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那個說我“瘋了”的室友
2016年夏天,我神祕兮兮地湊到大學室友身邊:“你聽說以太坊了嗎?”
他正忙着打遊戲,頭也沒回:“啥坊?又是那種虛擬幣?比特幣的跟風貨吧。”
我熱切地跟他解釋,說這不僅僅是貨幣,是什麼“智能合約”,是未來的底層協議。我說我研究了好久,準備把做家教攢的五千塊錢全投進去。
“五千塊?你瘋了?”他這才轉過頭,“買一串代碼?這玩意兒比比特幣還虛,說不定哪天項目就黃了,代碼歸零你看得懂嗎?”
他甚至半開玩笑地說:“別是進了什麼傳銷盤,拉人頭有獎勵吧?”
我搖搖頭,沒再多勸。後來,我還是買了。記得很清楚,當時以太坊的價格大概在70塊人民幣一個。
幾個月後,以太坊漲到了300塊。我興奮地拍着他的牀板:“漲了!現在入場還來得及!”
他心裏可能動了一下,但嘴上還是硬:“都是泡沫,炒上去的,肯定馬上就會跌回來。”
再後來,我們畢業了,各自忙碌。2017年底,那個瘋狂的牛市,以太坊的價格衝上了近萬元人民幣。我給他發去價格截圖,後面跟着一句:“我說過的。”
他回了句:“牛逼。”
如今我看着以太坊生態蓬勃發展,總會想起那個夏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時代都有它的機遇,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在最初的時候,去相信一個看似不可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