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理財執念
有人喜歡追熱點,有人喜歡短線投機。
但我屬於那種——寧願穩,也不想天天心驚肉跳的人。
可問題是,在加密市場裏,“穩”幾乎等於“不賺錢”。
BTC 放錢包,除了漲跌,就是發呆;放交易所理財,要麼利息微薄,要麼怕跑路。
直到我遇到 BounceBit,我才第一次感受到:
原來在鏈上,我也能像搭積木一樣,組裝出一臺穩定的收益機器。
02 BounceBit 給我的“工具箱”
作爲一名主動投資者,我最喜歡的就是:選擇權。
BounceBit 的 CeDeFi 架構,讓我手裏多了很多“零件”:
BTC 再質押:把 BTC 存進去,不只是鎖倉,還能換取 LCT,用來進行二次策略;
借貸協議:用 LCT 去借穩定幣,再去參與其他投資;
Prime 產品:接入 RWA 收益,比如國債、基金,讓收益更穩健;
合規與託管:資產透明,風險比野路子項目低。
這就像給了我一整套工具,讓我可以自由拼接出屬於自己的“收益模型”。
03 我的策略:組合拳
第一次嘗試,我設計了一個“三層收益策略”:
存 BTC → 獲取 LCT,獲得基礎利息;
用 LCT 做抵押 → 借出穩定幣,參與 DeFi 池子;
部分資金投入 Prime → 享受與國債掛鉤的鏈上收益。
這樣一來:
我的 BTC 本體沒有動;
LCT 在鏈上打工;
借出的穩定幣繼續產生額外收益;
Prime 的部分收益又讓整體策略更穩健。
就像一臺機器的齒輪,層層咬合,轉動起來後,穩定產出。
04 體驗:安心感最重要
對我來說,收益高低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更關鍵的是:心態穩了。
以前做 DeFi,我每天都怕被清算,或者項目跑路。
但 BounceBit 的設計讓我有安全感:
託管透明,合作方是大機構;
風控機制鏈上可查,不是黑箱;
收益來源真實,不靠畫大餅。
這讓我能像傳統理財一樣,搭建長期可持續的模型,而不是短期投機。
05 我的思考:主動投資的新範式
主動投資者的價值,不在於追逐波動,而在於設計組合。
過去,我只能在中心化交易所裏有限地折騰;
現在,BounceBit 給了我鏈上的“全套工具箱”。
這種自由度,纔是真正的主動投資。
06 總結:機器在運轉,我在生活
我常常在地鐵上想:
此刻,我正去上班;
而我的 BTC,在 BounceBit 的鏈上,組成了一臺“穩定收益機器”,正默默運轉。
機器在運轉,我在生活。
這就是我最想要的理財狀態。
未來,當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用這種方式思考資產,BounceBit 或許會成爲那個隱藏在背後的“引擎工廠”。@BounceBit #BounceBitPrime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