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货币领域,讨论 rollup 竞赛和 app-chain 网络的趋势已然盛行,但 Injective 展现了另一条思路:这是一个专门针对金融的 L1,核心是模块化的链上 CLOB。实际上,团队的赌注并不是将负载转移到上层(rollup)或将其分散到数十个独立链上,而是在创建一个基础层,其中交易和流动性的逻辑嵌入在协议中。这种策略看起来不那么炒作,但如果目标是成为链上市场的基础设施,而不仅仅是另一个外部基础上的层,这种策略显得更具战略性。

#injective 的情况下,“带有模块化 CLOB 的 L1”是指基于 Cosmos 堆栈的独立区块链,其中的交易模块与中央限价订单簿并非外部合约,而是架构的本地元素。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订单、匹配、清算、头寸记账和拍卖模块,而其他应用程序则简单地连接到已经存在的流动性和定价机制。最终没有数十个分散的订单簿和逻辑重复:开发者获得了一组“开箱即用”的模块,而用户则获得了一个由网络共识提供服务的统一流动核心,而不是一组单独的合约。

INJ
INJUSDT
6.848
+7.63%

对于 CLOB 来说,速度和最终确定性的可预测性至关重要。任何以 rollup 形式存在的额外层都会增加延迟,复杂化路由,并将部分风险转移到负责数据和最终结算的外部 L1 上。 #injective 选择了自己的 L1,正是为了控制基础层的参数:亚秒级的最终确定、高 TPS、稳定的手续费。这样的内置 CLOB 在这个层面上工作得像一个共识元素,而不是在超负荷的通用网络上运行的重型应用,这显著降低了高频策略和复杂衍生品的摩擦。

拒绝纯粹的 rollup 模式和经典的 app-chain 方法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应对流动性碎片化。在 app-chain 世界中,每条链通常都会携带自己的订单簿、订单机制和自己的做市商团队。相反,#injective 构建了围绕单一 CLOB 的模块化流动性,不同的应用可以通过跨链桥和 IBC 连接到这个 CLOB。这使得能够从多个生态系统聚合交易量,同时保持统一的定价和执行层。在这样的设计中,新协议并不会“稀释”流动性,而是连接到已有的深度,增强网络,而不是与之竞争。

第三层论点是经济和治理。当 CLOB 和相关模块嵌入 L1 时,网络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分配收入、手续费和 MEV,而不是像 rollup 那样与外部基础层共享这些收益。在 Injective 中,这是通过交易模块和拍卖模块的结合来表达的:核心活动产生的部分收入转化为对 $INJ 的需求,并通过拍卖进行后续的代币销毁。这种模型将交易量的增长转化为对供应的直接压力,而不仅仅是对价格的间接影响,同时为验证者和质押者提供了长期动机,以支持这个 L1 的安全性,而不是众多分散的网络。

最后,选择“带有模块化 CLOB 的 L1”架构,而不是经典的 rollup 或另一个 app-chain,是对身份的下注。Injective 并不试图成为一个“万能”的网络,同时也不在数十个专业链中消失,而是将自身定位为链上资本市场的基础层。在这样的模型中,CLOB 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模块,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汇聚点:围绕它构建衍生品、指数、合成资产、RWA 和新类型的金融应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所选择的架构显得逻辑连贯,尽管是更复杂的路径:它需要在 L1 层面上承担更多的责任,但回报是对速度、流动性和经济的控制,而这些正是决定金融网络长期竞争力的因素。

#injective @Injective $I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