影响我们普通人 🔹通胀与生活成本的恶化: 如果美国通过印钞稀释债务,全球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粮食)可能因美元贬值而上涨。这将直接推高普通人的生活成本,尤其对依赖进口的国家和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例如,2022-2023年的全球通胀浪潮已显示美元政策的外溢效应。 🔹财富不平等的加剧: 高债务和高利率环境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波动(如房地产、股市、加密市场),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往往对中低收入群体更为不利。富人可通过多元化投资对冲风险,而普通人可能因养老金缩水、房贷压力增加而陷入财务困境。 🔹就业与社会保障的长期风险: 财政挤压效应可能迫使政府削减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支出,这将削弱社会安全网,增加普通人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脆弱性。同时,债务问题引发的经济减速可能抑制企业投资,导致就业市场萎缩,尤其影响年轻人和低技能劳动者。 美债问题不仅是宏观经济议题,还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代际矛盾。普通人虽不直接参与国债市场,但其生活质量和未来预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四、我们普通人如何在美债危机中自保? 1️⃣资产多元化 : 减少对单一货币(如美元)或单一资产(如美债相关基金)的依赖,考虑投资黄金、实物资产或新兴市场资产以对冲美元风险。 对于有投资能力的个体,可关注中国、印度等经济增长较快的市场,分散地缘政治和货币风险。 2️⃣提高认知投资自身: 在经济减速和就业市场承压的背景下,我们应投资于自身,就如同巴菲特所说,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所以想要提高钱包厚度,前提先是提高认知宽度。 3️⃣关注政策信号 : 普通人虽无法直接影响宏观政策,但可通过关注美联储利率决定、国会债务上限谈判等关键事件,提前调整个人财务规划。例如,高利率周期可能是不错的储蓄时机,但需警惕房贷成本上升。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我们的“财务安全”不再仅依赖储蓄或单一投资,而是需要更强的风险意识和适应能力。 五、美债问题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交汇 美债问题不仅是美国自身的财政挑战,更是全球经济权力再平衡的缩影。短期内,美元霸权和美债市场深度可能继续为其“保驾护航”;但长期看,去美元化、全球多极化和美国内部治理危机可能将美债推向一个更不确定的未来。 对普通人而言,美债问题看似遥远,却通过通胀、利率、就业等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面对这一“灰犀牛”,我们无法改变宏观趋势,但可以通过知识积累、财务规划和灵活应变,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立足之地。 最终,美债的未来不仅关乎美国,更关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成型。在这一历史性转折中,每个人都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 #美股下挫

🔴|美债危机对我们的影响,我们该如何自保

————————————————————
本文我们将一起讨论美债未来的可能演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潜在重塑,以及对普通人更深层次的影响。进一步揭示美债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深远意义。

一、美债危机:从“灰犀牛”到“系统性风险”的演变
美债现在就像“灰犀牛”,即一种可预见的、渐进式风险。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债问题可能从“慢性病”演化为更具破坏力的系统性风险。以下是几种可能的情景:
🔹情景一:美元霸权下的“软着陆”
美国凭借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灵活性,可能通过“有序通胀”或债务货币化(美联储持续购买国债)来稀释债务负担。这种方式相当于“隐性违约”,通过通胀将债务成本转嫁给全球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和投资者。然而,这将削弱美元的长期信用,可能导致新兴市场资本外流和全球资产价格波动。
🔹情景二:外部冲击引发的“硬着陆”
如果地缘政治冲突(如中美对抗加剧)、能源危机或全球供应链进一步断裂,导致全球对美元和美债的信心动摇,外资可能加速撤离美债市场。这将推高美债收益率,迫使美联储在“控通胀”和“稳债务”之间两难选择,最终可能引发美元贬值、股市崩盘或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情景三:内部政治僵局导致的“治理危机”
原文提到美国政治极化对债务管理的负面影响。如果未来美国国会因党派斗争无法通过债务上限法案或财政改革方案,可能导致技术性违约或市场恐慌。这种“自毁式”危机虽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将重创美债作为“无风险资产”的全球信任基础。
美债问题的核心不仅是债务规模,而是美国经济和政治体系能否适应全球多极化趋势。如果美国无法通过改革恢复财政纪律,其债务问题可能成为触发全球金融体系重构的导火索。

二、全球去美元化与美债的“新角色”
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是美债“安全”的重要保障。然而,近年来“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加速,尤其在非西方国家中如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推动的“本币结算”机制,这深深威胁到美元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
如果全球央行减少美债持有比例,转向黄金、人民币资产或其他多元化储备,美元融资成本将上升,推高美债收益率。
例如,截至2025年初,中国和日本仍是美债的最大外国持有国,但近年减持趋势明显。若这一趋势持续,美国将更依赖国内投资者和美联储购买国债,增加财政压力。
🔻美债的“新角色”
在去美元化背景下,美债可能从“全球无风险资产”逐步转变为“区域性避险资产”,主要服务于美元经济圈(如北美、欧洲部分国家)。
同时,新兴市场可能加速发展自己的债券市场(如中国国债、印度卢比债券),分流全球资本,削弱美债的流动性优势。
美债的未来不仅取决于美国自身的财政政策,还与全球金融体系的权力再分配密切相关。去美元化并非一蹴而就,但其长期趋势可能迫使美国重新定义美债在全球经济中的定位。

三、美债问题对普通人的“隐形传导链”
美债问题通过利率、财政紧缩和经济减速就如同“隐形传导链”间接影响我们普通人
🔹通胀与生活成本的恶化:
如果美国通过印钞稀释债务,全球商品价格(尤其是能源、粮食)可能因美元贬值而上涨。这将直接推高普通人的生活成本,尤其对依赖进口的国家和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例如,2022-2023年的全球通胀浪潮已显示美元政策的外溢效应。
🔹财富不平等的加剧:
高债务和高利率环境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波动(如房地产、股市、加密市场),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往往对中低收入群体更为不利。富人可通过多元化投资对冲风险,而普通人可能因养老金缩水、房贷压力增加而陷入财务困境。
🔹就业与社会保障的长期风险:
财政挤压效应可能迫使政府削减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支出,这将削弱社会安全网,增加普通人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脆弱性。同时,债务问题引发的经济减速可能抑制企业投资,导致就业市场萎缩,尤其影响年轻人和低技能劳动者。
美债问题不仅是宏观经济议题,还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和代际矛盾。普通人虽不直接参与国债市场,但其生活质量和未来预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四、我们普通人如何在美债危机中自保?
1️⃣资产多元化 :
减少对单一货币(如美元)或单一资产(如美债相关基金)的依赖,考虑投资黄金、实物资产或新兴市场资产以对冲美元风险。
对于有投资能力的个体,可关注中国、印度等经济增长较快的市场,分散地缘政治和货币风险。
2️⃣提高认知投资自身:
在经济减速和就业市场承压的背景下,我们应投资于自身,就如同巴菲特所说,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
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所以想要提高钱包厚度,前提先是提高认知宽度。
3️⃣关注政策信号 :
普通人虽无法直接影响宏观政策,但可通过关注美联储利率决定、国会债务上限谈判等关键事件,提前调整个人财务规划。例如,高利率周期可能是不错的储蓄时机,但需警惕房贷成本上升。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我们的“财务安全”不再仅依赖储蓄或单一投资,而是需要更强的风险意识和适应能力。

五、美债问题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交汇
美债问题不仅是美国自身的财政挑战,更是全球经济权力再平衡的缩影。短期内,美元霸权和美债市场深度可能继续为其“保驾护航”;但长期看,去美元化、全球多极化和美国内部治理危机可能将美债推向一个更不确定的未来。
对普通人而言,美债问题看似遥远,却通过通胀、利率、就业等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生活。面对这一“灰犀牛”,我们无法改变宏观趋势,但可以通过知识积累、财务规划和灵活应变,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立足之地。
最终,美债的未来不仅关乎美国,更关乎全球经济新秩序的成型。在这一历史性转折中,每个人都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
#美股下挫
🔴|盘点历代百倍币,寻找下一个百倍黑马————————————————————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已日趋成熟,大家是否发现,现在散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再想重现之前以小博大的百倍币越来越难,而这轮山寨的表现远远低于大家期待。大多数人认为这只属于机构和金融大鳄的牛市,散户沦为燃料。 但高增长潜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NFT和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本文就跟着小麦来盘点一下历代百倍币,来寻找下一匹黑马 🔻一张图列举不完,下面我们继续来盘点: SNX:从0.03元起步,最高达到28元,涨幅接近千倍,主要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增长阶段。 LINK:初始价格为0.16元,最终达到53元,总涨幅达到300倍,展示了其在市场上的强劲表现。 BAND:作为DEFI热潮的受益者,其价格从0.2元上涨至23元,总涨幅达到100倍。 UNI:尽管上线时间较晚,但仍在DEFI热潮中实现了25倍的增长,市值达到200亿。 Sushi:与UNI同时期上线,初期涨幅达到40倍,市值达到50亿。 Alpha、XVS、Bake、Cake:这些DEFI新币在最后一波行情中分别实现了100倍、70倍、半年千倍和半年200倍的增长。 EGLD:其价格从6元上涨至245元,第四浪涨幅为10倍,总涨幅达到400倍。 LUNA:起初不起眼,但两波行情后总涨幅达到400倍,价格从0.27元上涨至103元。 AXS:作为元宇宙龙头,价格从0.12元上涨至166元,总涨幅达到900倍。 BNB:只有一浪涨幅达到100倍。 ADA:三浪结构,中间一浪最强,最后一浪半途而废,提前两个月见顶。 FTM:上市初期暴跌96%,调整后9个月内三浪行情直接起飞,总涨幅达到2000倍。 AVAX:全程两波行情,总涨幅达到50倍。 DOGE:三大浪总涨幅达到700倍,价格从0.00113元上涨至0.73995元。 SHIB:动物币之王,两波行情后总涨幅达到100倍,价格从0.000000000113元上涨至0.73995元。 RACA:元宇宙+MEME双重热点,只赶上最后一浪,但依然近千倍。 🔻总结了一下百倍币的特征: ——市场时机:在牛市期间,整体市场情绪高涨,投资者更愿意参与高风险项目,推动价格上涨。 ——典型走势三大浪:第一浪蓄势(涨幅较小),第二浪主升(最猛),第三浪收尾(涨幅递减)。 ——低初始估值:较低的起点估值意味着更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百分比回报潜力更高。市值越大,后期涨幅越有限(如SHIB最后一浪仅17倍)。 ——技术创新是基础:一个项目如果拥有扎实的技术支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独特价值,就有了长期发展的潜力。 ——基本面决定长期表现,纯炒作币最终归零,有真实发展的才能活下来。 📍总结:大热点+新币+低价小市值+长期持有=爆炸涨幅 关注新赛道,新赛道往往伴随着技术突破或者市场热点“叙事”,吸引早期资金和用户,会关注技术创业就像DeFi的流动性挖矿、Ordinals的比特币NFT。 哪怕只赶上最后一浪,所以选币不能光看热点,还得研究项目本身。风口来了猪都能飞,但风停了,没真本事的摔得最惨。 除了把项目研究透,还需要有一个长期持有者的恒心,对于看好的项目,就坚定的持有,不要在中途获得一些小益就溜走而活生生错过。 所以说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还得是提高认知,不然就算现在告诉你那个是百倍币,你也拿不住。 #加密货币总市值重回3万亿

🔴|盘点历代百倍币,寻找下一个百倍黑马

————————————————————

随着加密货币市场已日趋成熟,大家是否发现,现在散户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再想重现之前以小博大的百倍币越来越难,而这轮山寨的表现远远低于大家期待。大多数人认为这只属于机构和金融大鳄的牛市,散户沦为燃料。
但高增长潜力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NFT和元宇宙等新兴领域,本文就跟着小麦来盘点一下历代百倍币,来寻找下一匹黑马

🔻一张图列举不完,下面我们继续来盘点:
SNX:从0.03元起步,最高达到28元,涨幅接近千倍,主要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增长阶段。
LINK:初始价格为0.16元,最终达到53元,总涨幅达到300倍,展示了其在市场上的强劲表现。
BAND:作为DEFI热潮的受益者,其价格从0.2元上涨至23元,总涨幅达到100倍。
UNI:尽管上线时间较晚,但仍在DEFI热潮中实现了25倍的增长,市值达到200亿。
Sushi:与UNI同时期上线,初期涨幅达到40倍,市值达到50亿。

Alpha、XVS、Bake、Cake:这些DEFI新币在最后一波行情中分别实现了100倍、70倍、半年千倍和半年200倍的增长。
EGLD:其价格从6元上涨至245元,第四浪涨幅为10倍,总涨幅达到400倍。
LUNA:起初不起眼,但两波行情后总涨幅达到400倍,价格从0.27元上涨至103元。
AXS:作为元宇宙龙头,价格从0.12元上涨至166元,总涨幅达到900倍。
BNB:只有一浪涨幅达到100倍。
ADA:三浪结构,中间一浪最强,最后一浪半途而废,提前两个月见顶。
FTM:上市初期暴跌96%,调整后9个月内三浪行情直接起飞,总涨幅达到2000倍。
AVAX:全程两波行情,总涨幅达到50倍。
DOGE:三大浪总涨幅达到700倍,价格从0.00113元上涨至0.73995元。
SHIB:动物币之王,两波行情后总涨幅达到100倍,价格从0.000000000113元上涨至0.73995元。
RACA:元宇宙+MEME双重热点,只赶上最后一浪,但依然近千倍。

🔻总结了一下百倍币的特征:
——市场时机:在牛市期间,整体市场情绪高涨,投资者更愿意参与高风险项目,推动价格上涨。
——典型走势三大浪:第一浪蓄势(涨幅较小),第二浪主升(最猛),第三浪收尾(涨幅递减)。
——低初始估值:较低的起点估值意味着更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百分比回报潜力更高。市值越大,后期涨幅越有限(如SHIB最后一浪仅17倍)。
——技术创新是基础:一个项目如果拥有扎实的技术支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独特价值,就有了长期发展的潜力。
——基本面决定长期表现,纯炒作币最终归零,有真实发展的才能活下来。

📍总结:大热点+新币+低价小市值+长期持有=爆炸涨幅

关注新赛道,新赛道往往伴随着技术突破或者市场热点“叙事”,吸引早期资金和用户,会关注技术创业就像DeFi的流动性挖矿、Ordinals的比特币NFT。
哪怕只赶上最后一浪,所以选币不能光看热点,还得研究项目本身。风口来了猪都能飞,但风停了,没真本事的摔得最惨。
除了把项目研究透,还需要有一个长期持有者的恒心,对于看好的项目,就坚定的持有,不要在中途获得一些小益就溜走而活生生错过。
所以说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还得是提高认知,不然就算现在告诉你那个是百倍币,你也拿不住。
#加密货币总市值重回3万亿
🔴|Hyperliquid、Monad和Sonic如何革新共识机制———————————————————— 新一代 L1 项目如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 L2 的依赖,但它们如今也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八个部分带你深入分析这三个项目如何应对区块链三难困境以及革新共识机制设计 1)共识机制能拯救区块链吗? 2)Hyperliquid:高速低成本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3)Monad:为性能和扩展性优化的L1 4)Sonic:高速低成本的EVM兼容L1 5) 图表对比 6) 借力以太坊生态 7)L2是以太坊的扩展答案吗 8)结论与思考 1)共识机制能拯救区块链吗?🔻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游戏规则”,确保网络中的每台电脑都同意哪些交易是合法的、按顺序被验证并记录到链上。简单说,它让分布式网络保持一致,防止作弊。 区块链面临一个经典难题——区块链三难困境:速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项目通常只能优化其中两项,牺牲第三项。 🔹速度:交易处理要快,用户体验才好。 🔹安全性:防止黑客篡改数据或双花(同一笔钱花两次)。 🔹去中心化:权力分散,不被少数人控制。 共识机制就是“防火墙”,确保网络同步运行,每个节点按相同顺序处理交易。以下是几种主流的共识机制 ——PoW:矿工用算力解数学难题来添加区块,获得加密货币奖励。安全但耗能巨大、速度慢(比如比特币、2022年前的以太坊)。 ——PoS:验证者抵押代币来争取创建区块的机会,节能且更快,但可能偏向“有钱人”(比如2022年后以太坊、Cardano)。 ——DPoS:代币持有者投票选出代表来验证交易,速度快、可扩展,但可能不够去中心化(比如EOS、Tron)。 ——PoA:由可信节点验证,效率高但去中心化程度低(比如VeChain)。 尽管区块链承诺去中心化,但实际性能往往不尽人意,尤其是蓝筹项目 🔹BTC:平均每秒7笔交易(TPS)。 🔹ETH(PoS后):15-30 TPS。 🔹对比Visa:日均1700 TPS。 这差距导致网络拥堵、延迟和高手续费,暴露了扩展性的瓶颈。 🔸1.2 新一代共识机制 新兴的Layer-1 区块链,比如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正在设计全新的共识机制,专门解决速度、扩展性和影响力的难题,同时增强用户信任。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三个项目如何应对区块链三难困境,革新共识机制设计。我们会从项目背景、共识机制、与以太坊的关系、扩展性方案、实际应用、资金与治理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逐一探讨。 2)Hyperliquid:高速低成本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Hyperliquid 是一个为高速、低成本去中心化交易设计的L1区块链,分为两大支柱: 1️⃣HyperCore:链上引擎,支持永续期货和现货订单簿,区块确认只需一秒。 2️⃣HyperEVM:兼容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平台。 传统L1在去中心化、性能和易用性之间总要做妥协,而Hyperliquid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性能、全链上的交易生态。HyperCore能处理高达 20万订单/秒,未来通过节点软件升级还能进一步提升。 HyperEVM 让 Hyperliquid 接入了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生态,把HyperCore的流动性和金融工具开放给开发者,助理 DApps 与区块链组件无缝交互,兼顾效率和用户体验。 🔸2.1 共识机制:HyperBFT Hyperliquid起初使用Tendermint共识算法,但为了支持高频交易和更高吞吐量,开发了 HyperBFT。这是一个结合 PoS 和 BFT 的混合机制,基于HotStuff协议,优化了高吞吐、低延迟和强安全性。 PoS:验证者抵押 $HYPE 代币生成区块,节能且安全。 HyperBFT:比传统PoW更高效,同时保持稳健防御。 🔸2.2 扩展性与速度 HyperBFT的区块确认中位时间仅 0.2秒,延迟低于 0.9秒。链上订单簿媲美中心化交易所,支持 50倍杠杆、一键交易和止损功能。 Hyperliquid在高吞吐场景下表现卓越,单节点可处理 20万TPS,无需分片。目前的限制主要来自网络延迟和验证者分布。 🔸2.3 挑战 验证者数量少(安全性):Hyperliquid目前只有 16个验证者,对比以太坊的80万+,显得较为中心化。未来计划增加验证者以提升去中心化。 未经验证的抗攻击能力:2024年,价值 23亿美元的$USDC 桥接曾被黑客攻击,暴露了中心化带来的安全风险。 中心化争议:2025年3月,$JELLY 代币事件引发热议。一名交易者通过操纵平台清算系统,造成价格暴涨400%,导致Hyperliquid的资金池承担了 60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 的未实现损失。最终平台干预并下架了$JELLY合约,引发关于去中心化和治理透明度的争论。 高杠杆风险:2025年3月13日,一名大户通过高杠杆清算 $ETH 多头头寸,造成HLP资金池约 400万美元 损失,凸显市场操纵和风险管理的漏洞。 竞争压力:Hyperliquid的闭源代码和缺乏自动验证者惩罚机制限制了透明度。与Solana、Monad、MegaETH和dYdX等高吞吐平台竞争激烈。 扩展性瓶颈:尽管设计支持高TPS,但在极端情况下(如大规模杠杆交易),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或验证者协调延迟。 3)Monad:为性能和扩展性优化的L1🔻 Monad 是一个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的L1区块链,专注于扩展性和性能,采用 并行执行 和 MonadBFT 共识机制。 Monad目标是实现 1万TPS,区块生成时间 0.5秒,确认时间 1秒,同时保持去中心化,解决以太坊的瓶颈(如慢速、高费用和扩展性不足)。其测试网已于2025年2月19日上线,主网预计今年年底推出。 🔸3.1 共识机制:MonadBFT Monad的核心是 MonadBFT,这是对HotStuff BFT协议的优化版本,结合了流水线执行和高效通信。 MonadBFT:将HotStuff的三阶段流程简化为两阶段,提升验证者速度。验证者轮流担任领导者,提议区块并收集投票形成“仲裁证书”(QC),证明前一区块已达成共识。超时机制确保领导者失败时网络仍能运行。 并行执行:节点先就交易顺序达成一致,再通过多线程并行执行交易,采用乐观执行策略,确保结果与顺序执行一致,同时大幅提升吞吐量。 PoS:验证者抵押代币参与,经济激励保障网络安全。 MonadBFT通过降低通信开销,为实时dApps提供可扩展、可靠的确认。 🔸3.2 扩展性与速度 Monad结合MonadBFT和并行执行,处理交易无需分片,理论上可超过 1万TPS,确认时间低于1秒。实际表现取决于网络延迟和验证者分布。 🔸3.3 挑战 执行复杂性:乐观并行执行可能导致不一致、回滚或漏洞,增加开发和维护成本。 网络延迟:实际TPS和确认时间受验证者分布和延迟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 未经验证的规模:主网上线前,1万TPS的承诺尚未完全验证,可能存在bug或瓶颈。 竞争压力:Sonic、Arbitrum、Solana等高吞吐平台可能抢夺开发者和用户。 学习曲线:尽管兼容EVM,MonadBFT和MonadDB等独特系统可能让开发者上手较慢。 中心化风险:早期由基金会控制,代币模型集中,可能威胁长期去中心化。 4)Sonic:高速低成本的EVM兼容L1🔻 Sonic 是一个EVM兼容的L1区块链,继承自Fantom Opera生态,专注于高吞吐和亚秒级交易确认。 Sonic的最新共识协议 SonicCS 2.0 带来显著提升:共识速度提高 2倍,每轮次内存占用降低 68%(从420MB降至135MB),降低验证者资源需求,提升扩展性。 这些升级解决了以下问题: ——交易处理慢 ——运营成本高 ——生态碎片化 Sonic通过 FeeM计划(将高达90%的网络交易费用返还开发者)激励dApp开发和采用。 🔸4.1 共识机制:Lachesis Sonic的 Lachesis共识 结合了 有向无环图(DAG) 和 异步拜占庭容错(ABFT),超越了Fantom Opera的基础。 ——ABFT:验证者异步处理交易和交换区块,消除传统PBFT系统的顺序延迟,提升吞吐量和韧性。 ——DAG:交易以顶点表示,依赖关系为DAG边,支持并发添加区块,形成网状结构而非单一链,加速验证。 ——PoS:验证者需抵押至少 50万$S 代币,批量处理交易形成事件区块,当足够验证者确认后成为主链“根”,实现亚秒级确认。 🔸4.2 SonicCS 2.0:共识机制升级 Sonic于2025年3月27日推出 SonicCS 2.0,采用DAG+重叠选举,计算量和内存占用降低68%。实验显示,Sonic主网200轮次数据平均加速 2.04倍(1.37倍到2.62倍),支持 超1万TPS,确认时间亚秒级。SonicCS 2.0即将上线主网,详细技术报告将发布。 🔸4.3 扩展性与速度 Lachesis共识结合DAG的灵活性和ABFT的完整性,无需分片即可实现快速、安全的交易确认,支持无缝扩展。SonicCS 2.0理论上可达 39.6万TPS,实际测试已达 5140 TPS(数据来源:@AndreCronjetech )。 Sonic完全兼容EVM,通过矢量化操作和重叠选举优化性能,提升验证者和dApp效率。 🔸4.4 挑战 共识复杂性:高负载下,Lachesis可能引发复杂依赖或验证延迟,增加漏洞风险。 开发者适应:尽管兼容EVM,SonicCS 2.0的矢量化投票等功能可能需要开发者调整工作流程,减缓采用速度。 网络延迟:亚秒级确认和1万TPS依赖验证者分布和延迟,实际表现可能下降。 未经验证的规模:SonicCS 2.0上线前,1万TPS尚未完全验证,可能有瓶颈或bug。 L2竞争:以太坊L2(如Optimism、zkSync)提供类似性能且成本更低,Sonic需通过Sonic Gateway桥接增强互操作性,但作为独立L1仍面临挑战。 中心化风险:50万$S的抵押门槛和Sonic基金会的早期控制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影响去中心化。 5)图表对比🔻 6)借力以太坊生态🔻 Hyperliquid、Monad和Sonic都兼容EVM,让开发者能用熟悉的工具和智能合约,在高性能基础设施上部署dApp。这带来低成本、高吞吐的交易,同时利用以太坊生态无需重写代码。 赋能多样化dApp,这些L1提供亚秒级确认和高TPS,适合各种dApp: 🔹Hyperliquid:提供快速、安全的DEX交易,链上订单簿媲美中心化交易所。 🔹Sonic:亚秒级确认助力高效DeFi应用。 🔹Monad:1万TPS、1秒区块时间和单槽确认,全面提升性能。 超越Web3:企业潜力 这些网络的速度和扩展性使其适用于金融、供应链和支付等企业场景。零售商可处理高频支付降低成本,医疗机构可实时保护患者数据并兼容现有系统。 7)L2是以太坊的扩展答案吗?🔻 为什么需要Hyperliquid、Monad、Sonic这样的新L1?L2不是已经解决了扩展性问题吗? L2(如Arbitrum、Optimism、Base)通过链下处理交易提升L1扩展性。Arbitrum可达 4000 TPS,Base计划2025年中实现 0.2秒Flashblocks。但L2依赖以太坊的安全性和确认机制,继承了其局限性。例如,乐观Rollup需要欺诈证明,可能导致确认延迟,影响需要快速确认的应用体验。 新L1通过先进共识机制直接解决这些问题,无需依赖以太坊基础设施,避免了欺诈证明或L1区块时间的瓶颈。但新L1也有风险,比如去中心化程度可能较低,开发成本较高,且缺乏以太坊的历史信任和稳定性。 有人认为“L2更快、更便宜、更安全,L1的复杂共识机制引入风险和高成本”。但L2的扩展性受限于以太坊,交易确认时间依赖L1区块确认。新L1追求独立性和速度,但需证明能安全服务亿级用户。 核心问题:新共识机制能彻底解决L1扩展性问题,还是必须结合L2的折衷方案?这需要区块链社区持续研究和讨论。 8)结论与思考🔻 当前市场流动性分散且不稳定,吸引用户和开发者的注意力是个大挑战。要推动采用,必须优先满足用户和开发者的实际需求。 说白了,用户不在乎底层技术有多炫酷,他们想要: ——丝滑体验:交易快、手续费低,尤其是微交易。 ——安全保障:资产和数据稳如泰山,增强信任。 ——丰富功能:链上有足够好玩或实用的应用。 L1和L2都需要为这些需求而战。与其一味追求“最强技术”或过度优化共识机制,不如务实一点,打造对开发者和用户最友好的网络。 总的来说,Hyperliquid、Monad和Sonic等新L1通过创新共识机制摆脱L2依赖,但也面临挑战。比如Hyperliquid的验证者数量少(仅4个节点就可能引发合谋风险),暴露了安全漏洞。增加验证者、加强桥接安全、实施实时监控和异常检测能提升韧性。 开发者需在安全、扩展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找到平衡,通过主动风险管理建立信任。用户则应关注平台的安全措施,开发者需优先构建稳健的防御机制。 让“开发者搞定技术活”,优化共识机制的权衡;同时别忘了用户,他们只想要响应快、效率高、安全且去中心化的应用。这些新设计正在突破共识机制的极限,未来如何演变、如何与竞争者融合。 #Monad #Layer2 🔹原文编译链接:https://x.com/castle_labs/status/1912153794571272637?t=aom90N27n8ub4S_x3eR5Qw&s=19

🔴|Hyperliquid、Monad和Sonic如何革新共识机制

————————————————————
新一代 L1 项目如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 L2 的依赖,但它们如今也面临新的挑战
📍本文将从八个部分带你深入分析这三个项目如何应对区块链三难困境以及革新共识机制设计
1)共识机制能拯救区块链吗?
2)Hyperliquid:高速低成本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3)Monad:为性能和扩展性优化的L1
4)Sonic:高速低成本的EVM兼容L1
5) 图表对比
6) 借力以太坊生态
7)L2是以太坊的扩展答案吗
8)结论与思考

1)共识机制能拯救区块链吗?🔻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游戏规则”,确保网络中的每台电脑都同意哪些交易是合法的、按顺序被验证并记录到链上。简单说,它让分布式网络保持一致,防止作弊。
区块链面临一个经典难题——区块链三难困境:速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项目通常只能优化其中两项,牺牲第三项。
🔹速度:交易处理要快,用户体验才好。
🔹安全性:防止黑客篡改数据或双花(同一笔钱花两次)。
🔹去中心化:权力分散,不被少数人控制。

共识机制就是“防火墙”,确保网络同步运行,每个节点按相同顺序处理交易。以下是几种主流的共识机制
——PoW:矿工用算力解数学难题来添加区块,获得加密货币奖励。安全但耗能巨大、速度慢(比如比特币、2022年前的以太坊)。
——PoS:验证者抵押代币来争取创建区块的机会,节能且更快,但可能偏向“有钱人”(比如2022年后以太坊、Cardano)。
——DPoS:代币持有者投票选出代表来验证交易,速度快、可扩展,但可能不够去中心化(比如EOS、Tron)。
——PoA:由可信节点验证,效率高但去中心化程度低(比如VeChain)。
尽管区块链承诺去中心化,但实际性能往往不尽人意,尤其是蓝筹项目
🔹BTC:平均每秒7笔交易(TPS)。
🔹ETH(PoS后):15-30 TPS。
🔹对比Visa:日均1700 TPS。
这差距导致网络拥堵、延迟和高手续费,暴露了扩展性的瓶颈。

🔸1.2 新一代共识机制
新兴的Layer-1 区块链,比如 Hyperliquid、Monad 和 Sonic,正在设计全新的共识机制,专门解决速度、扩展性和影响力的难题,同时增强用户信任。
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三个项目如何应对区块链三难困境,革新共识机制设计。我们会从项目背景、共识机制、与以太坊的关系、扩展性方案、实际应用、资金与治理方式,以及面临的挑战逐一探讨。

2)Hyperliquid:高速低成本的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Hyperliquid 是一个为高速、低成本去中心化交易设计的L1区块链,分为两大支柱:
1️⃣HyperCore:链上引擎,支持永续期货和现货订单簿,区块确认只需一秒。
2️⃣HyperEVM:兼容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平台。
传统L1在去中心化、性能和易用性之间总要做妥协,而Hyperliquid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高性能、全链上的交易生态。HyperCore能处理高达 20万订单/秒,未来通过节点软件升级还能进一步提升。
HyperEVM 让 Hyperliquid 接入了以太坊的智能合约生态,把HyperCore的流动性和金融工具开放给开发者,助理 DApps 与区块链组件无缝交互,兼顾效率和用户体验。

🔸2.1 共识机制:HyperBFT
Hyperliquid起初使用Tendermint共识算法,但为了支持高频交易和更高吞吐量,开发了 HyperBFT。这是一个结合 PoS 和 BFT 的混合机制,基于HotStuff协议,优化了高吞吐、低延迟和强安全性。
PoS:验证者抵押 $HYPE 代币生成区块,节能且安全。
HyperBFT:比传统PoW更高效,同时保持稳健防御。

🔸2.2 扩展性与速度
HyperBFT的区块确认中位时间仅 0.2秒,延迟低于 0.9秒。链上订单簿媲美中心化交易所,支持 50倍杠杆、一键交易和止损功能。
Hyperliquid在高吞吐场景下表现卓越,单节点可处理 20万TPS,无需分片。目前的限制主要来自网络延迟和验证者分布。

🔸2.3 挑战
验证者数量少(安全性):Hyperliquid目前只有 16个验证者,对比以太坊的80万+,显得较为中心化。未来计划增加验证者以提升去中心化。
未经验证的抗攻击能力:2024年,价值 23亿美元的$USDC 桥接曾被黑客攻击,暴露了中心化带来的安全风险。
中心化争议:2025年3月,$JELLY 代币事件引发热议。一名交易者通过操纵平台清算系统,造成价格暴涨400%,导致Hyperliquid的资金池承担了 60万美元到1000万美元 的未实现损失。最终平台干预并下架了$JELLY合约,引发关于去中心化和治理透明度的争论。
高杠杆风险:2025年3月13日,一名大户通过高杠杆清算 $ETH 多头头寸,造成HLP资金池约 400万美元 损失,凸显市场操纵和风险管理的漏洞。
竞争压力:Hyperliquid的闭源代码和缺乏自动验证者惩罚机制限制了透明度。与Solana、Monad、MegaETH和dYdX等高吞吐平台竞争激烈。
扩展性瓶颈:尽管设计支持高TPS,但在极端情况下(如大规模杠杆交易),可能面临流动性压力或验证者协调延迟。

3)Monad:为性能和扩展性优化的L1🔻
Monad 是一个兼容以太坊虚拟机(EVM)的L1区块链,专注于扩展性和性能,采用 并行执行 和 MonadBFT 共识机制。
Monad目标是实现 1万TPS,区块生成时间 0.5秒,确认时间 1秒,同时保持去中心化,解决以太坊的瓶颈(如慢速、高费用和扩展性不足)。其测试网已于2025年2月19日上线,主网预计今年年底推出。

🔸3.1 共识机制:MonadBFT
Monad的核心是 MonadBFT,这是对HotStuff BFT协议的优化版本,结合了流水线执行和高效通信。
MonadBFT:将HotStuff的三阶段流程简化为两阶段,提升验证者速度。验证者轮流担任领导者,提议区块并收集投票形成“仲裁证书”(QC),证明前一区块已达成共识。超时机制确保领导者失败时网络仍能运行。
并行执行:节点先就交易顺序达成一致,再通过多线程并行执行交易,采用乐观执行策略,确保结果与顺序执行一致,同时大幅提升吞吐量。
PoS:验证者抵押代币参与,经济激励保障网络安全。
MonadBFT通过降低通信开销,为实时dApps提供可扩展、可靠的确认。

🔸3.2 扩展性与速度
Monad结合MonadBFT和并行执行,处理交易无需分片,理论上可超过 1万TPS,确认时间低于1秒。实际表现取决于网络延迟和验证者分布。

🔸3.3 挑战
执行复杂性:乐观并行执行可能导致不一致、回滚或漏洞,增加开发和维护成本。
网络延迟:实际TPS和确认时间受验证者分布和延迟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
未经验证的规模:主网上线前,1万TPS的承诺尚未完全验证,可能存在bug或瓶颈。
竞争压力:Sonic、Arbitrum、Solana等高吞吐平台可能抢夺开发者和用户。
学习曲线:尽管兼容EVM,MonadBFT和MonadDB等独特系统可能让开发者上手较慢。
中心化风险:早期由基金会控制,代币模型集中,可能威胁长期去中心化。

4)Sonic:高速低成本的EVM兼容L1🔻
Sonic 是一个EVM兼容的L1区块链,继承自Fantom Opera生态,专注于高吞吐和亚秒级交易确认。
Sonic的最新共识协议 SonicCS 2.0 带来显著提升:共识速度提高 2倍,每轮次内存占用降低 68%(从420MB降至135MB),降低验证者资源需求,提升扩展性。
这些升级解决了以下问题:
——交易处理慢
——运营成本高
——生态碎片化
Sonic通过 FeeM计划(将高达90%的网络交易费用返还开发者)激励dApp开发和采用。

🔸4.1 共识机制:Lachesis
Sonic的 Lachesis共识 结合了 有向无环图(DAG) 和 异步拜占庭容错(ABFT),超越了Fantom Opera的基础。
——ABFT:验证者异步处理交易和交换区块,消除传统PBFT系统的顺序延迟,提升吞吐量和韧性。
——DAG:交易以顶点表示,依赖关系为DAG边,支持并发添加区块,形成网状结构而非单一链,加速验证。
——PoS:验证者需抵押至少 50万$S 代币,批量处理交易形成事件区块,当足够验证者确认后成为主链“根”,实现亚秒级确认。

🔸4.2 SonicCS 2.0:共识机制升级
Sonic于2025年3月27日推出 SonicCS 2.0,采用DAG+重叠选举,计算量和内存占用降低68%。实验显示,Sonic主网200轮次数据平均加速 2.04倍(1.37倍到2.62倍),支持 超1万TPS,确认时间亚秒级。SonicCS 2.0即将上线主网,详细技术报告将发布。

🔸4.3 扩展性与速度
Lachesis共识结合DAG的灵活性和ABFT的完整性,无需分片即可实现快速、安全的交易确认,支持无缝扩展。SonicCS 2.0理论上可达 39.6万TPS,实际测试已达 5140 TPS(数据来源:@AndreCronjetech
)。
Sonic完全兼容EVM,通过矢量化操作和重叠选举优化性能,提升验证者和dApp效率。

🔸4.4 挑战
共识复杂性:高负载下,Lachesis可能引发复杂依赖或验证延迟,增加漏洞风险。
开发者适应:尽管兼容EVM,SonicCS 2.0的矢量化投票等功能可能需要开发者调整工作流程,减缓采用速度。
网络延迟:亚秒级确认和1万TPS依赖验证者分布和延迟,实际表现可能下降。
未经验证的规模:SonicCS 2.0上线前,1万TPS尚未完全验证,可能有瓶颈或bug。
L2竞争:以太坊L2(如Optimism、zkSync)提供类似性能且成本更低,Sonic需通过Sonic Gateway桥接增强互操作性,但作为独立L1仍面临挑战。
中心化风险:50万$S的抵押门槛和Sonic基金会的早期控制可能导致权力集中,影响去中心化。

5)图表对比🔻

6)借力以太坊生态🔻
Hyperliquid、Monad和Sonic都兼容EVM,让开发者能用熟悉的工具和智能合约,在高性能基础设施上部署dApp。这带来低成本、高吞吐的交易,同时利用以太坊生态无需重写代码。
赋能多样化dApp,这些L1提供亚秒级确认和高TPS,适合各种dApp:
🔹Hyperliquid:提供快速、安全的DEX交易,链上订单簿媲美中心化交易所。
🔹Sonic:亚秒级确认助力高效DeFi应用。
🔹Monad:1万TPS、1秒区块时间和单槽确认,全面提升性能。
超越Web3:企业潜力
这些网络的速度和扩展性使其适用于金融、供应链和支付等企业场景。零售商可处理高频支付降低成本,医疗机构可实时保护患者数据并兼容现有系统。

7)L2是以太坊的扩展答案吗?🔻
为什么需要Hyperliquid、Monad、Sonic这样的新L1?L2不是已经解决了扩展性问题吗?
L2(如Arbitrum、Optimism、Base)通过链下处理交易提升L1扩展性。Arbitrum可达 4000 TPS,Base计划2025年中实现 0.2秒Flashblocks。但L2依赖以太坊的安全性和确认机制,继承了其局限性。例如,乐观Rollup需要欺诈证明,可能导致确认延迟,影响需要快速确认的应用体验。
新L1通过先进共识机制直接解决这些问题,无需依赖以太坊基础设施,避免了欺诈证明或L1区块时间的瓶颈。但新L1也有风险,比如去中心化程度可能较低,开发成本较高,且缺乏以太坊的历史信任和稳定性。

有人认为“L2更快、更便宜、更安全,L1的复杂共识机制引入风险和高成本”。但L2的扩展性受限于以太坊,交易确认时间依赖L1区块确认。新L1追求独立性和速度,但需证明能安全服务亿级用户。
核心问题:新共识机制能彻底解决L1扩展性问题,还是必须结合L2的折衷方案?这需要区块链社区持续研究和讨论。

8)结论与思考🔻
当前市场流动性分散且不稳定,吸引用户和开发者的注意力是个大挑战。要推动采用,必须优先满足用户和开发者的实际需求。
说白了,用户不在乎底层技术有多炫酷,他们想要:
——丝滑体验:交易快、手续费低,尤其是微交易。
——安全保障:资产和数据稳如泰山,增强信任。
——丰富功能:链上有足够好玩或实用的应用。
L1和L2都需要为这些需求而战。与其一味追求“最强技术”或过度优化共识机制,不如务实一点,打造对开发者和用户最友好的网络。

总的来说,Hyperliquid、Monad和Sonic等新L1通过创新共识机制摆脱L2依赖,但也面临挑战。比如Hyperliquid的验证者数量少(仅4个节点就可能引发合谋风险),暴露了安全漏洞。增加验证者、加强桥接安全、实施实时监控和异常检测能提升韧性。
开发者需在安全、扩展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找到平衡,通过主动风险管理建立信任。用户则应关注平台的安全措施,开发者需优先构建稳健的防御机制。
让“开发者搞定技术活”,优化共识机制的权衡;同时别忘了用户,他们只想要响应快、效率高、安全且去中心化的应用。这些新设计正在突破共识机制的极限,未来如何演变、如何与竞争者融合。
#Monad #Layer2

🔹原文编译链接:https://x.com/castle_labs/status/1912153794571272637?t=aom90N27n8ub4S_x3eR5Qw&s=19
🔴|4.15 BTC 早盘分析 ———————————————————— 许多人还没从昨日OM血腥跳崖回过神了,在短短 90 分钟内暴跌了 90%!最要命的是发生在后半夜,许多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由于 MANTRA 原生代币 OM 巨量下跌 85.56%,导致 RWA 板块 24 小时下跌 44.93%, 不过我们回到BTC的盘面,经过一周的缓慢修复上爬,又站回了8.4万这个位置,但整体大盘趋势,依然不好看。上方有股非常大的阻力在压制,下跌趋势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在此刻位置,就需要小心谨慎。 有多单浮盈的可以考虑止盈,没有可以在85000上方考虑做空一手。BTC已经被85000上方这个阻力压制了三天了,还是那句话上不去,那大概率就是要下来了。 🔻数据: 并且 BTC 现货 ETF 上周净流出 7.13 亿美元,其中 贝莱德比特币 ETF IBIT 周度净流出为 3.42 亿美元居首 而BTC近6天的均值修复,与特朗普宣布暂停 90 天关税后有关,而 ETH 和 XRP 跌幅也收窄。尽管比特币价格出现反弹,但 CryptoQuant 的牛市评分指数却下跌至 10,为 2022 年 11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该指数必须突破 40 才能表明持续的看涨势头。 BTC当前的关键阻力位在 84,000 美元和 96,000 美元之间,如果看涨势头减弱,比特币涨幅可能会在该价格区间受到限制,就像过去的熊市周期一样,所以市场仍需保持警惕,因为牛市指数的走势取决于投资者信心能否重燃。 简单来说,就是BTC要想在短期内打破僵局,就必须得突破左侧阻力,突破高点。否则强大的下跌趋势,会让形势更加低迷。 #BTC走势分析 $BTC {spot}(BTCUSDT)
🔴|4.15 BTC 早盘分析
————————————————————

许多人还没从昨日OM血腥跳崖回过神了,在短短 90 分钟内暴跌了 90%!最要命的是发生在后半夜,许多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由于 MANTRA 原生代币 OM 巨量下跌 85.56%,导致 RWA 板块 24 小时下跌 44.93%,

不过我们回到BTC的盘面,经过一周的缓慢修复上爬,又站回了8.4万这个位置,但整体大盘趋势,依然不好看。上方有股非常大的阻力在压制,下跌趋势没有改变。所以我们在此刻位置,就需要小心谨慎。

有多单浮盈的可以考虑止盈,没有可以在85000上方考虑做空一手。BTC已经被85000上方这个阻力压制了三天了,还是那句话上不去,那大概率就是要下来了。

🔻数据:
并且 BTC 现货 ETF 上周净流出 7.13 亿美元,其中 贝莱德比特币 ETF IBIT 周度净流出为 3.42 亿美元居首

而BTC近6天的均值修复,与特朗普宣布暂停 90 天关税后有关,而 ETH 和 XRP 跌幅也收窄。尽管比特币价格出现反弹,但 CryptoQuant 的牛市评分指数却下跌至 10,为 2022 年 11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该指数必须突破 40 才能表明持续的看涨势头。

BTC当前的关键阻力位在 84,000 美元和 96,000 美元之间,如果看涨势头减弱,比特币涨幅可能会在该价格区间受到限制,就像过去的熊市周期一样,所以市场仍需保持警惕,因为牛市指数的走势取决于投资者信心能否重燃。

简单来说,就是BTC要想在短期内打破僵局,就必须得突破左侧阻力,突破高点。否则强大的下跌趋势,会让形势更加低迷。
#BTC走势分析
$BTC
🔴|深入理解 Solana、Monad 与 Celestia 的区块传播逻辑————————————————————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传播区块数据块就像快递包裹,谁能更快送到大家手里,谁就更牛! 🔹Solana的“Turbine” 🔹Monad的“RaptorCast” 🔹Celestia的“Vacuum” 谁的区块传播最快? 📍首先简单理解一下他们咋传播数据的? 这三个网络都把大区块切成小碎片,再加上“纠删码”技术。但他们的派送方式不一样 Solana和Monad:用“推送”模式。区块生产者把数据推给验证者们,就像快递员直接把包裹塞到你家门口。 Celestia的Vacuum!:用“拉取”模式。验证者自己去问:“嘿,我缺啥数据,给我发过来!” 有点像点外卖,直接把需求送上门。 👉🏻区别在哪儿? Solana和Monad追求“快确认”:让高权益的验证者先拿到数据,赶紧验证,区块确认速度飞起。 Celestia的Vacuum!追求“吞吐量”:领导者只需要上传差不多1倍的区块数据,就能让网络处理更多交易,效率超高。 传播数据有两步 每个网络传播数据都分两个阶段: ——准备阶段:在区块生产前,把材料备好。 ——分发阶段:区块做好后,分发给大家。 接下来我们挨个看看这三家咋玩的! 1️⃣Solana的玩法 🔻Solana的准备阶段: Gulfstream + swQOS实现高性能的事务分发。与以太坊等系统拥有的全球 mempool 不同,Solana 的每个 leader 节点维护的是本地 mempool。 这种本地化设计消除了多跳 gossip 带来的拥堵开销,显著提高了交易吞吐量。DApp 将交易提交到 RPC 节点,RPC 节点再单跳将交易通过 Gulfstream 转发给即将出块的 leader,由于 leader 排期是预先已知的,任意验证者都能将交易精准路由至下一轮的领导者。 为了防止有人乱发垃圾交易,Solana用“swQOS”:高权益的验证者发的交易优先处理,公平又高效。 🔻Solana的分发阶段: Turbine 的机制是把区块做好后,不是整个发出去,而是切成小碎片(每个最多约1280字节)发给其他验证者。 这就像流水线生产,验证者一边收碎片,一边验证、一边投票,保证了效率。 💡Turbine是咋工作的? Turbine通过“树状分发”的结构分发至整个网络,像快递分级派送。 简单来说 leader 首先把 shreds 发送给“根节点”。 根节点按 stake 的“权益高低”分组,优先给有钱的大佬发碎片。 大佬收到后,再转发给下一层的小弟。 现在,Vacuum的第一层有200个验证者,所以大部分验证者只要2-3跳就能获取完整区块数据。 Turbine 同时采用了擦除编码(Erasure Coding)技术,即使部分 shreds 丢失,只要获得一定数量,也可恢复整块数据。这一机制支持流水线式验证与投票,在 leader 出块的同时提高整个网络的响应速度。 2️⃣Monad的玩法 🔻Monad的准备阶段: Monad跟Solana很像,不过 Monad 不依赖全球 mempool,而是由各验证者维护本地 mempool,并将交易定向发送给未来三位 leader 节点的本地存储池中。 每个 epoch 初确定一次 leader 排序,RPC 节点可根据此计划将交易精准路由。如此设计在保证高效带宽利用的同时,也提高了交易被纳入区块的速度。 🔻Monad的分发阶段: Monad使用RaptorCast的机制, RaptorCast 跟SOL的 Turbine 有点像,但结构更“扁平化”,仅需 2 个跳数完成数据分发,采用 NxN 的广播机制(N 为验证者总数)。 首先,leader 将区块擦除编码为若干小碎片,然后将这些碎片一次性分发至所有验证者,每个节点根据其 stake 权重接收不同数量的数据块;随后,所有验证者将收到的碎片再次广播给所有其他验证者。 这种机制确保了网络中 99% 的节点能在 2 跳内完成整个区块的数据获取。其最大传播延迟不超过最长单跳的 2 倍,大幅缩短了区块传播周期。 3️⃣Celestia的玩法 Celestia的 Vacuum 走的是另一条路,目标不是最快确认,而是最大吞吐量(处理更多交易)。 Solana和Monad是“推”数据,Vacuum!是“拉”数据,验证者自己去找需要的数据。 这就像你饿了,主动去冰箱找吃的,而不是等别人喂你。 🔻Celestia的准备阶段: 💡第一步:预告(VAC) 在区块生产前,验证者会同步交易池,用一种叫“VAC”(验证者可用性证书)的东西: VAC就像一张便签,写着:“我这儿有交易Y,保证到区块高度H之前都能给你!” 验证者把高优先级的交易做成VAC,分享给其他人,而不是直接发整个交易。 这样,避免了交易全量传播造成的带宽浪费,仅传播高优先级交易的承诺信息。 💡第二步:数据检索 当节点检测到其尚未持有的 VAC 时,会基于容量和优先级等标准决定是否发起 WantBlob 请求,主动拉取数据。这种按需拉取机制与 VAC 的 gossip 联动,允许数据在网络中仅流转一次。 🔻Celestia的分发阶段: 因为交易池已经提前同步好了,leader开始做区块时,大部分数据传播已经搞定。 leader仅需广播一个“迷你区块”(compact block),其中包含区块里交易的承诺、bitmap 和元数据映射等信息。 验证者收到“迷你区块”后,检查一下,缺啥数据就去要(叫“parity数据”,用来拼完整区块)。 理想情况下,验证者已经有了所有数据,leader只用发个迷你区块就完事 如果有些低优先级交易验证者之前没拿,马上发“WantBlob”请求,从其他节点那儿补数据。 💡数据恢复快: 多数节点通过 VAC 提前获取了数据,因此仅需进行完整性验证与必要数据填补。若个别低优先级交易尚未同步,节点可立即请求并快速完成数据恢复。 Vacuum! 实现了近乎理论最大吞吐的数据同步效率,区块大小与总数据传输量接近 1:1。虽然增加了一跳延迟,但由于请求与响应管线化执行,该设计依然具有极高的效率,尤其适用于地理分布广泛的大规模网络环境。 在全球分布式网络里,跳数不一定决定速度。有时候绕路反而更快(像避开堵车的高速路)。Vacuum!会动态找最快、最不拥堵的路径,灵活。 总结: 🔹Solana:Turbine,树状分发,追求快确认,适合高频交易。 🔹Monad:RaptorCast,两跳到位,速度和效率兼得。 🔹Celestia:Vacuum!,拉取模式,吞吐量之王,适合大数据量场景。 这三家各有优劣,至于谁最牛?看你更需要啥:是速度?还是吞吐量?还是两者平衡。 #Solana #Monad $SOL {spot}(SOLUSDT) ➡️原文编译链接:https://x.com/ShivanshuMadan/status/1909637621896430020?t=q1yqoBiEtdZJRXpQD_tDRg&s=19

🔴|深入理解 Solana、Monad 与 Celestia 的区块传播逻辑

————————————————————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传播区块数据块就像快递包裹,谁能更快送到大家手里,谁就更牛!
🔹Solana的“Turbine”
🔹Monad的“RaptorCast”
🔹Celestia的“Vacuum”
谁的区块传播最快?

📍首先简单理解一下他们咋传播数据的?
这三个网络都把大区块切成小碎片,再加上“纠删码”技术。但他们的派送方式不一样
Solana和Monad:用“推送”模式。区块生产者把数据推给验证者们,就像快递员直接把包裹塞到你家门口。
Celestia的Vacuum!:用“拉取”模式。验证者自己去问:“嘿,我缺啥数据,给我发过来!” 有点像点外卖,直接把需求送上门。

👉🏻区别在哪儿?
Solana和Monad追求“快确认”:让高权益的验证者先拿到数据,赶紧验证,区块确认速度飞起。
Celestia的Vacuum!追求“吞吐量”:领导者只需要上传差不多1倍的区块数据,就能让网络处理更多交易,效率超高。
传播数据有两步
每个网络传播数据都分两个阶段:
——准备阶段:在区块生产前,把材料备好。
——分发阶段:区块做好后,分发给大家。
接下来我们挨个看看这三家咋玩的!

1️⃣Solana的玩法
🔻Solana的准备阶段:
Gulfstream + swQOS实现高性能的事务分发。与以太坊等系统拥有的全球 mempool 不同,Solana 的每个 leader 节点维护的是本地 mempool。
这种本地化设计消除了多跳 gossip 带来的拥堵开销,显著提高了交易吞吐量。DApp 将交易提交到 RPC 节点,RPC 节点再单跳将交易通过 Gulfstream 转发给即将出块的 leader,由于 leader 排期是预先已知的,任意验证者都能将交易精准路由至下一轮的领导者。
为了防止有人乱发垃圾交易,Solana用“swQOS”:高权益的验证者发的交易优先处理,公平又高效。
🔻Solana的分发阶段:
Turbine 的机制是把区块做好后,不是整个发出去,而是切成小碎片(每个最多约1280字节)发给其他验证者。
这就像流水线生产,验证者一边收碎片,一边验证、一边投票,保证了效率。
💡Turbine是咋工作的?
Turbine通过“树状分发”的结构分发至整个网络,像快递分级派送。
简单来说 leader 首先把 shreds 发送给“根节点”。
根节点按 stake 的“权益高低”分组,优先给有钱的大佬发碎片。
大佬收到后,再转发给下一层的小弟。
现在,Vacuum的第一层有200个验证者,所以大部分验证者只要2-3跳就能获取完整区块数据。
Turbine 同时采用了擦除编码(Erasure Coding)技术,即使部分 shreds 丢失,只要获得一定数量,也可恢复整块数据。这一机制支持流水线式验证与投票,在 leader 出块的同时提高整个网络的响应速度。

2️⃣Monad的玩法
🔻Monad的准备阶段:
Monad跟Solana很像,不过 Monad 不依赖全球 mempool,而是由各验证者维护本地 mempool,并将交易定向发送给未来三位 leader 节点的本地存储池中。
每个 epoch 初确定一次 leader 排序,RPC 节点可根据此计划将交易精准路由。如此设计在保证高效带宽利用的同时,也提高了交易被纳入区块的速度。
🔻Monad的分发阶段:
Monad使用RaptorCast的机制, RaptorCast 跟SOL的 Turbine 有点像,但结构更“扁平化”,仅需 2 个跳数完成数据分发,采用 NxN 的广播机制(N 为验证者总数)。
首先,leader 将区块擦除编码为若干小碎片,然后将这些碎片一次性分发至所有验证者,每个节点根据其 stake 权重接收不同数量的数据块;随后,所有验证者将收到的碎片再次广播给所有其他验证者。
这种机制确保了网络中 99% 的节点能在 2 跳内完成整个区块的数据获取。其最大传播延迟不超过最长单跳的 2 倍,大幅缩短了区块传播周期。

3️⃣Celestia的玩法
Celestia的 Vacuum 走的是另一条路,目标不是最快确认,而是最大吞吐量(处理更多交易)。
Solana和Monad是“推”数据,Vacuum!是“拉”数据,验证者自己去找需要的数据。
这就像你饿了,主动去冰箱找吃的,而不是等别人喂你。

🔻Celestia的准备阶段:
💡第一步:预告(VAC)
在区块生产前,验证者会同步交易池,用一种叫“VAC”(验证者可用性证书)的东西:
VAC就像一张便签,写着:“我这儿有交易Y,保证到区块高度H之前都能给你!”
验证者把高优先级的交易做成VAC,分享给其他人,而不是直接发整个交易。
这样,避免了交易全量传播造成的带宽浪费,仅传播高优先级交易的承诺信息。
💡第二步:数据检索
当节点检测到其尚未持有的 VAC 时,会基于容量和优先级等标准决定是否发起 WantBlob 请求,主动拉取数据。这种按需拉取机制与 VAC 的 gossip 联动,允许数据在网络中仅流转一次。

🔻Celestia的分发阶段:
因为交易池已经提前同步好了,leader开始做区块时,大部分数据传播已经搞定。
leader仅需广播一个“迷你区块”(compact block),其中包含区块里交易的承诺、bitmap 和元数据映射等信息。
验证者收到“迷你区块”后,检查一下,缺啥数据就去要(叫“parity数据”,用来拼完整区块)。
理想情况下,验证者已经有了所有数据,leader只用发个迷你区块就完事
如果有些低优先级交易验证者之前没拿,马上发“WantBlob”请求,从其他节点那儿补数据。

💡数据恢复快:
多数节点通过 VAC 提前获取了数据,因此仅需进行完整性验证与必要数据填补。若个别低优先级交易尚未同步,节点可立即请求并快速完成数据恢复。
Vacuum! 实现了近乎理论最大吞吐的数据同步效率,区块大小与总数据传输量接近 1:1。虽然增加了一跳延迟,但由于请求与响应管线化执行,该设计依然具有极高的效率,尤其适用于地理分布广泛的大规模网络环境。
在全球分布式网络里,跳数不一定决定速度。有时候绕路反而更快(像避开堵车的高速路)。Vacuum!会动态找最快、最不拥堵的路径,灵活。

总结:
🔹Solana:Turbine,树状分发,追求快确认,适合高频交易。
🔹Monad:RaptorCast,两跳到位,速度和效率兼得。
🔹Celestia:Vacuum!,拉取模式,吞吐量之王,适合大数据量场景。
这三家各有优劣,至于谁最牛?看你更需要啥:是速度?还是吞吐量?还是两者平衡。
#Solana #Monad $SOL

➡️原文编译链接:https://x.com/ShivanshuMadan/status/1909637621896430020?t=q1yqoBiEtdZJRXpQD_tDRg&s=19
🔴|全球经济再次遭遇滑铁卢? ———————————————————— 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再次遭遇滑铁卢,比特币一度跌幅达7%最低跌至7.7万美元,ETH更是夸张一度跌超12% ,而山寨们情况更是惨不忍睹。 不止加密市场,中日韩股市开盘即大跌,日经225指数跌幅7%,韩国KOSPI跌幅5%,而我们大A跌幅也达7% 格剧烈波动下,散户出现大额亏损。29万人遭到血洗,爆仓金额达9亿美元 比特币此次价格暴跌,与近期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的限制性全球贸易政策,持续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自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这一消息使得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的风险资产,因此币圈整体受到巨大冲击。 💡不过往往有危才有机,BTC当前77000美元的这个支撑,面临第三次冲击,还是那句话。下不去,那就要上去了。 破位76000,那就是我们的止损线,而止盈也可以放在84000这个第一小阻力上,那是不是也有7:1的盈亏比。$BTC {spot}(BTCUSDT) #加密市场回调
🔴|全球经济再次遭遇滑铁卢?
————————————————————

比特币等加密资产,再次遭遇滑铁卢,比特币一度跌幅达7%最低跌至7.7万美元,ETH更是夸张一度跌超12% ,而山寨们情况更是惨不忍睹。

不止加密市场,中日韩股市开盘即大跌,日经225指数跌幅7%,韩国KOSPI跌幅5%,而我们大A跌幅也达7%

格剧烈波动下,散户出现大额亏损。29万人遭到血洗,爆仓金额达9亿美元

比特币此次价格暴跌,与近期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的限制性全球贸易政策,持续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自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关于所谓“对等关税”的行政令,宣布美国对贸易伙伴加征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这一消息使得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的风险资产,因此币圈整体受到巨大冲击。

💡不过往往有危才有机,BTC当前77000美元的这个支撑,面临第三次冲击,还是那句话。下不去,那就要上去了。

破位76000,那就是我们的止损线,而止盈也可以放在84000这个第一小阻力上,那是不是也有7:1的盈亏比。$BTC

#加密市场回调
🔴|为什么说公链终将走向L2———————————————————— 上周,加密货币圈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但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搞懂了它的重要性。 Celo 宣布从一个独立的 Layer 1 区块链,转型成以太坊的 Layer 2 网络。 乍一看,这就像是个普通的技术迁移。但实际上,它暗示了一个更大的转变,一个以太坊一直在悄悄推动的趋势——它正在重塑我们在加密世界里构建东西的思维方式。 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讲。 1)行业开始认真看待成本和收入了 🔻 现在加密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早就该来的调整。市场开始重新重视基本面。当然,讲叙事还是很重要,但现在大家会多问几个问题:  🔹这个链到底能赚多少钱?  🔹运营成本是多少?  🔹价值都去哪儿了? 一些新的衡量标准,比如REV ,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指标能清楚地展示出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的区块链,实际上差别有多大。 这时候,Celo 的决定就显得特别有道理。 2)L1 留不住钱,L2 可以 🔻 在经济讨论里,有一点经常被忽略:L1 区块链没法以可持续的方式留住收入。 为啥?因为所有的价值都直接给了质押者或者矿工。L1 收了交易费,但这些费用立马就以区块奖励或者质押收益的形式分出去了。啥利润也没留下来,没多余的钱去搞创新或者开发协议。 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L1 可以是超级有价值的平台,但运行起来就像公共基础设施,完全没有内置的资金机制来支持自己的进化。  反过来看 L2。 L2 能留住收入,还能重新分配这些钱。排序器费用、MEV,甚至是对区块空间的定制收费,都能被收集起来,然后再投到研发、开发者补贴、市场推广或者公共服务上。这种模式能真正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和利益一致。 这也是为啥现在很多新生态系统直接选择从 L2 开始建。不光是因为技术架构,更是因为经济设计。 3)L1 是 Web3 的大主机🔻 给你个简单的比喻:Layer 1 区块链就像是加密世界里的大主机。 在互联网早期,如果你想跑一个正经的应用,得买一台大主机。你得自己维护硬件,自己写网络协议,得负责 uptime、安全性、性能——啥都得自己扛。 这玩意儿很强大,但也贵得要命。 现在的 L1 就差不多这样。你得有自己的共识机制、自己的验证者群体、自己的代币激励来保护网络安全。为了让系统保持运行和安全,你每年得花好几百万。 就拿 Celo 来说,他们每年得花 4-6% 的代币发行量——大概是 1500 万到 2500 万美元——就为了维持最基本的安全和活跃度。 这还不算啥稀奇事。以太坊这么干,Solana 也这么干(规模还更大)。每个独立的 L1 都得付出这代价。但关键是:这成本没法往下调。如果你是个小链,这负担就显得特别重。 4)L2 是托管服务器——同样的能力,更低的成本 🔻 现在想象一下,你不用自己跑大主机了,而是换成了托管服务器。 你还是能控制自己的环境,能自定义链的运作方式,执行层面还是你说了算。但你不用自己去保护那台物理机器了。 这就是在以太坊上做 L2 的感觉。 Celo 变成 L2 之后,用户体验还是那个体验。但现在,安全方面的重活儿——比如欺诈证明、共识机制、底层确认——都交给以太坊去搞定了。维持这条链的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原来每年花 2000 万美元搞安全,现在只需要付状态费用和数据可用性成本——还能通过压缩技术或者其他 DA 层 5)为啥这是以太坊的战略妙招 🔻 这不只是 Celo 的事。这是以太坊长期战略终于开始落地的体现。 以太坊不再试图做“统治一切的唯一服务器”。那种“一条链独霸天下”的想法,不管是在 Web1、Web2,还是现在的 Web3,早就被证明行不通了。 相反,以太坊正在变成其他链可以依赖的基础层——提供安全、去中心化和互操作性,像个服务一样。 乍一看像是自我削弱,以太坊在降低自己 L1 的“溢价”。但实际上,它在抢占更大的市场——通过成为其他项目的基础设施。 你可以死守着“只有一台服务器”的老观念,也可以帮着建起未来的几十亿台服务器。 就像现在没人自己跑大主机一样,将来也没几个项目会自己跑 L1。 它们会用托管服务器,会变成 L2。 而这一切,会发生在以太坊上。 6)效率的必然吸引力 🔻 Celo 从 Layer 1 转向以太坊 Layer 2 可不仅仅是个技术上的调整,它标志着加密货币世界里一个根本性的经济转变。独立的 L1 区块链没法自己留住收入,因为它们赚的钱都直接流向了质押者,根本没剩啥钱用来搞研发或者发展。 而 L2 网络就不一样了,它们能把收入留下来,再投入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上。随着项目越来越注重经济合理性,估计会有更多区块链跟着 Celo 的步伐走,借助以太坊的安全性,把成本大大降低。 随着项目面临市场压力,得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它们会得出跟 Celo 一样的结论: “为啥要花几千万自己搞一条链的安全,当以太坊能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强的安全呢?” 这可能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但它一定会发生——因为经济规律总是赢家。 #美国加征关税 $ETH {spot}(ETHUSDT) 🔹原文编译链接:htps://x.com/0xkydo/status/1906050837186584983?t=Eg0rKM8Vsp8yA1KDb1SzKg&s=19

🔴|为什么说公链终将走向L2

————————————————————
上周,加密货币圈子里发生了一件大事——但只有一小部分人真正搞懂了它的重要性。
Celo 宣布从一个独立的 Layer 1 区块链,转型成以太坊的 Layer 2 网络。
乍一看,这就像是个普通的技术迁移。但实际上,它暗示了一个更大的转变,一个以太坊一直在悄悄推动的趋势——它正在重塑我们在加密世界里构建东西的思维方式。
咱们就来掰开揉碎讲讲。

1)行业开始认真看待成本和收入了 🔻
现在加密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早就该来的调整。市场开始重新重视基本面。当然,讲叙事还是很重要,但现在大家会多问几个问题: 
🔹这个链到底能赚多少钱? 
🔹运营成本是多少? 
🔹价值都去哪儿了?
一些新的衡量标准,比如REV ,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些指标能清楚地展示出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的区块链,实际上差别有多大。
这时候,Celo 的决定就显得特别有道理。

2)L1 留不住钱,L2 可以 🔻
在经济讨论里,有一点经常被忽略:L1 区块链没法以可持续的方式留住收入。
为啥?因为所有的价值都直接给了质押者或者矿工。L1 收了交易费,但这些费用立马就以区块奖励或者质押收益的形式分出去了。啥利润也没留下来,没多余的钱去搞创新或者开发协议。
这就造成了一个怪圈,L1 可以是超级有价值的平台,但运行起来就像公共基础设施,完全没有内置的资金机制来支持自己的进化。 
反过来看 L2。
L2 能留住收入,还能重新分配这些钱。排序器费用、MEV,甚至是对区块空间的定制收费,都能被收集起来,然后再投到研发、开发者补贴、市场推广或者公共服务上。这种模式能真正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和利益一致。
这也是为啥现在很多新生态系统直接选择从 L2 开始建。不光是因为技术架构,更是因为经济设计。

3)L1 是 Web3 的大主机🔻
给你个简单的比喻:Layer 1 区块链就像是加密世界里的大主机。
在互联网早期,如果你想跑一个正经的应用,得买一台大主机。你得自己维护硬件,自己写网络协议,得负责 uptime、安全性、性能——啥都得自己扛。
这玩意儿很强大,但也贵得要命。
现在的 L1 就差不多这样。你得有自己的共识机制、自己的验证者群体、自己的代币激励来保护网络安全。为了让系统保持运行和安全,你每年得花好几百万。
就拿 Celo 来说,他们每年得花 4-6% 的代币发行量——大概是 1500 万到 2500 万美元——就为了维持最基本的安全和活跃度。
这还不算啥稀奇事。以太坊这么干,Solana 也这么干(规模还更大)。每个独立的 L1 都得付出这代价。但关键是:这成本没法往下调。如果你是个小链,这负担就显得特别重。

4)L2 是托管服务器——同样的能力,更低的成本 🔻
现在想象一下,你不用自己跑大主机了,而是换成了托管服务器。
你还是能控制自己的环境,能自定义链的运作方式,执行层面还是你说了算。但你不用自己去保护那台物理机器了。
这就是在以太坊上做 L2 的感觉。
Celo 变成 L2 之后,用户体验还是那个体验。但现在,安全方面的重活儿——比如欺诈证明、共识机制、底层确认——都交给以太坊去搞定了。维持这条链的成本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原来每年花 2000 万美元搞安全,现在只需要付状态费用和数据可用性成本——还能通过压缩技术或者其他 DA 层

5)为啥这是以太坊的战略妙招 🔻
这不只是 Celo 的事。这是以太坊长期战略终于开始落地的体现。
以太坊不再试图做“统治一切的唯一服务器”。那种“一条链独霸天下”的想法,不管是在 Web1、Web2,还是现在的 Web3,早就被证明行不通了。
相反,以太坊正在变成其他链可以依赖的基础层——提供安全、去中心化和互操作性,像个服务一样。
乍一看像是自我削弱,以太坊在降低自己 L1 的“溢价”。但实际上,它在抢占更大的市场——通过成为其他项目的基础设施。

你可以死守着“只有一台服务器”的老观念,也可以帮着建起未来的几十亿台服务器。
就像现在没人自己跑大主机一样,将来也没几个项目会自己跑 L1。
它们会用托管服务器,会变成 L2。
而这一切,会发生在以太坊上。

6)效率的必然吸引力 🔻
Celo 从 Layer 1 转向以太坊 Layer 2 可不仅仅是个技术上的调整,它标志着加密货币世界里一个根本性的经济转变。独立的 L1 区块链没法自己留住收入,因为它们赚的钱都直接流向了质押者,根本没剩啥钱用来搞研发或者发展。
而 L2 网络就不一样了,它们能把收入留下来,再投入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上。随着项目越来越注重经济合理性,估计会有更多区块链跟着 Celo 的步伐走,借助以太坊的安全性,把成本大大降低。
随着项目面临市场压力,得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它们会得出跟 Celo 一样的结论:
“为啥要花几千万自己搞一条链的安全,当以太坊能用更低的成本提供更强的安全呢?”
这可能不会一夜之间发生。但它一定会发生——因为经济规律总是赢家。
#美国加征关税 $ETH

🔹原文编译链接:htps://x.com/0xkydo/status/1906050837186584983?t=Eg0rKM8Vsp8yA1KDb1SzKg&s=19
🔴|为什么说「更快的 L2 区块时间」并不重要?———————————————————— 现在大家都在吹嘘L2的区块时间越来越短,我觉得是时候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具体来说,咱们来搞清楚L2区块是什么?它跟L1区块有啥区别?以及为啥我们其实不用太在意L2的区块时间——尽管它确实是个挺有趣的工程指标。 🔻啥是区块? 早年“区块链”这个词还有点意思的时候(大概2009年左右),区块这个概念就被提出来了,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单位来打包一堆交易,然后交给共识机制处理。 比如说,在比特币上,每个挖矿的人(区块生产者)会试着把一些交易排好序,满足工作量证明(PoW)的要求,然后把这个区块广播到网络上。其他节点会检查这个区块是不是真的符合PoW标准。 在以太坊上,现在用的是权益证明(PoS)和账户模型,区块生产者会在执行完每个区块后,算出一个区块链状态的哈希值(状态承诺),验证者再重新算一遍这个值,方便验证区块是否靠谱。 总体流程一直是这样: 1️⃣挑一些交易,排个序,这就叫一个区块。 2️⃣计算一些特定的东西(比如PoW难题或者状态承诺),加到区块上。 3️⃣把这个区块和附加数据广播给网络上的其他节点。 4️⃣其他节点重新算这些数据,跟区块生产者发来的比对一下。如果一致,就接受这个区块。 在L1上,区块很重要,你得通过区块来检查链的完整性,处理分叉也是按区块来的,等等。 💡总结一下:区块是共识机制里一个核心的基本单位。 🔻啥是L2区块? L2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共识过程太慢,而去中心化需要支持那些跑得慢的电脑和网络。L2的办法是把交易处理甩给最快的机器,然后把一个可验证的执行摘要发到L1上进行共识。 简单来说,现在大多数L2其实是中心化的系统,假装自己是区块链——但这没啥问题。 这时候区块时间就变得有点模糊了。L2继续造区块,主要是为了兼容L1的软件,但这基本上是人为搞出来的。把摘要发到L1时,L2通常会把好几个区块打包成一批,降低成本。 虽然偶尔需要状态承诺来做欺诈证明或者有效性证明,但不是每个区块都需要。所以,L2的区块基本上没啥大用。 有人说他们的L2区块很快,其实就是调了个系统配置,把区块时间缩短了。虽然他们还是得在每个区块里处理一定数量的交易,但也就这样了。 🔻那啥才重要? 作为一个用户,你在乎的只有一件事:交易来回的时间。换句话说,我的交易送到L2排序器(sequencer),被执行,然后结果出现在我用的RPC节点上,这得花多久?咱们重点看最后一步:把交易执行结果传给RPC节点要多少时间? 慢一点的区块链通常是等到一个区块结束才发给其他节点。Solana开了个头,提出可以“流式传输”区块:只要处理完交易,就立刻发给其他验证者。 Solana把这些分成“条目”(最多64个交易一组),然后再分成“碎片”在网络上传输。我们有篇深度文章专门讲这个,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些数据是从领导节点持续流到其他节点的,也就是说,你能在区块结束前就知道交易执行的情况。 现在L2也开始抄这个机制,比如Base推出了Flashblocks,把原来的2秒区块时间拆成200毫秒的小子块。 MegaETH有“迷你区块”的概念,在测试网上每15毫秒出一个(大部分时候是这样)。Eclipse直接用了Solana的条目/碎片系统。这样用户就不用等太久,交易就能执行,体验上挺不错! 但说白了,这里的真正亮点是“缩短网络通信的间隔”。跟什么区块天生比别的强没啥关系。我们只是把区块切成更小的块,然后一边执行一边并行传输。你管这些小块叫区块、迷你区块还是碎片,都无所谓。最终目标是更快沟通,而不是区块本身变得更好。 #比特币反弹

🔴|为什么说「更快的 L2 区块时间」并不重要?

————————————————————

现在大家都在吹嘘L2的区块时间越来越短,我觉得是时候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具体来说,咱们来搞清楚L2区块是什么?它跟L1区块有啥区别?以及为啥我们其实不用太在意L2的区块时间——尽管它确实是个挺有趣的工程指标。

🔻啥是区块?
早年“区块链”这个词还有点意思的时候(大概2009年左右),区块这个概念就被提出来了,因为我们需要一个单位来打包一堆交易,然后交给共识机制处理。

比如说,在比特币上,每个挖矿的人(区块生产者)会试着把一些交易排好序,满足工作量证明(PoW)的要求,然后把这个区块广播到网络上。其他节点会检查这个区块是不是真的符合PoW标准。
在以太坊上,现在用的是权益证明(PoS)和账户模型,区块生产者会在执行完每个区块后,算出一个区块链状态的哈希值(状态承诺),验证者再重新算一遍这个值,方便验证区块是否靠谱。
总体流程一直是这样:
1️⃣挑一些交易,排个序,这就叫一个区块。
2️⃣计算一些特定的东西(比如PoW难题或者状态承诺),加到区块上。
3️⃣把这个区块和附加数据广播给网络上的其他节点。
4️⃣其他节点重新算这些数据,跟区块生产者发来的比对一下。如果一致,就接受这个区块。

在L1上,区块很重要,你得通过区块来检查链的完整性,处理分叉也是按区块来的,等等。
💡总结一下:区块是共识机制里一个核心的基本单位。

🔻啥是L2区块?
L2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共识过程太慢,而去中心化需要支持那些跑得慢的电脑和网络。L2的办法是把交易处理甩给最快的机器,然后把一个可验证的执行摘要发到L1上进行共识。
简单来说,现在大多数L2其实是中心化的系统,假装自己是区块链——但这没啥问题。

这时候区块时间就变得有点模糊了。L2继续造区块,主要是为了兼容L1的软件,但这基本上是人为搞出来的。把摘要发到L1时,L2通常会把好几个区块打包成一批,降低成本。

虽然偶尔需要状态承诺来做欺诈证明或者有效性证明,但不是每个区块都需要。所以,L2的区块基本上没啥大用。
有人说他们的L2区块很快,其实就是调了个系统配置,把区块时间缩短了。虽然他们还是得在每个区块里处理一定数量的交易,但也就这样了。

🔻那啥才重要?

作为一个用户,你在乎的只有一件事:交易来回的时间。换句话说,我的交易送到L2排序器(sequencer),被执行,然后结果出现在我用的RPC节点上,这得花多久?咱们重点看最后一步:把交易执行结果传给RPC节点要多少时间?

慢一点的区块链通常是等到一个区块结束才发给其他节点。Solana开了个头,提出可以“流式传输”区块:只要处理完交易,就立刻发给其他验证者。

Solana把这些分成“条目”(最多64个交易一组),然后再分成“碎片”在网络上传输。我们有篇深度文章专门讲这个,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些数据是从领导节点持续流到其他节点的,也就是说,你能在区块结束前就知道交易执行的情况。

现在L2也开始抄这个机制,比如Base推出了Flashblocks,把原来的2秒区块时间拆成200毫秒的小子块。
MegaETH有“迷你区块”的概念,在测试网上每15毫秒出一个(大部分时候是这样)。Eclipse直接用了Solana的条目/碎片系统。这样用户就不用等太久,交易就能执行,体验上挺不错!

但说白了,这里的真正亮点是“缩短网络通信的间隔”。跟什么区块天生比别的强没啥关系。我们只是把区块切成更小的块,然后一边执行一边并行传输。你管这些小块叫区块、迷你区块还是碎片,都无所谓。最终目标是更快沟通,而不是区块本身变得更好。
#比特币反弹
🔴|以太坊转折:为什么说原生 Rollups 才是更优解?———————————————————— 原生 Rollup(Native Rollups)可以被视为分片的一种回归,但与过去的尝试完全不同。下面我将以7个部分来为你讲述: 1)分片(Sharding) 2)什么是 Native Rollups 3)EXECUTE 预编译 4)原生Rollups 有什么好处? 5)重新执行”是个啥? 6)走向“实时证明” 7)延迟“state root” 8)延迟执行 1)分片(Sharding)🔻 曾是 2017-2020 年间的热门话题,当时包括 Harmony、Zilliqa 和 Elrond 在内的多个团队都在各自的区块链中实现了分片。 分片的基本思路是 将网络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并行运行的链(Shards),使其能够同时处理交易,这是一种对分布式系统进行扩展的简单方法。在以太坊 2.0 时代,分片也是社区认真讨论的话题之一。然而,以太坊最终决定 不在 L1 直接实现分片,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关键挑战: 1️⃣ 传统分片模式要求协议从上而下 强制规定 具体的分片数量,每个分片都是 单片式链(Monolithic Chains),遵循预定义模板,缺乏可编程性,实际上只是复制了多个相同的 L1。 2️⃣ 由于当时 零知识证明(ZK)技术尚不成熟,分片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 乐观证明(Optimistic Proofs),这要求系统化地管理欺诈证明逻辑,增加了复杂性。 3️⃣ 在 L1 级别直接实现分片会 显著增加协议复杂性,特别是在 管理快速预确认(Fast Preconfirmation)和慢速最终确认(Slow Final Confirmation) 机制方面,以及 不同安全级别的分片之间的协调。 4️⃣ 在 L1 级别推进大规模扩展,会 增加中心化风险。如果直接在底层协议实现分片,任何潜在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网络,而不像现在的 L2 方案那样,风险可局限在单个 Rollup 之内。 2)啥是Native Rollup?🔻 咱们得先搞清楚,Rollup 这东西有三个模块:数据、排序和执行。Native Rollup,就是直接用以太坊自家的执行环境来跑它的执行模块。简单来说,可以把它们看成是第一层(L1)上可以编程的执行分片。 想让Rollup用上L1的执行功能,听起来有点绕。说白了,就是得在以太坊 EVM 里再跑一个EVM。这样,L1就能知道Native Rollup每个区块的状态变化是啥样。要实现这点,得有个预编译(Precompile)来帮忙,把这想法变成现实。 EXECUTE预编译是啥? EXECUTE预编译就是弄一个机制,让一个EVM环境能检查另一个EVM环境的执行结果,同时保持一样的执行规则和状态转换逻辑。 EXECUTE 需要三个输入: 🔹pre_state:执行前的状态根(32字节) 🔹post_state:执行后的状态根(32字节) 🔹witness_trace:执行轨迹,里面装着交易和状态访问的证明 预编译会做一个断言:它会检查从“前状态根”开始,按着执行轨迹跑一遍,最后能不能得到“后状态根”。如果状态转换函数没问题,它就返回“真”。 这个轨迹得让验证者能拿到(比如通过数据块或调用数据),好让他们自己再跑一遍,确认状态转换没毛病。注意,这预编译不收证明当输入,也就是说,协议不硬性要求某种证明系统,证明是通过P2P八卦频道传的,每个证明类型开个新话题就行。 Gas费咋算? 以太坊资源有限,Gas就是用来量化这些资源的。EXECUTE预编译也有自己的Gas模型,来管计算资源: ——基础费用:预编译收个固定费用(EXECUTE_GAS_COST),再加上执行轨迹用的Gas量乘以Gas单价。 ——累积Gas限制:用了个类似EIP-1559的机制,来计量和定价一个L1区块里所有EXECUTE调用的总Gas消耗,具体有: 🔹EXECUTE_CUMULATIVE_GAS_LIMIT: 一个区块里所有EXECUTE调用能用的最大Gas量。 🔹EXECUTE_CUMULATIVE_GAS_TARGET: 目标Gas用量,用来合理定价。 这可以看成是“限制-目标”Gas模型,有点像数据块(blobs)的DA定价方式。 3)原生Rollups 有什么好处?🔻 ——安全性更强: 现在的 Rollup 设计需要一个“安全委员会”来更新链,因为代码里可能有漏洞。而原生 Rollup(Native Rollup)就不用操心这个了,它直接靠以太坊的“社交共识”(大家一起商量决定)来管理。原生 Rollup 的运营者不用自己修 bug,因为以太坊社区会帮你搞定。 ——跟 Layer 1 更简单地联动: 普通 Rollup 想跟 L1同步操作,已经很接近实现了,但有个条件:L1 和 L2 的区块得同时由同一个“建造者”来打包。而原生 Rollup 不需要这个条件,它可以直接用一个叫“EXECUTE”的工具,检查另一个原生 Rollup 的状态,不用额外信任谁。如果只是“读”数据,比如 Rollup A 想看看 Rollup B 的最新状态,它可以直接引用 B 的“状态根”(state root),再提供一个证明,确认数据没问题。 ——兼容性强: 随着以太坊主网的 EVM 升级,原生 Rollup 能自动继承所有改进,不需要自己再费劲去适配。这保证了它能长期跟以太坊的规划保持一致。 4)重新执行”是个啥?🔻 在原生 Rollup 里,“重新执行”(Re-execution)是第一步的实现方式。简单说,就是验证者自己跑一遍交易记录,确认状态变化是对的,而不是依赖什么复杂的 SNARK 证明。只要设置一个合理的“EXECUTE_CUMULATIVE_GAS_LIMIT”(执行的总燃气限制),验证者还能应付得下这种重新执行。 5)走向“实时证明”🔻 有了“重新执行”,验证者得自己处理所有交易,这会限制吞吐量(处理速度),因为有“EXECUTE_CUMULATIVE_GAS_LIMIT”这个上限。如果用“实时证明”(Real-time Proofs),验证者只需要检查证明,不用自己跑一遍交易,这样限制就能大大放宽。 现在趋势是奔着“实时证明”去的,所以我们得为原生 Rollup 争取更多“证明时间”。为了多挤出点时间,得调整以太坊现在的区块处理结构。 现在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个区块(Block N)有交易提议后,验证者得在 12 秒内(分成三个 4 秒阶段)完成以下步骤,才能进入下一个区块: 🔹执行所有交易  🔹计算状态变化  🔹计算“状态根”(state root)  🔹计算收据和日志 只有这些都搞定,区块才能被验证和确认。按现在的流程,要跟 L1 同步,证明得在 4 秒内完成。但现在的 ZK(零知识证明)技术还没成熟到能在 4 秒内证明一个以太坊区块,所以得给证明留点弹性。 6)延迟“state root”🔻 每个区块头里有个state root,代表执行完所有交易后的状态。这是个性能瓶颈,因为建造者和验证者得先算出这个“state root”,才能提议或验证区块。这计算量很大,占了建造者 40-50% 的时间,有些客户端处理区块时甚至占了 70%。 有人(Resnick 和 Noyes)提议把“state root”计算从关键路径挪开,放到客户端空闲的时候。也就是说,区块 N 不再包含自己交易后的“state root”,而是包含前一个区块(N-1)交易后的“state root”。这会让它延迟一个区块,但能降低链的延迟,还能多争取一整个时间槽(slot)来做证明。 7)延迟执行🔻 “延迟执行”(Delayed Execution)比光延迟“状态根”更彻底。有了这个,区块的验证和确认就不用等着交易执行的重活儿了。 先做“静态验证”,只检查基本的东西,比如交易格式和签名对不对。等共识达成(验证+确认),再去执行交易、算“状态根”。 这有几个好处:  ➡️共识效率高:早点验证区块。  ➡️证明时间多:整个确认期加空闲时间都能用来生成证明。  ➡️延迟低:缩短关键路径。 不过这个升级会改整个链的结构,也会影响其他升级(比如 FOCIL)。细节就不说了,可能的冲突可以看这里。 #美国加密战略储备 $ETH {spot}(ETHUSDT) 🔹原文编译链接:https://taiko.mirror.xyz/Mr5Fl0epl7ooCr5199yVrmGXWUV-IdYBHHtAwLXrp58

🔴|以太坊转折:为什么说原生 Rollups 才是更优解?

————————————————————
原生 Rollup(Native Rollups)可以被视为分片的一种回归,但与过去的尝试完全不同。下面我将以7个部分来为你讲述:
1)分片(Sharding)
2)什么是 Native Rollups
3)EXECUTE 预编译
4)原生Rollups 有什么好处?
5)重新执行”是个啥?
6)走向“实时证明”
7)延迟“state root”
8)延迟执行

1)分片(Sharding)🔻
曾是 2017-2020 年间的热门话题,当时包括 Harmony、Zilliqa 和 Elrond 在内的多个团队都在各自的区块链中实现了分片。
分片的基本思路是 将网络划分为多个较小的、并行运行的链(Shards),使其能够同时处理交易,这是一种对分布式系统进行扩展的简单方法。在以太坊 2.0 时代,分片也是社区认真讨论的话题之一。然而,以太坊最终决定 不在 L1 直接实现分片,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关键挑战:
1️⃣ 传统分片模式要求协议从上而下 强制规定 具体的分片数量,每个分片都是 单片式链(Monolithic Chains),遵循预定义模板,缺乏可编程性,实际上只是复制了多个相同的 L1。
2️⃣ 由于当时 零知识证明(ZK)技术尚不成熟,分片的安全性主要依赖于 乐观证明(Optimistic Proofs),这要求系统化地管理欺诈证明逻辑,增加了复杂性。
3️⃣ 在 L1 级别直接实现分片会 显著增加协议复杂性,特别是在 管理快速预确认(Fast Preconfirmation)和慢速最终确认(Slow Final Confirmation) 机制方面,以及 不同安全级别的分片之间的协调。
4️⃣ 在 L1 级别推进大规模扩展,会 增加中心化风险。如果直接在底层协议实现分片,任何潜在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网络,而不像现在的 L2 方案那样,风险可局限在单个 Rollup 之内。

2)啥是Native Rollup?🔻
咱们得先搞清楚,Rollup 这东西有三个模块:数据、排序和执行。Native Rollup,就是直接用以太坊自家的执行环境来跑它的执行模块。简单来说,可以把它们看成是第一层(L1)上可以编程的执行分片。
想让Rollup用上L1的执行功能,听起来有点绕。说白了,就是得在以太坊 EVM 里再跑一个EVM。这样,L1就能知道Native Rollup每个区块的状态变化是啥样。要实现这点,得有个预编译(Precompile)来帮忙,把这想法变成现实。
EXECUTE预编译是啥?
EXECUTE预编译就是弄一个机制,让一个EVM环境能检查另一个EVM环境的执行结果,同时保持一样的执行规则和状态转换逻辑。
EXECUTE 需要三个输入:
🔹pre_state:执行前的状态根(32字节)
🔹post_state:执行后的状态根(32字节)
🔹witness_trace:执行轨迹,里面装着交易和状态访问的证明
预编译会做一个断言:它会检查从“前状态根”开始,按着执行轨迹跑一遍,最后能不能得到“后状态根”。如果状态转换函数没问题,它就返回“真”。
这个轨迹得让验证者能拿到(比如通过数据块或调用数据),好让他们自己再跑一遍,确认状态转换没毛病。注意,这预编译不收证明当输入,也就是说,协议不硬性要求某种证明系统,证明是通过P2P八卦频道传的,每个证明类型开个新话题就行。
Gas费咋算?
以太坊资源有限,Gas就是用来量化这些资源的。EXECUTE预编译也有自己的Gas模型,来管计算资源:
——基础费用:预编译收个固定费用(EXECUTE_GAS_COST),再加上执行轨迹用的Gas量乘以Gas单价。
——累积Gas限制:用了个类似EIP-1559的机制,来计量和定价一个L1区块里所有EXECUTE调用的总Gas消耗,具体有:
🔹EXECUTE_CUMULATIVE_GAS_LIMIT:
一个区块里所有EXECUTE调用能用的最大Gas量。
🔹EXECUTE_CUMULATIVE_GAS_TARGET:
目标Gas用量,用来合理定价。
这可以看成是“限制-目标”Gas模型,有点像数据块(blobs)的DA定价方式。

3)原生Rollups 有什么好处?🔻
——安全性更强:
现在的 Rollup 设计需要一个“安全委员会”来更新链,因为代码里可能有漏洞。而原生 Rollup(Native Rollup)就不用操心这个了,它直接靠以太坊的“社交共识”(大家一起商量决定)来管理。原生 Rollup 的运营者不用自己修 bug,因为以太坊社区会帮你搞定。
——跟 Layer 1 更简单地联动:
普通 Rollup 想跟 L1同步操作,已经很接近实现了,但有个条件:L1 和 L2 的区块得同时由同一个“建造者”来打包。而原生 Rollup 不需要这个条件,它可以直接用一个叫“EXECUTE”的工具,检查另一个原生 Rollup 的状态,不用额外信任谁。如果只是“读”数据,比如 Rollup A 想看看 Rollup B 的最新状态,它可以直接引用 B 的“状态根”(state root),再提供一个证明,确认数据没问题。
——兼容性强:
随着以太坊主网的 EVM 升级,原生 Rollup 能自动继承所有改进,不需要自己再费劲去适配。这保证了它能长期跟以太坊的规划保持一致。

4)重新执行”是个啥?🔻
在原生 Rollup 里,“重新执行”(Re-execution)是第一步的实现方式。简单说,就是验证者自己跑一遍交易记录,确认状态变化是对的,而不是依赖什么复杂的 SNARK 证明。只要设置一个合理的“EXECUTE_CUMULATIVE_GAS_LIMIT”(执行的总燃气限制),验证者还能应付得下这种重新执行。

5)走向“实时证明”🔻
有了“重新执行”,验证者得自己处理所有交易,这会限制吞吐量(处理速度),因为有“EXECUTE_CUMULATIVE_GAS_LIMIT”这个上限。如果用“实时证明”(Real-time Proofs),验证者只需要检查证明,不用自己跑一遍交易,这样限制就能大大放宽。
现在趋势是奔着“实时证明”去的,所以我们得为原生 Rollup 争取更多“证明时间”。为了多挤出点时间,得调整以太坊现在的区块处理结构。
现在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个区块(Block N)有交易提议后,验证者得在 12 秒内(分成三个 4 秒阶段)完成以下步骤,才能进入下一个区块:
🔹执行所有交易 
🔹计算状态变化 
🔹计算“状态根”(state root) 
🔹计算收据和日志
只有这些都搞定,区块才能被验证和确认。按现在的流程,要跟 L1 同步,证明得在 4 秒内完成。但现在的 ZK(零知识证明)技术还没成熟到能在 4 秒内证明一个以太坊区块,所以得给证明留点弹性。

6)延迟“state root”🔻
每个区块头里有个state root,代表执行完所有交易后的状态。这是个性能瓶颈,因为建造者和验证者得先算出这个“state root”,才能提议或验证区块。这计算量很大,占了建造者 40-50% 的时间,有些客户端处理区块时甚至占了 70%。
有人(Resnick 和 Noyes)提议把“state root”计算从关键路径挪开,放到客户端空闲的时候。也就是说,区块 N 不再包含自己交易后的“state root”,而是包含前一个区块(N-1)交易后的“state root”。这会让它延迟一个区块,但能降低链的延迟,还能多争取一整个时间槽(slot)来做证明。

7)延迟执行🔻
“延迟执行”(Delayed Execution)比光延迟“状态根”更彻底。有了这个,区块的验证和确认就不用等着交易执行的重活儿了。
先做“静态验证”,只检查基本的东西,比如交易格式和签名对不对。等共识达成(验证+确认),再去执行交易、算“状态根”。
这有几个好处: 
➡️共识效率高:早点验证区块。 
➡️证明时间多:整个确认期加空闲时间都能用来生成证明。 
➡️延迟低:缩短关键路径。
不过这个升级会改整个链的结构,也会影响其他升级(比如 FOCIL)。细节就不说了,可能的冲突可以看这里。
#美国加密战略储备 $ETH

🔹原文编译链接:https://taiko.mirror.xyz/Mr5Fl0epl7ooCr5199yVrmGXWUV-IdYBHHtAwLXrp58
🔴|币圈复燃,特朗普:将五种加密货币纳入战略储备————————————————————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周日宣布,五种加密货币将被纳入美国新加密货币战略储备,这重新点燃了加密行业的投资热情。在此之前币圈经历了残酷的洗盘,现在也算是引来一波回暖。 📍特朗普在其自创的Truth Social的发帖表示,他1月份关于数字资产的行政令将建立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瑞波币、索拉纳币和艾达币在内的货币储备。这些名单此前并未公布。 他在随后发布的一条帖子中还表示:“显然,比特币和以太坊将成为该货币储备的核心。” 今年1月,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数字资产的工作组。该工作组的任务是评估建立国家数字资产储备的可行性,并制定明确的加密行业监管框架。在签署行政命令时,特朗普并未具体指明任何数字资产。 相关消息出来之后,被特朗普点名的加密货币一齐上涨。周日下午,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加密货币,比特币价格一度拉升1万美元,站上9.5万美元。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货币以太坊一度上涨约13%至2500美元上方。瑞波币一度飙升33%,Solana跃升22%,艾达币涨幅更是超过60%。 根据加密货币数据和分析公司CoinGecko的数据,在特朗普宣布这一消息后的几个小时内,加密货币市场总额上涨了约10%,即超3000亿美元。 🔻分析师怎么看? “此举标志着美国政府转向积极参与加密经济,”数字资产投资管理公司 21Shares 的美国业务主管Federico Brokate表示。“它有可能加速机构采用,提供更大的监管透明度,并加强美国在数字资产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 资产管理公司CoinShares的研究主管James Butterfill表示,他对比特币以外的数字资产被纳入储备感到惊讶。 “不同于比特币……这些资产更像是科技投资,” Butterfill表示。“这一声明表明,(特朗普)对更广泛的加密技术领域采取了一种更具爱国情怀的立场,却几乎没有考虑这些资产的基本特质。” 不同于拜登政府对数字资产的打压,特朗普竞选期间就表示支持建立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并誓言将美国打造成“加密货币之都”。 特朗普曾经是一位加密货币怀疑论者,但随着该行业大举支持其竞选,他改变了立场。 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撤回了对几家加密货币公司的调查,并撤销了对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的诉讼。美国白宫将于3月7日举办首次加密货币峰会,特朗普将发表演讲。 最近几周,加密货币价格大幅下跌,扭转了此前的上涨趋势,一些最大的数字货币几乎抹去了特朗普当选引发币圈狂欢后的所有涨幅。 分析师表示,加密货币市场需要一个上涨的理由,比如有迹象表明美联储计划降息,或者或者特朗普政府出台明确的支持加密货币的监管框架。 渣打银行分析师Geoff Kendrick预计,在特朗普离任前,比特币的价格将达到50万美元。 美国监管文件显示,尽管对冲基金仍然是加密货币的主要买家,但银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也在购买。季度文件显示,资产管理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增加了与比特币现货价格挂钩的美国ETF的配置。 #美国加密战略储备 $BTC {spot}(BTCUSDT)

🔴|币圈复燃,特朗普:将五种加密货币纳入战略储备

————————————————————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周日宣布,五种加密货币将被纳入美国新加密货币战略储备,这重新点燃了加密行业的投资热情。在此之前币圈经历了残酷的洗盘,现在也算是引来一波回暖。

📍特朗普在其自创的Truth Social的发帖表示,他1月份关于数字资产的行政令将建立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瑞波币、索拉纳币和艾达币在内的货币储备。这些名单此前并未公布。

他在随后发布的一条帖子中还表示:“显然,比特币和以太坊将成为该货币储备的核心。”
今年1月,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成立一个专门研究数字资产的工作组。该工作组的任务是评估建立国家数字资产储备的可行性,并制定明确的加密行业监管框架。在签署行政命令时,特朗普并未具体指明任何数字资产。

相关消息出来之后,被特朗普点名的加密货币一齐上涨。周日下午,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加密货币,比特币价格一度拉升1万美元,站上9.5万美元。市值第二大的加密货币以太坊一度上涨约13%至2500美元上方。瑞波币一度飙升33%,Solana跃升22%,艾达币涨幅更是超过60%。

根据加密货币数据和分析公司CoinGecko的数据,在特朗普宣布这一消息后的几个小时内,加密货币市场总额上涨了约10%,即超3000亿美元。

🔻分析师怎么看?
“此举标志着美国政府转向积极参与加密经济,”数字资产投资管理公司 21Shares 的美国业务主管Federico Brokate表示。“它有可能加速机构采用,提供更大的监管透明度,并加强美国在数字资产创新方面的领导地位。”
资产管理公司CoinShares的研究主管James Butterfill表示,他对比特币以外的数字资产被纳入储备感到惊讶。

“不同于比特币……这些资产更像是科技投资,” Butterfill表示。“这一声明表明,(特朗普)对更广泛的加密技术领域采取了一种更具爱国情怀的立场,却几乎没有考虑这些资产的基本特质。”

不同于拜登政府对数字资产的打压,特朗普竞选期间就表示支持建立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并誓言将美国打造成“加密货币之都”。

特朗普曾经是一位加密货币怀疑论者,但随着该行业大举支持其竞选,他改变了立场。
在特朗普的领导下,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撤回了对几家加密货币公司的调查,并撤销了对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的诉讼。美国白宫将于3月7日举办首次加密货币峰会,特朗普将发表演讲。

最近几周,加密货币价格大幅下跌,扭转了此前的上涨趋势,一些最大的数字货币几乎抹去了特朗普当选引发币圈狂欢后的所有涨幅。
分析师表示,加密货币市场需要一个上涨的理由,比如有迹象表明美联储计划降息,或者或者特朗普政府出台明确的支持加密货币的监管框架。
渣打银行分析师Geoff Kendrick预计,在特朗普离任前,比特币的价格将达到50万美元。

美国监管文件显示,尽管对冲基金仍然是加密货币的主要买家,但银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也在购买。季度文件显示,资产管理公司在2024年第四季度增加了与比特币现货价格挂钩的美国ETF的配置。
#美国加密战略储备 $BTC
🔴|都没多头杀了,跟着庄反杀空头 ———————————————————— 这波下跌清算了不少人,BTC下跌插针比前一根针还低,插到88131。而ETH守住了底线,在2283站稳脚跟,没有比前针更低。 昨晚止损是触发了,虽然受了点伤,但做交易不可能说把把都赚钱。比起胜率我更看重盈亏比。 现在不管你是做多BTC还是ETH,听我的,抓紧时间上车,别等晚上慢慢修复来不及咯。 多头已经被杀的干干净净,空头正肥着呢,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虽然昨晚ETH止损亏了40个点,但现在你获得一个更低建仓抢筹码的机会。也避免抗单爆仓的风险,所以说止损,是给你一个下次反击的机会。不要单单都当做最后一单来背水一战。 #ETH走势分析 #加密市场回调 $BTC {spot}(BTCUSDT) $ETH {spot}(ETHUSDT)
🔴|都没多头杀了,跟着庄反杀空头
————————————————————

这波下跌清算了不少人,BTC下跌插针比前一根针还低,插到88131。而ETH守住了底线,在2283站稳脚跟,没有比前针更低。

昨晚止损是触发了,虽然受了点伤,但做交易不可能说把把都赚钱。比起胜率我更看重盈亏比。

现在不管你是做多BTC还是ETH,听我的,抓紧时间上车,别等晚上慢慢修复来不及咯。

多头已经被杀的干干净净,空头正肥着呢,此时不上更待何时?

虽然昨晚ETH止损亏了40个点,但现在你获得一个更低建仓抢筹码的机会。也避免抗单爆仓的风险,所以说止损,是给你一个下次反击的机会。不要单单都当做最后一单来背水一战。
#ETH走势分析 #加密市场回调 $BTC
$ETH
--
看涨
🔴|2月24日夜间ETH分析 ———————————————————— 行情等了几天,终于蹲到一个好位置,预期说前面踏空,倒不如是让子弹飞一会,子弹很贵。 币圈从不缺乏机会,缺乏有耐心的人。现在这个位置我不会去做多BTC,但是ETH却不一样。 这几天ETH的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日k图与BTC完全是两个路线。这表明市场认为目前ETH的价格是被严重低估的 👇🏻而ETH最近的k走势,很明显,ETH的底部在逐渐被拖高,而顶部也在被拉高。就现在这个位置你做多,是性价比很高的,不过你就算不做多,也不要去追空啊 止损设在前低点:2616 止盈暂设:2850 #ETH走势分析 $ETH {spot}(ETHUSDT)
🔴|2月24日夜间ETH分析
————————————————————

行情等了几天,终于蹲到一个好位置,预期说前面踏空,倒不如是让子弹飞一会,子弹很贵。

币圈从不缺乏机会,缺乏有耐心的人。现在这个位置我不会去做多BTC,但是ETH却不一样。

这几天ETH的表现,大家都有目共睹。日k图与BTC完全是两个路线。这表明市场认为目前ETH的价格是被严重低估的

👇🏻而ETH最近的k走势,很明显,ETH的底部在逐渐被拖高,而顶部也在被拉高。就现在这个位置你做多,是性价比很高的,不过你就算不做多,也不要去追空啊

止损设在前低点:2616

止盈暂设:2850
#ETH走势分析
$ETH
🔴|以太坊为什么要分叉?———————————————————— 传统的区块链分叉往往伴随着社区的分裂,比如以太坊和以太坊经典(ETC)的分叉源于对“是否回滚被黑客攻击的DAO合约”的主观判断。 这种分叉依赖于社交共识——谁能说服更多人,谁的链就“活下来”。 Eigenlayer 的定义则试图改变这一现状,通过“预先定义”和“自我验证”两个关键词,将分叉的触发条件从模糊的道德或经济争论,转向清晰的技术规则 ——预先定义:意味着分叉的条件不是事后争吵的结果,而是提前写入协议,像法律条款一样明确。这降低了临时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 ——自我验证:强调事件的可验证性必须去中心化,任何节点(甚至轻节点)都能独立判断是否达到了分叉条件,避免依赖中心化的“权威”解释。 1)以太坊已有规则的潜力与不足🔻 以太坊已经有一些“预定义事件”可以作为分叉依据,比如无效区块被拒绝、超时时限的重组被否决等。 这些规则确实体现了一定的“自我验证”特性,尤其是前三点(无效区块拒绝、超时重组拒绝、不可用区块拒绝),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节点的本地检查独立完成。然而,验证者审查和客户端bug暴露了当前规则的局限性。 1、验证者审查的验证难题: 如你所说,验证者审查目前只能依赖“间接证据”,比如社交媒体上的投诉。这种方式显然不够“自我验证”,因为它容易被操纵(比如有人恶意造谣),而且无法算法化。如果要让审查成为分叉依据,必须设计出技术化的指标,比如“连续X个区块未包含某类交易”的可观察标准。这样才能让节点独立判断,而不是依赖外部信息。 2、客户端bug的复杂性: 客户端bug虽然可以通过伪代码规格验证,但实际操作中,节点运行者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如果大多数节点无法及时识别bug并达成一致,分叉的执行阶段可能陷入混乱。这正是客户端多样性(client diversity)的重要性所在——单一客户端主导容易导致“bug即命运”的局面,而多样性则分散了风险。 2)分叉不包括的🔻 1、分叉提议者进行审查的情况,例如区块提议者审查某些内容。 2、因为Lido、Coinbase或者谁有33%的 stake就分叉 3、因为应用或用户层级错误而进行分叉。 分叉应当聚焦于协议层面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外部因素或次级错误。这其实是在划定分叉的边界,防止其被滥用为政治工具。比如: ——如果因为Lido或Coinbase持股33%就分叉,这本质上是针对经济权力而不是技术故障,显然偏离了“自我验证”的原则。 ——应用层错误(比如某个DApp崩了)也不应触发分叉,因为这超出了区块链底层的职责范围。 这种边界设定非常关键,它避免了分叉变成“谁声音大谁有理”的游戏,同时也保护了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精神。 3)从准备到执行:分叉的理想流程🔻 白皮书中提到的两个阶段: ——准备阶段:以太坊社区需要达成共识,将分叉条件写入协议代码,并在链上公开透明。这不仅是技术任务,更是治理任务,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执行阶段:一旦条件触发,节点根据本地验证自动执行分叉,无需人为干预。这要求条件设计足够精确,避免模棱两可。 但现实中,准备阶段的共识达成可能是最大难点。以太坊的升级(如PoS转型)已经表明,即使是技术改进,也会因利益分歧拖延多年。分叉条件的制定恐怕会面临更大争议。 📍结论: 以太坊分叉的本质是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性、可信度和去中心化,而 “预先定义且自我验证”框架试图让这一过程更客观、更自动化。 现有规则是个很好的起点,但要真正实现这一愿景,还需要在技术设计(特别是审查检测)和社区治理上做更多努力。未来,分叉可能不再是撕裂社区的“内战”,而是协议自我修复的“手术刀”——前提是我们能把规则定得足够好。 #bybit被盗 $ETH {spot}(ETHUSDT) 🔹原文编译链接:https://x.com/sreeramkannan/status/1893361540759433558?t=nQp5B8x78sBq6Wp9GAewEA&s=19

🔴|以太坊为什么要分叉?

————————————————————
传统的区块链分叉往往伴随着社区的分裂,比如以太坊和以太坊经典(ETC)的分叉源于对“是否回滚被黑客攻击的DAO合约”的主观判断。
这种分叉依赖于社交共识——谁能说服更多人,谁的链就“活下来”。
Eigenlayer 的定义则试图改变这一现状,通过“预先定义”和“自我验证”两个关键词,将分叉的触发条件从模糊的道德或经济争论,转向清晰的技术规则
——预先定义:意味着分叉的条件不是事后争吵的结果,而是提前写入协议,像法律条款一样明确。这降低了临时决策带来的不确定性。
——自我验证:强调事件的可验证性必须去中心化,任何节点(甚至轻节点)都能独立判断是否达到了分叉条件,避免依赖中心化的“权威”解释。

1)以太坊已有规则的潜力与不足🔻
以太坊已经有一些“预定义事件”可以作为分叉依据,比如无效区块被拒绝、超时时限的重组被否决等。
这些规则确实体现了一定的“自我验证”特性,尤其是前三点(无效区块拒绝、超时重组拒绝、不可用区块拒绝),因为它们可以通过节点的本地检查独立完成。然而,验证者审查和客户端bug暴露了当前规则的局限性。
1、验证者审查的验证难题:
如你所说,验证者审查目前只能依赖“间接证据”,比如社交媒体上的投诉。这种方式显然不够“自我验证”,因为它容易被操纵(比如有人恶意造谣),而且无法算法化。如果要让审查成为分叉依据,必须设计出技术化的指标,比如“连续X个区块未包含某类交易”的可观察标准。这样才能让节点独立判断,而不是依赖外部信息。
2、客户端bug的复杂性:
客户端bug虽然可以通过伪代码规格验证,但实际操作中,节点运行者的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如果大多数节点无法及时识别bug并达成一致,分叉的执行阶段可能陷入混乱。这正是客户端多样性(client diversity)的重要性所在——单一客户端主导容易导致“bug即命运”的局面,而多样性则分散了风险。

2)分叉不包括的🔻
1、分叉提议者进行审查的情况,例如区块提议者审查某些内容。
2、因为Lido、Coinbase或者谁有33%的 stake就分叉
3、因为应用或用户层级错误而进行分叉。
分叉应当聚焦于协议层面的核心问题,而不是外部因素或次级错误。这其实是在划定分叉的边界,防止其被滥用为政治工具。比如:
——如果因为Lido或Coinbase持股33%就分叉,这本质上是针对经济权力而不是技术故障,显然偏离了“自我验证”的原则。
——应用层错误(比如某个DApp崩了)也不应触发分叉,因为这超出了区块链底层的职责范围。
这种边界设定非常关键,它避免了分叉变成“谁声音大谁有理”的游戏,同时也保护了以太坊的去中心化精神。

3)从准备到执行:分叉的理想流程🔻
白皮书中提到的两个阶段:
——准备阶段:以太坊社区需要达成共识,将分叉条件写入协议代码,并在链上公开透明。这不仅是技术任务,更是治理任务,需要平衡各方利益。
——执行阶段:一旦条件触发,节点根据本地验证自动执行分叉,无需人为干预。这要求条件设计足够精确,避免模棱两可。
但现实中,准备阶段的共识达成可能是最大难点。以太坊的升级(如PoS转型)已经表明,即使是技术改进,也会因利益分歧拖延多年。分叉条件的制定恐怕会面临更大争议。

📍结论:
以太坊分叉的本质是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性、可信度和去中心化,而 “预先定义且自我验证”框架试图让这一过程更客观、更自动化。
现有规则是个很好的起点,但要真正实现这一愿景,还需要在技术设计(特别是审查检测)和社区治理上做更多努力。未来,分叉可能不再是撕裂社区的“内战”,而是协议自我修复的“手术刀”——前提是我们能把规则定得足够好。
#bybit被盗 $ETH

🔹原文编译链接:https://x.com/sreeramkannan/status/1893361540759433558?t=nQp5B8x78sBq6Wp9GAewEA&s=19
登录解锁更多内容
浏览最新的加密货币新闻
⚡️ 参与加密货币领域的最新讨论
💬 与喜爱的创作者互动
👍 查看感兴趣的内容
邮箱/手机号码

实时新闻

--
查看更多

热门文章

HeiL8864
查看更多
网站地图
Cookie偏好设置
平台条款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