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虛擬資產大未來—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
隨著台灣政府積極推動虛擬資產服務專法,專法草案也將於今年送交審查,台灣虛擬資產產業正邁入新的發展階段。業界對於引進像期貨、選擇權這類的加密貨幣衍生性商品抱有高度期待,但對於新法規將如何規範這些商品,還存在許多疑問。比特幣及虛擬資產發展協會於今(8)日舉辦「2025虛擬資產大未來—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
本次論壇匯集了虛擬資產業界、業者公會、學界與政府部門的代表,共同檢視並討論專法草案中關於衍生性商品的相關條款。論壇從業務與法制實務層面深入探討,為台灣虛擬資產衍生性商品產業的發展尋求最佳策略。
其中在論壇座談環節「虛擬資產衍生性商品:台灣的法制藍圖與發展機會」中,由比特幣及虛擬資產發展協會理事長徐珮菱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到多位業界與學界領袖進行深度對談,包括海耶克科技共同創辦人兼商務長温宏駿、MaiCoin集團創辦人暨執行長劉世偉、幣託集團BitoPro創辦人暨執行長鄭光泰,以及中信金融管理學院金融管理研究所教授暨所長陳錦稷。
強化台灣競爭力,邁向全球前十
根據市調機構Market Research Intellect報告,加密貨幣的衍生性商品交易市場在2024年已達105億美元,預計到2033年將成長至302億美元,年複合長率約為12.46%。從報告中可以看出,伴隨著各國政策日趨明朗、專業機構參與度提升,衍生性商品市場成長穩健,可望成為推動虛擬通貨產業主流化的重要驅動力。
論壇中,專家們一致認為,台灣在經濟體量上排名全球前20名,然而在資本市場的衍生性商品交易量上卻僅位居全球前40名。MaiCoin集團執行長劉世偉指出,若能將同樣的願景投射至虛擬資產領域,特別是加密貨幣及其衍生的穩定幣與RWA(實體資產代幣化)產品,台灣有潛力在未來五到十年內,躋身全球加密貨幣市場的前十名。
這不僅需要政府在法幣對加密貨幣兌換的基礎上,擴大對衍生性商品的監管開放,更需正視衍生性商品交易量通常是現貨交易量3到5倍的市場規律。透過發展多元的衍生性商品,台灣將能大幅提升產業活絡度、吸引優秀人才,並擴大產業應得的利潤空間。
劉世偉認為,隨著法規日益趨嚴及大環境變遷,合規與營運成本持續攀升,本土合規業者在成本壓力增加下,亟需發展衍生性商品業務作為營運新動能以實現永續經營,且若國內交易環境侷限於現貨市場,將使具有衍生商品投資需求的資金轉向境外平台,不僅加速資金外流,也增加政府在金流追蹤與洗錢防制上的挑戰。
現況與挑戰:台灣業者面臨的困境
儘管市場需求強勁,台灣加密資產業者卻面臨不少挑戰。幣託執行長鄭光泰提到,早期平台創辦時,衍生性商品交易已在中國大陸市場盛行,而台灣初期則大多偏好現貨交易。然而現今,七到八成的客戶在進入交易所後,會選擇進行槓桿交易,顯示衍生性商品的需求比例持續攀升。
導致此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台灣現行的法規環境對於出入金的嚴格限制,導致資金不斷外流。此外,鄭光泰執行長也指出,台灣業者多數手續費低,且人事與風控成本高昂,這也讓許多業者在本地發展面臨瓶頸。
更重要的是,現貨市場的波動性高,加上加密貨幣獨有的高波動特性,使得市場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間與風險。許多台灣加密貨幣使用者也為了平衡其資產配置,而尋求境外投資機會。若能讓衍生性商品在台灣合法、安全且低風險地交易,將是對台灣交易環境極大的利多。
資訊落差也是一大問題。由於台灣僅開放現貨市場,許多對衍生性商品有興趣的國外大型品牌,因為不熟悉國際品牌,而選擇名不符實的交易所進行交易,造成龐大的財損。
因此,台灣業者與主管機關亟需合作,共同討論開放台灣衍生性商品的規則,以提供安全且受監管的交易環境。
國家數位主權與穩定幣發展
穩定幣的發展,不僅是金融創新,更與國家數位貨幣主權息息相關。海耶克科技共同創辦人暨商務長温宏駿強調,台灣若沒有自己的數位主權貨幣(如數位新台幣或台幣穩定幣),將可能在金融主權上讓位於其他國家。
他以韓國為例,目前韓國穩定幣已引起當地8大銀行的重視,顯示穩定幣在數位金融主權重新分配上的關鍵作用。
温宏駿也指出,穩定幣的功能不應僅限於支付,更應作為交易媒介與計價單位。雖然央行已規劃數位新台幣的範疇,並鼓勵銀行發行存款代幣,電子支付業者發行電子貨幣升級為穩定幣。然而,目前台灣電子貨幣的存量僅200億台幣,遠低於銀行存款的58兆台幣。這也突顯了穩定幣與銀行在支付主權上的競爭,未來支付業者若能直接透過穩定幣與區塊鏈網路進行交易,將有機會跳過傳統銀行的刷卡系統,改變現有的支付格局。
專法正在行政院審查,專家們呼籲,儘管專法目前主要著重於洗錢防制等合規層面,但主管機關應加速提升監管能量,以便跟上市場創新的腳步。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間金融管理研究所所長陳錦稷認為,一個關鍵的合作點,是讓傳統金融機構與虛擬資產服務業者共同合作。
這不僅能為投資人提供更多元的選擇,避免因匯率波動造成的資產損失,也能活絡本地交易所、券商與投信的業務,形成共贏局面。
不過,監管單位在人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面臨著鼓勵創新與維護金融穩定的兩難,應透過金融沙盒等制度,允許新的金融創新在受控環境下運行,並逐步完善相關法規。
加密貨幣稅務怎麼算?
在「虛擬資產會計認列與交易指引」座談中,與會者一致認為,虛擬資產能否正式納入企業財報,關鍵不在技術,而在制度是否接納。當國際企業陸續將比特幣編列於資產表中,會計與審計不再只是財務流程,而是風險控管與市場信任的實質保障。尤其在制度普遍落後於創新的背景下,選擇走在前面的企業,勢必面對實務與規範之間的落差與壓力。
台灣加密貨幣交易所HOYA BIT表示,隨著虛擬資產逐步進入主流金融系統,平台若涉及法幣出入與多幣種管理,就需面對傳統稅制與鏈上資金行為之間的制度斷層。
HOYA BIT表示,其中最具挑戰的是加密貨幣的稅務成本計算,許多鏈上資產轉換不涉及法幣,例如穩定幣與主流加密資產間的兌換,兌換時產生之損益是否屬已實現損益,在實務上容易產生分歧,如果缺乏合理計算成本的方式並已實現及未實現損益進行區分,將直接影響加密業者稅務申報的正確性。
此外,鏈上資產查核已成為加密交易所審計流程中的核心環節,會計師必須釐清錢包地址歸屬與交易性質,將鏈上紀錄與帳務進行交叉驗證。近年來,審計人員對區塊鏈工具的熟悉程度顯著提升,為符合審計要求,平台在資料標準化、資訊完整性與可追溯性上更趨嚴謹。這正是虛擬資產產業從「技術驅動」邁向「制度承接」的關鍵過程,未來也將是稅務查核與財報編製中需要被補位的制度斷層。
台灣虛擬資產產業正站在十字路口,開放衍生性商品與發展本土穩定幣是其邁向國際的必經之路。創新與監管之間如何取得平衡,並共同設計出健全的制度,給予產業更多的發展空間,將是台灣虛擬資產市場能否真正崛起的關鍵。
更多報導
70 美元買入比特幣,數億用戶追隨:CZ 的幣安之路如何走向成功?
馬斯克太狂!推出「美國黨」對抗兩黨政治,但這個黨並非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