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浪潮下,金融创新与产业变革的碰撞正催生新的可能性。近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简称 “工联院”)牵头举办的 “稳定币与工业数字资产研讨会”,汇聚了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智慧力量,围绕稳定币监管框架、工业数字资产转化路径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升级绘制了一幅清晰的融合蓝图。
一场跨界对话:从政策到实践的多维探索
这场研讨会的 “含金量”,从参会阵容便可见一斑。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的指导身影,叠加国信证券、软银亚洲、复星财富等金融巨头的参与,再加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北京贝达科技等产业与科技领域代表的发声,形成了政策、资本、技术、产业的四维对话矩阵。
会上,专家们的分享各有侧重却指向同一核心 —— 数实融合的落地密码。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总工程师彭琛聚焦数据要素在建筑领域的价值释放,提出 “以建筑高质量促经济高质量” 的路径;国信证券邵鹤令则从 RWA(实物资产代币化)切入,剖析数字金融如何成为数实融合的 “黏合剂”;复星财富胡烜峰则以 “科幻时代的金融创新” 为视角,将稳定币等工具置于未来产业生态中审视。这些观点交织碰撞,为稳定币与工业数字资产的融合提供了多维度思考。
工联院的系统分析更具指导性。其从理论、技术、实践三个维度,梳理了稳定币的发展脉络:在监管层面,解析了全球政策框架与香港新生态的差异;在技术层面,拆解了稳定币的架构对支付体系的重塑;在应用层面,提出借助香港条例搭建国际数字货币与数字人民币 “桥梁” 的创新思路。这种全景式解读,为后续实践扫清了认知障碍。
三大共识:稳定币如何重塑产业与金融
经过深入研讨,参会者在稳定币与工业数字资产的融合价值上达成高度共识,这些共识正勾勒出未来产业变革的轮廓。
稳定币或将改写世界货币体系的 “游戏规则”。作为金融与科技融合的突破性产物,稳定币的链上实时清算功能能将跨境交易时间从 “天” 压缩到 “秒”,低波动性使其成为数字资产交易的 “稳定锚点”,而可编程性则让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成为可能。这些优势不仅能简化金融流程,更能激活海量数字资产的流动性,其影响力或许会像当年纸币替代贵金属一样,逐步渗透并重塑全球货币格局。
制造业的 “服务化转型” 将因稳定币加速。当高端装备的实时工况数据、分布式算力等工业资源,通过稳定币实现链上确权、定价与流转,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模式将彻底改变。例如,一台智能机床不再仅以 “销售产品” 获利,而是可以通过实时数据上链,按使用时长、加工精度等维度计费,形成 “产品即服务” 的高附加值模式。这种转型,本质上是将工业数据从 “成本项” 转化为 “收益项”,稳定币则是实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工具。
工业数字资产化需要 “试点先行”。在绿色制造领域,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数据可通过稳定币确权后,作为质押物获取融资;在高端装备领域,数控机床的闲置算力可代币化后,在产业链内流转共享。这些场景的先行先试,既能积累资产确权、上链存证的实操经验,也能为数字资产质押融资、通证激励等创新路径提供实践样本,为大规模推广筑牢基础。
未来已来:数实融合的新生态呼之欲出
这场研讨会的意义,远不止于观点交流。它标志着中国在稳定币与工业数字资产融合领域的探索,已从理论构想迈向实践布局。当稳定币的技术优势遇上工业互联网的海量数据,当金融资本的活力注入实体经济的肌理,一个 “数据可确权、资产可流转、价值可量化” 的新生态正在形成。
正如参会嘉宾所言,这不是 “科幻时代的想象”,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未来,随着试点的推进、监管的完善、技术的成熟,稳定币与工业数字资产的融合将催生更多新业态:或许是基于数字资产的产业链金融,或许是跨地域的算力共享市场,或许是绿色制造的碳资产通证化交易…… 这些创新不仅会提升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更将为中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场跨界融合的探索,才刚刚拉开序幕。在政策引导、市场驱动、技术支撑的合力下,稳定币与工业数字资产的碰撞,终将奏响数实融合的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