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閱讀一個項目的代幣經濟學時,會想起幾次在山上露營的經歷。篝火熊熊燃燒,大家承諾一個溫暖的夜晚,但只要風向改變,火焰減弱,寒冷就會襲來,刺入肌膚。代幣經濟學也是這樣——承諾很多,但有時卻是讓整個社區在下跌的冬季中顫抖的東西。@Boundless $ZKC 是這樣一個例子,我在其中既感到有趣,又感到擔憂。
根據設計,$ZKC 第一年的發行量為7%。聽起來也合理,不像許多新項目那樣嚴重通脹,剛上線就大規模發行。但我認為,7%並不算小——在一個流動性薄弱的市場中,7%的新供應解鎖可能會造成相當大的賣壓。你們應該還記得許多其他代幣,只要幾個百分比的解鎖就足以讓圖表下滑。說這些是為了讓你們明白,這個看似“穩妥”的數字同時也是機會與風險。
有趣的是,他們採用了具有通縮性的清算機制。也就是說,如果某個驗證者或參與者作弊或犯錯,部分代幣將被銷毀,供應量會減少,理論上是創造稀缺性。聽起來不錯,就像市場上有“警察”在把關,誰不對就會被剝奪,讓誠實的兄弟們得到公平。但我已經見過許多這種模型,說實話……其效果還需等實際來驗證。紙上談兵的清算總是“通縮性”的,但在實際中,如果被清算的數量不多,那麼影響也只是像把一顆卵石扔進海裡一樣。
與PROVE相比,我認為這很有趣。PROVE選擇了極其有限的發行路徑,幾乎將通脹控制到微不足道。因此,PROVE的價格能保持更穩定,長期持有的兄弟們不會受到拋售的壓力而影響。但同時,這種模型又缺乏初始的激勵來吸引參與者。困難在於:如果發行量過低,項目發展緩慢;如果發行量像ZKC一樣適中(第一年7%),那麼既能點燃火焰,但如果市場風向不對,也容易滅火。唉,設計代幣經濟學中真的沒有免費的午餐。
我還記得剛進入市場時,聽到“通縮”這個詞就像是眼前一亮,心想:“哦,那一定會上漲!”但經歷了幾個冬天後,我才明白:通縮的代幣經濟學只有在項目真正有使用情況、有持續需求時才有價值。如果沒有真正的需求,通縮只是一個安撫的標籤。這就像你擁有一個沒有人想用的錢包,儘管燒掉90%後剩下的10%也沒有價值。問題是:清算是否足夠創造持續的減供壓力,還是僅僅是一個“聽起來響亮”的市場推廣細節。
社區裡的兄弟們常常問我:“那麼持有是否穩妥呢?”老實說,我認為這主要取決於你對Boundless團隊的信任。如果你相信他們能夠建立真正的使用案例,那麼第一年的7%發行量只是一個入場費,之後的清算將保持供應平衡。否則,如果你懷疑他們的能力,那麼7%的數字就是每個月持續流血的刀刃。
我對PROVE的評價更高的地方是:ZKC創造了“自我清算”(slashing)機制——這就像一個有規則的社區,誰玩得不光明就會失去資金。但缺點是:這種清算只有在生態系統足夠龐大、驗證者數量足夠多時才能發揮。如果還小,那麼也不會有多少清算。PROVE則不同:它就像一塊沉重的石頭,緩慢但穩定,不用擔心被通脹侵蝕。問題是,這種穩定性是否足夠吸引熱錢呢?
最後,我看到@Boundless 處在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承諾:適度的發行量,有通縮清算機制,若生態系統運行良好則有潛力。另一邊是風險:7%的發行量仍然可能造成拋售壓力,清算不一定足夠強大,相較於PROVE,ZKC“波動”更大,但也更容易流失。持有還是不持有,實際上是心理上的問題多於數學上的問題。
我認為還在持有ZKC的兄弟們應該保持清醒。不要相信那些“通縮”的字眼作為護身符,也不要對7%的數字過於悲觀。要看看團隊的行動,社區的狀況,以及採用情況。因為最後,代幣經濟學只是一個框架,而真正的價值在於是否還有其他人在寒冷的夜晚與你一起生火。
唉… 加密貨幣嘛,既吸引又危險。代幣經濟學$ZKC 可以是指引方向的燈,或者也可以是潛伏的深淵。兄弟們選擇相信哪裡,那麼路就會朝著那個方向展開。
@Boundless #boundless #ZK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