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什麼事?

  • 微策略共同創辦人麥可.塞勒大膽預測,比特幣將在20年內達到1,300萬美元,並因其去中心化特性,最終取代傳統貨幣成為全球主導貨幣。然而,專家們對此「超比特幣化」願景意見分歧,許多人認為這更像是基於意識形態的「幻想」而非務實的預測,原因在於比特幣缺乏生產力、波動性高,且無法產生收入。

  • 儘管塞勒極力看好比特幣,但他仍強調負責任的投資策略。他警告投資者不應為比特幣而辭職、賣房或背負債務,並建議依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期限,循序漸進地配置比特幣,例如從 1% 或 5% 開始,同時兼顧個人財務基礎和投資組合的多樣性。

  • 專家們指出,比特幣要吸引更多全球資金,必須克服多重挑戰。這些挑戰包括:政府與現有金融體系的權力鬥爭;缺乏廣泛採用導致的價格波動性與投機性;普遍存在的誤解與教育不足;以及可擴展性不足(交易速度慢、成本高)和能源消耗引發的環境問題。這些因素都阻礙了比特幣成為主流貨幣。

比特幣是未來貨幣之王?

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Bitcoin 2025大會上,微策略(MicroStrategy,後更名為策略Strategy)共同創辦人麥可.塞勒(Michael Saylor)發表了以「21種財富之道」為主題的演講,提出比特幣累積是各階層和年齡層實現財務自由的最佳途徑。

塞勒的願景基於比特幣的去中心化、可程式設計等特性,認為其最終將超越所有其他貨幣,成為全球主導的貨幣標準。

而他大力倡導「超比特幣化」(hyperbitcoinization)的理念,最主要的核心在於人們對傳統金融體系的信任下降,比特幣的固有優勢將使其迅速且不可逆轉地成為世界主要貨幣。

他更曾預言,比特幣很快將佔全球價值的一半,並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在20年內,一顆比特幣的價格可能就會達到1300萬美元。

儘管他極度看好比特幣,但塞勒也明確警告,不要為了比特幣而辭去工作、賣掉房子或背負債務。他強調,一個負責任的投資策略應該在累積比特幣的同時,也要兼顧個人財務基礎和投資組合的多樣性。

對於保守型投資者,他建議可以先從1%的比特幣配置開始;對於可以接受長期投資的投資者,則可考慮5%或更多的配置。最重要的,還是應該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期限,進行資產配置的重要性。

專家對「超比特幣化」的看法:預測還是幻想?

然而,專家們對塞勒的願景能否實現,存在著意見分歧。

現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s, RWA)代幣化平台Brickken的市場分析師恩曼紐爾.卡多佐(Enmanuel Cardozo)對比特幣最終能成為「最強貨幣」持樂觀態度,但他也指出這不是短期內就會發生的事情。

他認為比特幣的稀缺性、去中心化性質和日益增長的機構採用,使其成為對抗法定貨幣貶值的良好對沖工具,並預計在5到10年內成為全球價值儲存資產。

但其他專家則不那麼樂觀,認為「超比特幣化」更像是幻想而非預測。

區塊鏈科技公司Fedrok AG執行長菲利普.布萊茲戴爾(Philip Blazdell)指出,與企業、房地產或大宗商品等傳統資產不同,比特幣缺乏生產力、波動性高,且無法產生收入或效用,讓這種情景不切實際。

他認為塞勒的願景,更多是基於意識形態的信念而非務實的經濟考量。

比特幣實現全球財富吸收的障礙

專家們認為,比特幣要成為全球財富的重心,得先跨越幾道門檻。

權力鬥爭與政府阻力:

為了比特幣的全球主導地位,現有的銀行體系和政府參與者必須放棄對貨幣政策的控制,這是極不可能發生的。

Bitget營運長Alvin Kan強調,最大的障礙不是技術,而是權力。比特幣若想取代傳統貨幣成為全球主導,就必須面對來自各國政府和現有金融體系的強大反對,因為這會動搖他們的核心權力和利益。這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一個深層次的政治和經濟權力鬥爭。政府會透過加密貨幣禁令和監管打擊,極力保護其金融權威。

缺乏廣泛採用:

儘管加密貨幣的持有者數量有所增加,但比特幣在全球的實際持有率仍相對較低(約1%至3%)。

若要作為穩定的交易媒介,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性將是其被廣泛採用的一大阻礙。其不可預測的波動使其在財富保值方面風險較高,也不適合為商品或服務的定價。

在比特幣變得更穩定前,仍更像投機性資產,而非日常金融工具。

誤解與教育不足:

許多投資者認為,一顆比特幣就要價超過10萬美元,因此只適合富人擁有。

然而,比特幣可以分割成非常小的單位(0.00000001 BTC)。這種「太貴了」的觀念阻礙了散戶投資者,讓他們轉向價格較低的其他加密幣(altcoins),但其實這些幣種的風險可能更高。

目前普遍仍缺乏對加密貨幣/比特幣的教育,也導致普通投資者更容易錯失比特幣的長期潛力。此外,管理私鑰、了解錢包選項和安全地保管資金需要一定的技術素養,這些都阻礙了比特幣受到主流採用。

可擴展性與能源消耗:

比特幣交易「又慢又貴」基本上也是一個主要技術障礙。每秒約7筆的交易速度遠不足以應付全球金融系統所需的大量交易。

以目前傳統金融Visa來說,官方號稱其網路的最大處理容量可以達到每秒超過65,000筆交易訊息(Transactions Per Second, TPS),而在實際運作中,有些資料會提到Visa實際處理的交易量大約在每秒1,700到2,000筆左右。不過無論是哪一個數字,都遠高於目前比特幣或以太坊等區塊鏈網路的交易處理速度(比特幣約 7 TPS,以太坊約 12-30 TPS)。

同時,比特幣挖礦需要大量能源消耗,這也引發了環境問題,並與日益增長的ESG(環境、社會和治理)標準相衝突,可能限制其融入受監管的金融生態系統。

儘管塞勒對比特幣的未來充滿堅定信念,但投資者仍應謹慎行事,因為比特幣的波動性和監管不確定性使其更適合理解風險的投資者,而非萬能資產。

參考資料:beincrypto、nasdaq

更多報導
以太坊真的不行了嗎?搞懂以太坊的「變革」與「不變」:是抄底好時機,還是坑?
企業瘋囤比特幣?日本公司Metaplanet狂掃比特幣,下一個加密傳奇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