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特朗普剛在社交媒體上放話,要對進口專利藥和品牌藥加徵100%的關稅,算盤打得噼裏啪啦響,想逼着製藥企業把生產線遷回美國。
 
兩相對比,一邊是關門打狗式的加稅,一邊是敞開門迎客的零關稅,反差大得刺眼。印度媒體直接喊出這是對美國的“戰略反擊”,這話雖帶點誇張,卻也戳中了些門道。
 
美國那波關稅看似來勢洶洶,實則早留了後手。白宮很快就補了一句,已籤貿易協定的國家能豁免,歐盟、日本這些盟友直接被摘了出去。
 
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稅刀主要針對的是沒在貿易上“聽話”的國家。可他們沒算到,中國根本不喫這一套,反而直接拉來印度補位。
 
印度製藥業這下真是撿到了天上掉的餡餅。要知道印度每年往美國賣的藥基本不交稅,美國突然要加稅,他們的仿製藥企業先慌了神。
 
那些藥本來就靠低價走量,利潤率薄得像紙,哪扛得住100%的關稅成本。中國這時候敞開市場,等於給他們指了條新活路。
 
印度媒體喊着“前所未有的機會”絕非空穴來風。瑞迪博士實驗室的普拉薩德早就說過,印度製藥業困在仿製藥裏打轉,成功案例少得可憐。
 
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擺在那兒,光這幾年持續降稅就看得出來,抗癌藥、罕見病藥一進醫保,價格能直接砍半還多。
 
但把中國這步棋單純看成反制美國,就想得太淺了。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每年調稅都有章法,2018年就開始取消抗癌藥關稅,2025年還新增了CAR-T療法用的病毒載體等零關稅品種。
 
這背後的核心邏輯一直沒變,就是保障民生需求,讓患者用上更便宜的好藥。印度藥以仿製藥見長,正好能補國內市場的短板。
 
有人覺得中國自己的生物醫藥已經很強了,沒必要引進印度藥。這話只說對了一半。
 
中國這些年確實在創新藥上發力迅猛,2022到2024年就新增了4100多種新藥,腫瘤學領域更是站穩了腳跟。美國大藥企採購的試驗階段分子,近三分之一都來自中國。
 
但再強的產業也需要外部活水,印度藥的性價比能倒逼國內市場更高效,最終受益的還是普通患者。
 
印度媒體暢想的“新的世界秩序”可能有點遠,但全球醫藥貿易的風向確實在變。以前歐美藥企握着定價權說了算,現在中國市場的分量越來越重。
 
中國連續多年降低藥品關稅,從抗癌藥原料到外科植入器械,覆蓋面不斷擴大,這本身就是在重塑貿易規則。
 
美國想靠關稅把產業拽回本土,根本沒算清全球產業鏈的賬。印度藥企依賴的原料藥,不少都來自中國。
 
中國這邊零關稅開門,印度藥能更順暢地進來;反過來,印度藥企也得從中國採購原料,形成的是互相依存的循環。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砸下來,最先疼的是美國本土患者。美國藥價本來就高得離譜,加稅後成本必然轉嫁給消費者。
 
中國卻藉着這個機會優化供給,既滿足了民生,又拓展了貿易伙伴,這操作比單純的“對着幹”高明多了。
 
印度藥企想抓住這個機會,也沒那麼容易。中國市場的監管門檻不低,臨牀試驗審批速度快但標準一點不含糊。
 
普華永道的蘇傑·謝蒂就說過,中國能快速招募患者完成試驗,還能及早甄別無效藥物節省成本,這是印度目前比不了的。
 
印度藥企得先過了質量和合規這關,才能真正喫下這塊蛋糕。
 
這事兒最妙的地方在於,中國壓根沒把自己放在“跟美國較勁”的框架裏。政策調整始終圍着民生和產業轉,卻無意間攪動了全球醫藥貿易的格局。
 
美國想靠關稅搞單邊施壓,中國卻用開放搭建多邊合作的臺子。一堵一疏之間,高下立判。
 
印度媒體的興奮不難理解,他們的藥企終於有機會叩開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之一。但他們更該看清,中國的零關稅不是單純的“反擊工具”,而是長期開放戰略的一環。
 
從2018年取消28項藥品關稅,到2025年擴大零關稅範圍,中國一直在用行動證明,開放不是應對外部壓力的權宜之計。
 
特朗普的100%關稅像個情緒化的拳頭,打出去卻沒傷到對手,反而暴露了自身的短板。中國的零關稅則像精準的落子,既盤活了市場,又穩住了民生。
 
全球醫藥貿易的轉變確實在發生,但不是因爲誰的“反擊”更狠,而是因爲開放共贏的邏輯越來越有生命力。
 
印度藥企若能抓住機會,中國患者能用上更便宜的藥,這纔是這波關稅調整最實在的意義。那些喊着“對着幹”的聲音,其實都沒看懂這步棋的真正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