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說起來有點諷刺。這些芯片本來就是英偉達爲了迎合美國政府的出口限制而特意設計的“閹割版”,性能比國際版縮水不少,價格卻不見得便宜。比如RTX6000D,性能比被禁售的RTX5090差一截,但售價反而更高,被國內技術人員調侃爲“花錢買殘血”。阿里巴巴測試過,發現其AI訓練耗時比華爲昇騰910B多了整整三倍,字節跳動更直接把它列進了“不推薦採購”名單。
所以中國企業集體拒絕這些芯片,根本不是意氣用事,純粹是商業上的理性選擇。性能不達標,性價比低,還要擔心美國芯片可能預留的“後門接口”帶來的安全風險,誰願意當這個冤大頭?
黃仁勳的失望情緒背後,是英偉達可能失去的巨大中國市場。截至2025年1月的財年,中國市場爲英偉達貢獻了170億美元的收入,佔到其總銷售額的13%。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但即便如此,英偉達還得把在中國芯片銷售收入的15%上繳給美國政府,這是特朗普政府爲換取出口許可開出的條件。這麼高的“抽成”進一步壓低了英偉達的利潤空間,也讓他們在中國市場更難有價格競爭力。
中國監管層面也有動作。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已指示阿里巴巴、字節跳動等公司停止採購和測試英偉達的特定芯片。同時,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英偉達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爲展開了進一步調查,重點關注其此前收購以色列芯片廠商Mellanox的交易是否構成了市場壟斷。
中國企業之所以能這麼硬氣地對英偉達說“不”,根本原因還是中國國產芯片的崛起。華爲昇騰910B芯片已經實現了7納米工藝自主化,算力可以媲美英偉達的A100,但價格低了25%。2025年8月,昇騰芯片的單月訂單量據稱暴漲了300%。百度、騰訊等科技巨頭都在將部分原定給英偉達的服務器訂單轉投給華爲。
不只是華爲。龍芯中科發佈了完全自主設計的龍芯3C6000處理器,性能達到2023-2024年國際主流水平。長江存儲的閃存芯片良率達到了90%。中芯國際、華虹等芯片製造企業的產能利用率都超過了90%。國產芯片生態正在快速完善,中國在AI、5G、物聯網等領域的競爭力不斷增強,對高性能芯片的需求也更加明確,不再接受“次等”產品。
中美之間的芯片博弈因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美國本想通過技術封鎖遏制中國,結果反而加速了中國芯片產業的自主化進程。中國現在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費市場,還正在芯片設計、製造、設備等多個環節快速提升自給率。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迴應相關問題時表示,中方反對在經貿科技問題上對特定國家採取歧視性做法,願同各方保持對話合作,維護全球產供鏈穩定。
所以黃仁勳的“失望”可能僅僅是個開始。當中國市場不再依賴美國芯片,當中國國產芯片能在性能和價格上形成競爭力,美國芯片企業恐怕要面臨更大的挑戰。英偉達的遭遇說明,在科技領域搞封鎖和歧視性政策,最終結果很可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