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ance Square

Kushala Daora

1 關注
20 粉絲
29 點讚數
5 分享數
所有內容
--
查看原文
Cards我止盈了:與其說止盈,不如說糾錯 這不是一次完美的操作,而是一次帶着盈利的認錯。 回顧我在 2025年9月29日 對 $CARDS 的買入邏輯,如今回頭看,很多判斷需要修正。 ✅ 我當初的邏輯 那時我覺得 $CARDS 是少見的、與現實世界有連接、真正有實用價值的 RWA 項目。抽卡、實物、NFT一體化,確實新穎,也確實能賺到錢。 ⚙️ 但冷靜看下來,問題一個個浮現 毛利率太低:只有 30%–40%,在幣圈屬於很低的水平。 流水大但利潤薄:項目方自己說每賣一單隻賺 2 美元,利潤率僅 4%。 庫存風險:寶可夢卡的庫存增值、減值都直接影響利潤。 複製性強:這行門檻極低,只需要“資金 + 進貨渠道”,沒有護城河。 競爭一旦激烈,就會陷入“回購大戰”:你80%、我85%、他90%,最後大家都虧。 估值體系錯配: 幣圈協議通常用 P/S(市銷率) 估值,因爲協議層幾乎零成本、無庫存,營收≈淨利潤。 但 $CARDS 成本極高,利潤率極低,P/S 和 P/E 的差距巨大,照搬協議估值模型是錯的。 供應鏈單一:上游供應商極不穩定,源頭幾乎只有一家。 平臺風險:昨天幣安刪除了與“卡牌RWA”相關的推廣文章,意味不明,但值得警惕。 📉 商業模型總結 這是一個: 複製性強、利潤率低、有邊際效應、供應不穩定、可能出現擠兌的項目。 在傳統股市,這是典型的低估值行業。 但在幣圈,這類項目因爲能“跑起來”,反而能在一堆空氣幣中顯得“鶴立雞羣”。 ——“糟糕但短期可行”,在幣圈往往就是優質。 💰 操作與反思 我在 0.1745 買入, 最高到 0.3645 時沒走, 最終在 0.2445 全部賣出。 從翻倍到盈利回吐,只帶走約 40% 的收益。 那時我該意識到: 0.3645 對應市值 7.29 億,即使上幣安,也不過 10–20 億的空間。 7 億的時候該走,不該貪最後一口銅板。
Cards我止盈了:與其說止盈,不如說糾錯

這不是一次完美的操作,而是一次帶着盈利的認錯。
回顧我在 2025年9月29日 對 $CARDS 的買入邏輯,如今回頭看,很多判斷需要修正。

✅ 我當初的邏輯

那時我覺得 $CARDS 是少見的、與現實世界有連接、真正有實用價值的 RWA 項目。抽卡、實物、NFT一體化,確實新穎,也確實能賺到錢。

⚙️ 但冷靜看下來,問題一個個浮現

毛利率太低:只有 30%–40%,在幣圈屬於很低的水平。

流水大但利潤薄:項目方自己說每賣一單隻賺 2 美元,利潤率僅 4%。

庫存風險:寶可夢卡的庫存增值、減值都直接影響利潤。

複製性強:這行門檻極低,只需要“資金 + 進貨渠道”,沒有護城河。
競爭一旦激烈,就會陷入“回購大戰”:你80%、我85%、他90%,最後大家都虧。

估值體系錯配:
幣圈協議通常用 P/S(市銷率) 估值,因爲協議層幾乎零成本、無庫存,營收≈淨利潤。
但 $CARDS 成本極高,利潤率極低,P/S 和 P/E 的差距巨大,照搬協議估值模型是錯的。

供應鏈單一:上游供應商極不穩定,源頭幾乎只有一家。

平臺風險:昨天幣安刪除了與“卡牌RWA”相關的推廣文章,意味不明,但值得警惕。

📉 商業模型總結

這是一個:

複製性強、利潤率低、有邊際效應、供應不穩定、可能出現擠兌的項目。

在傳統股市,這是典型的低估值行業。
但在幣圈,這類項目因爲能“跑起來”,反而能在一堆空氣幣中顯得“鶴立雞羣”。
——“糟糕但短期可行”,在幣圈往往就是優質。

💰 操作與反思

我在 0.1745 買入,
最高到 0.3645 時沒走,
最終在 0.2445 全部賣出。

從翻倍到盈利回吐,只帶走約 40% 的收益。

那時我該意識到:
0.3645 對應市值 7.29 億,即使上幣安,也不過 10–20 億的空間。
7 億的時候該走,不該貪最後一口銅板。
查看原文
legion收到了拒絕郵件的人,可以退款了。目前網站崩潰了,退款操作如下: 1. 打開 Legion 的 YieldBasis 出售合約(Etherscan 鏈接: https://etherscan.io/address/0x28be6260dbb7872de5effc9a4a73c85b7405a8c0) 2. 在頁面中選擇 Contract(合約) 標籤,然後進入 Write contract as Proxy(代理寫入合約) 標籤。 3. 點擊 Connect to Web3(連接 Web3) 按鈕,並使用你投資時的錢包進行連接。 4. 在下面找到 Refund(退款)方法,並點擊 Write(寫入)。 5. 你的錢包中會發起一筆交易。 當交易成功後,你應該會在錢包裏收到你投資的金額。
legion收到了拒絕郵件的人,可以退款了。目前網站崩潰了,退款操作如下:

1. 打開 Legion 的 YieldBasis 出售合約(Etherscan 鏈接:
https://etherscan.io/address/0x28be6260dbb7872de5effc9a4a73c85b7405a8c0)

2. 在頁面中選擇 Contract(合約) 標籤,然後進入 Write contract as Proxy(代理寫入合約) 標籤。

3. 點擊 Connect to Web3(連接 Web3) 按鈕,並使用你投資時的錢包進行連接。

4. 在下面找到 Refund(退款)方法,並點擊 Write(寫入)。

5. 你的錢包中會發起一筆交易。

當交易成功後,你應該會在錢包裏收到你投資的金額。
查看原文
Cards 投資覆盤 我是在項目 FDV 3 億的時候買入的。那時覺得這是少見的、有實用價值的 RWA 項目:實物寶可夢卡抽盒,抽到稀有卡可以賣 NFT,也可以選擇要實物,還能立刻折價賣回平臺。模式就像一個線上泡泡瑪特,抽水極高,本質上比泡泡瑪特更暴利。 項目遇到的瓶頸是卡片庫存經常被秒光,平臺不得不關門等待補貨。雖然運營混亂,卻說明需求遠遠大於供給。曾有一次平臺臨時開放 2 小時,結果瞬間做到了 200 萬美金銷售額。這讓我推測,如果能穩定運營,日盈利 100 萬美金完全不是幻想。 基於這個邏輯,我當時估算: 如果每天盈利 100 萬美金,一年就是 3.65 億。FDV 3 億時,對應 PE 只有 0.82,幾乎是極致低估。於是我在 0.17 的價格買入了不少籌碼。 後來價格一度跌到 0.146,我很難受,也不敢補倉。如今 FDV 已經到了 5 億,回過頭來看,其實邏輯沒錯,只是當時買得太急、太滿。 好的邏輯 + 好賽道,並不等於立刻收益。 真正的關鍵在於倉位管理。未來我會堅持:少量、多批、長持。上漲時逐步拿回本金,做到 0 成本持幣,剩下的籌碼就交給時間和市場去兌現價值。 #rwa #CollectorCrypto
Cards 投資覆盤

我是在項目 FDV 3 億的時候買入的。那時覺得這是少見的、有實用價值的 RWA 項目:實物寶可夢卡抽盒,抽到稀有卡可以賣 NFT,也可以選擇要實物,還能立刻折價賣回平臺。模式就像一個線上泡泡瑪特,抽水極高,本質上比泡泡瑪特更暴利。

項目遇到的瓶頸是卡片庫存經常被秒光,平臺不得不關門等待補貨。雖然運營混亂,卻說明需求遠遠大於供給。曾有一次平臺臨時開放 2 小時,結果瞬間做到了 200 萬美金銷售額。這讓我推測,如果能穩定運營,日盈利 100 萬美金完全不是幻想。

基於這個邏輯,我當時估算:
如果每天盈利 100 萬美金,一年就是 3.65 億。FDV 3 億時,對應 PE 只有 0.82,幾乎是極致低估。於是我在 0.17 的價格買入了不少籌碼。

後來價格一度跌到 0.146,我很難受,也不敢補倉。如今 FDV 已經到了 5 億,回過頭來看,其實邏輯沒錯,只是當時買得太急、太滿。

好的邏輯 + 好賽道,並不等於立刻收益。
真正的關鍵在於倉位管理。未來我會堅持:少量、多批、長持。上漲時逐步拿回本金,做到 0 成本持幣,剩下的籌碼就交給時間和市場去兌現價值。

#rwa #CollectorCrypto
查看原文
我一直在思考,幣和股票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我開始一直認爲代幣如果並不能捕獲項目價值的時候,他就是沒用的。就像ena,他就像一個贈品一樣,研究來研究去,中性對衝策略喫funding是很好,但關ena這個幣什麼事呢。 但在PUMP和Hype之後,感覺有回購的項目是可以用傳統方法比如PE估值的。我又覺得只要有回購的項目,代幣就大概率是可以捕獲項目價值的。後來我又在思考,一直回購好像也帶有一定的營銷屬性。如果項目方一直把錢用來營銷,就會導致沒有足夠的錢用來發展業務。就像PDD,特斯拉就從不回購自己的股票,也不分紅。但公司的利潤即使不分紅,不回購也是一直寫在資產負債表裏的。 那好像又回到了原點代幣如果不回購就不好捕獲項目價值。但無法捕獲價值的代幣,又會因爲價格過低,影響dev的下一次賣代幣的籌資能力。所以,到底是回購好,還是不回購好?不回購的代幣,又是否可以用傳統PE方法估值呢? $ENA $pump $hype {spot}(PUMPUSDT)
我一直在思考,幣和股票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我開始一直認爲代幣如果並不能捕獲項目價值的時候,他就是沒用的。就像ena,他就像一個贈品一樣,研究來研究去,中性對衝策略喫funding是很好,但關ena這個幣什麼事呢。

但在PUMP和Hype之後,感覺有回購的項目是可以用傳統方法比如PE估值的。我又覺得只要有回購的項目,代幣就大概率是可以捕獲項目價值的。後來我又在思考,一直回購好像也帶有一定的營銷屬性。如果項目方一直把錢用來營銷,就會導致沒有足夠的錢用來發展業務。就像PDD,特斯拉就從不回購自己的股票,也不分紅。但公司的利潤即使不分紅,不回購也是一直寫在資產負債表裏的。

那好像又回到了原點代幣如果不回購就不好捕獲項目價值。但無法捕獲價值的代幣,又會因爲價格過低,影響dev的下一次賣代幣的籌資能力。所以,到底是回購好,還是不回購好?不回購的代幣,又是否可以用傳統PE方法估值呢?
$ENA $pump $hype
查看原文
Pump 簡單討論Pump 簡單討論 目前加密項目大體上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約佔90%):沒有什麼營收,甚至連未來的增長故事都講不出來,主要靠賣幣維持。 第二類(約佔9%):確實有一定的收入,也在增長,但增長幅度有限,往往還得依賴賣幣輸血,同時代幣賦能不強,哪怕搞回購,力度也小到沒有意義。再加上運營成本高,利潤空間其實很有限。 第三類(約佔1%):代表是 $HYPE 和 $PUMP。

Pump 簡單討論

Pump 簡單討論

目前加密項目大體上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約佔90%):沒有什麼營收,甚至連未來的增長故事都講不出來,主要靠賣幣維持。

第二類(約佔9%):確實有一定的收入,也在增長,但增長幅度有限,往往還得依賴賣幣輸血,同時代幣賦能不強,哪怕搞回購,力度也小到沒有意義。再加上運營成本高,利潤空間其實很有限。

第三類(約佔1%):代表是 $HYPE 和 $PUMP
登入探索更多內容
探索最新的加密貨幣新聞
⚡️ 參與加密貨幣領域的最新討論
💬 與您喜愛的創作者互動
👍 享受您感興趣的內容
電子郵件 / 電話號碼

實時新聞

--
查看更多

熱門文章

Web3阿威
查看更多
網站地圖
Cookie 偏好設定
平台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