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规模减持美国国债,特朗普紧急拒绝批准4亿美元对台军售 中国一口气减持257亿美元美债。
中国单月减持257亿美元美债,持仓量暴跌至7307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纪录。几乎同一时间,特朗普政府突然叫停价值4亿美元的对台军援。
这两记重拳看似独立,实则暗藏玄机:中国正在用金融手段打碎美国的战略布局,而白宫的慌乱反应暴露了其债务危机下的脆弱本质。当“去美元化”遇上“台海博弈”,一场改变全球权力格局的暗战已然打响。
但更值得玩味的是操作节奏:过去三年中国累计减持美债超3000亿美元,但每次都是“小步快跑”,这次突然加大马力,显然是在回应美国近期动作。
看看美国最近的骚操作:9月18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禁止使用联邦资金采购新疆棉制品;同一天,美国务院宣布对台军售“加速审批”。
表面上看,特朗普拒批对台军援是“示弱”,实则是被现实逼到了墙角。美国国防部内部文件显示,4亿美元军援中包含最新型“弹簧刀-600”无人机,这种能携带炸药的智能武器若交付台当局,将极大改变台海力量平衡。
但特朗普不敢批,因为背后压着三座大山。第一座山是债务危机。美国国债总额突破37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25%。
第二座山是选举政治。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需要军工复合体的资金支持。但军工巨头们现在焦头烂额: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因F-35交付延迟被国会调查,波音公司因737MAX停产损失超200亿美元。如果失去中国市场,这些企业的股价可能再跌30%。
第三座山是盟友离心。德国、法国已开始用人民币结算石油贸易,沙特对华石油出口中人民币占比升至35%。当“石油美元”体系出现裂缝,特朗普再强硬也挡不住大势。
中国的反击远不止减持美债这么简单。观察近期动作,能清晰看出三重战略布局。第一招:黄金筑墙。央行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8月末储备达7402万盎司(约2302吨)。
这个数字看似不多,但考虑到中国每年黄金产量仅400吨,相当于把过去5年的产量全砸进去囤积。
更绝的是,中国要求进口黄金必须用人民币结算,2025年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人民币计价黄金交易量暴涨180%,直接冲击伦敦金银市场定价权。
第二招:稀土卡喉。7月中国对稀土磁体实施出口许可制,审批通过率骤降至12%。美国军工企业因此损失惨重:雷神公司被迫暂停“战斧”导弹生产线,通用电气F-35发动机的稀土供应缺口达30%。这种“卡脖子”战术,比直接军事打击更让美国难受。
第三招:一带一路锁喉。中吉乌铁路(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9月15日正式动工,这条铁路将打通欧亚陆路通道,使中国对欧洲的陆运时间缩短至7天。配合数字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占比突破15%,美国引以为傲的SWIFT系统正在被架空。
特朗普政府在台海的进退失据,暴露了美国战略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民进党当局不断挑衅“一中原则”,2025年1-8月对美军购金额同比激增47%。
另一方面,美国军舰穿越台海频次下降35%,甚至出现“里根号”航母战斗群取消西太部署的情况。
这种矛盾源于经济现实。台湾问题本质是中美战略竞争的缩影:当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突破35%,科技研发投入超美国30%,美国传统的“以台制华”策略正在失效。
就像1950年朝鲜战争时,美国误判中国参战决心;如今在台海问题上,美国同样低估了中国维护主权的意志。
沙特用人民币结算石油、俄罗斯用黄金对冲卢布风险、东盟推进本币结算体系,这些变化看似零散,实则构成“去美元化”的全球浪潮。就像15世纪葡萄牙航海家绕过好望角,中国正在开辟新的金融航道。
回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大国博弈早已超越军事对抗,转向金融、科技、规则的深层较量。
就像19世纪英国用蒸汽机重塑全球贸易,21世纪的中国正用科技创新和金融智慧,为世界秩序注入新动能。这场变革不会一蹴而就,但方向已明,任何试图阻挡历史潮流的力量,终将被时代抛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