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阿杰在電子廠流水線上擰螺絲,每個月攢下 3000 塊就往幣圈衝。他總覺得 "要賺大錢就得敢賭",跟着羣裏的 "大神" 追過傳銷幣,抄底過歸零盤,一年下來不僅沒見到回頭錢,還欠了兩萬多信用卡。


如今他賬戶裏躺着 800萬,上週剛用盈利給老家蓋了新房。這個曾經連 K 線圖都看不懂的普通人,用最樸實的方式證明了:在幣圈,選對路比跑得快更重要。

第一種:定投主流幣 —— 普通人的 "躺贏" 密碼

如果你手裏有 10-20 萬,不妨試試這個 "笨辦法":
把資金分成 96 份,每週固定買一次,60% 投比特幣,30% 投以太坊,10% 投 BNB。買完就刪 APP,4-8 年後來看 ——100 萬會像春天的草芽一樣自然冒出來。


這不是空想。比特幣從 2011 年的 0.3 美元漲到現在的 3 萬多美元,以太坊從 1 美元漲到 1800 美元,背後是全球資金對區塊鏈的共識在不斷沉澱。就像 2015 年有人用 10 萬定投,2021 年牛市時賬戶已經突破 200 萬。
難的不是操作,是 "熬得住"。你得忍受熊市時賬戶腰斬的痛苦,拒絕 "新幣漲 10 倍" 的誘惑,在別人曬收益時守住自己的節奏。阿杰就曾在 2022 年熊市虧到想割肉,硬是靠每週存定期的習慣扛了過來。

第二種:當 "幣圈科學家"—— 靠技術賺 "信息差" 的錢

擼空投、搶白名單、打新套利,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詞,本質是用技術換錢。但想靠這個賺到 100 萬,你得先過這幾關:
會寫 Python 腳本批量註冊賬號,能用遠程服務器自動完成交互,看得懂英文白皮書,能凌晨 3 點蹲海外項目公告。


阿杰的表哥就是這麼幹的。2023 年 ARB 空投時,他用 200 個小號批量操作,單輪就賺了 300 萬。但沒人知道他爲了調試代碼,連續半個月每天只睡 4 小時,電腦屏幕亮到天亮。
這行的門檻越來越高。現在連搶白名單都需要監控 Discord 機器人的腳本,空投規則複雜到要跨鏈質押、邀請好友,普通人沒技術根本玩不轉。賺的每一分錢,都是對 "專業壁壘" 的回報。

第三種:押注潛力幣 —— 賺 "認知差 + 趨勢" 的錢

牛市裏選對一個 10 倍幣,確實能快速突破 100 萬。但這不是靠運氣,而是靠 "反共識" 的判斷力:
看流量 —— 社區活躍用戶有沒有持續增長?
看概念 —— 是不是真能解決行業痛點(比如 2020 年的 DeFi、2023 年的 Layer2)?
看站臺方 —— 避開孫宇晨這類過度營銷的玩家,多關注有硅谷風投背書的項目。


阿杰在 2021 年抓住的 SOL,就是靠這三個標準選出來的。當時這個幣還在 10 美元徘徊,他蹲了三個月社區,看着開發者數量從 300 漲到 3000,果斷投了 5 萬,一年後漲到 200 美元時,光是這一個幣就賺了 100 萬。
關鍵是要 "先付費後賺錢"。他每年花 2 萬塊進付費社羣,跟大佬請教項目分析框架,光筆記就記了 12 本。認知到位了,機會來的時候纔敢下重注。

最後想說,幣圈從不缺想賺快錢的人,但能笑着走到最後的,往往是那些找對方向、踏實深耕的人。阿杰從看不懂 K 線圖的 “小白”,到靠定投、技術套利、押注潛力幣攢下 120 萬,靠的不是運氣,而是選對了適合自己的路 —— 普通人能複製的 “笨辦法”,纔是最穩的致富密碼。


如果你手裏也有幾萬塊本金,想在幣圈試試水卻怕踩坑;如果你聽過 “定投主流幣”“擼空投” 卻不知道具體怎麼操作;如果你想搞懂 “潛力幣怎麼選”“牛市來了該加倉還是減倉”—— 不妨點個關注。明天我會把阿杰的定投計劃表、選幣時必看的 3 個數據維度、甚至他表哥擼空投的基礎腳本邏輯拆解開,手把手教你避開 “瞎賭” 的坑,找到適合自己的幣圈生存法。

老瑞只做實盤交易,戰隊還有位置上車速來#美国结束政府停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