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香港立法会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的消息,在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的交易大厅引发震动。几乎同一时间,美国参议院通过首部联邦稳定币监管法案GENIUS Act,欧盟则加速推进MiCA框架下的欧元稳定币合规进程。这场横跨中美欧的“稳定币军备竞赛”,正将香港推向全球数字金融版图的核心战场。
一、监管创新:香港的「多币种稳定币」野心
香港立法会议员吴杰庄指出,香港的稳定币战略不应局限于港元,而需拓展至离岸人民币、欧元等多元化锚定资产,以此构建「多币种稳定币枢纽」。这一思路直接反映在《稳定币条例》的设计中:
1. 灵活锚定机制:允许发行与港元、离岸人民币等法币挂钩的稳定币,甚至支持一篮子货币组合,为跨境贸易和投资提供多样化工具。
2. 沙盒试验田:渣打银行、京东币链等3家机构已在监管沙盒中测试多币种稳定币模型,其中京东稳定币(JINGDONG Stablecoin)明确支持港元1:1锚定,未来计划扩展至人民币场景。
3. 全球首个银行发币区:香港金管局首次允许商业银行参与稳定币发行,渣打与Animoca的合资项目将探索“港元+Web3生态”融合模式,打破非银机构主导的行业格局。
这一战略的底层逻辑在于:香港正试图用监管包容性换取货币话语权。当美元稳定币占据全球99%市场份额时,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能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链上通道”,而香港的金融基建与政策弹性正是关键跳板。
二、中美欧监管博弈:三种路径,一个战场
全球稳定币监管已形成三大范式,香港的中间路线凸显独特价值:
美国:合规化巩固美元霸权
GENIUS Act通过强制储备透明化与反洗钱合规,将USDT、USDC纳入监管框架。Tether持有的985亿美元美债与Circle的80%国债储备,实质上成为美国短期债务市场的“影子货币基金”。渣打预测,该法案可能推动稳定币规模4年内从2300亿飙升至2万亿美元,进一步强化美元在加密经济的“过度特权”。
欧洲:MiCA筑墙保护欧元主权
欧盟通过限制非欧元稳定币交易量(日2亿欧元上限),迫使Tether等巨头退出市场,同时扶持EURC等本土稳定币。意大利经济部长直言:“美元稳定币对欧洲金融主权的威胁远超关税”。目前,符合MiCA的欧元稳定币已占据91%欧洲市场份额,但全球占比仍不足0.5%。
香港:枢纽角色的差异化突围
相比美国的强监管和欧洲的防御性立法,香港选择“监管适配+场景创新”组合拳:
低门槛高弹性:2500万港元最低股本要求远低于欧美,过渡期允许企业“持牌试错”;
人民币国际化跳板: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可绕过在岸外汇管制,为跨境贸易提供24小时结算通道,目前TrueUSD的TCNH已在波场链上试水;
Web3生态赋能:允许稳定币与DeFi、元宇宙等场景结合,Animoca等合作伙伴正开发链上游戏支付、NFT分红等创新用例。
三、万亿市场的关键变量:应用场景之战
监管框架只是入场券,真正的竞争在于谁能抢占核心场景。香港的破局点可能在于:
1. 跨境贸易金融
传统跨境支付成本高达6%-8%,耗时2-5天,而稳定币可将成本压至1%以下并实现实时清算;
京东币链的港元稳定币已接入东南亚电商平台,测试显示结算效率提升70%。
2. DeFi流动性枢纽
香港持牌交易所HashKey计划上线离岸人民币稳定币交易对,与Aave、Compound等协议集成,构建亚洲DeFi流动性池;
目前USDC在DeFi中占比30%,若香港能复制这一模式,可能分流200亿美元级资金。
3. 数字资产避险工具
圆币科技的HKDR稳定币允许用户将资产转换为与港元挂钩的代币,对冲加密货币波动风险,测试阶段管理规模已超5亿港元。
四、隐忧与挑战:合规成本与地缘博弈
尽管前景广阔,香港模式仍面临三重考验:
监管套利风险:部分项目可能利用香港宽松框架发行“伪合规”稳定币,需警惕2022年Terra式崩盘重演;
地缘政治挤压:美国可能将香港稳定币纳入对华金融制裁范围,限制其与SWIFT系统对接;
技术替代冲击:数字人民币与数字欧元的推进,可能削弱多币种稳定币的中间角色。
结语:香港的「稳定币时刻」
当全球95%的稳定币仍锚定美元时,香港正试图用“监管沙盒+多币种发行+场景创新”的三位一体策略,在万亿美元市场中撕开一道缺口。立法会议员吴杰庄的断言或许正在应验:“稳定币不仅是支付工具,更是重塑全球货币秩序的密码。”
这场竞赛的终局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谁能在合规与创新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谁就能掌握下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制高点。香港,已然落子。
#香港推出稳定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