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從不缺熱度,只是這一次,焦點徹底轉向了“跌”——而且是近乎崩盤的瀑布式下跌。

北京時間6月18日,比特幣價格跌破20000美元關口,這是自2020年12月以來的首次;更糟的是,下行並未止步,其後續最低觸及17601美元,同時還創下自2009年誕生以來最長的“12天連跌”紀錄,打破了幣圈多年的歷史數據。

暴跌並非比特幣的“獨角戲”。據Coindesk(比特幣新聞資源網)報價,市值排名第二的以太幣,6月18日單日跌幅近11%,收於975.24美元,跌至2021年1月以來的最低位。作爲加密貨幣市場的兩大“領頭羊”,二者較2021年11月的歷史高位已累計跌去近70%——要知道,比特幣在當時曾創下69000美元/枚的巔峯價格。

暴跌帶來的,是投資者的集體“爆倉潮”。據Coinglass數據,截至6月19日8時,過去24小時內全網加密貨幣市場超12.4萬名投資者被爆倉,總金額高達4.59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30.83億元。而“爆倉”的本質,對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幾乎等同於“血本無歸”。

明明“殺傷力”如此驚人,爲何仍有人對幣圈前赴後繼?答案或許藏在那些令人眼熱的“發財神話”裏。

若以2010年爲起點——當時一名美國程序員用10000枚比特幣換了2個披薩,對應比特幣單價僅0.0025美元——過去十多年裏,比特幣的價格曲線堪稱“奇蹟”,演繹了無可複製的巨大漲幅。更具衝擊力的是,它還催生了華人首富:2021年11月比特幣站上6.9萬美元(約46萬元人民幣)高點時,加密貨幣交易平臺“幣安”創始人趙長鵬,身家一度飆升至959億美元(約6100億元人民幣),直接超越李嘉誠、鍾睒睒,成爲新晉華人首富。

要知道,趙長鵬的“幣安”僅用6個月就實現2億美元盈利,他本人更是用短短几年,走完了其他富豪幾十年的財富積累路——“幣圈一天,人間一年”的說法,也正因這樣的神話徹底出圈。

反觀“股神”巴菲特,其90%以上的財富都是60歲後才積累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的財富增速都顯得“緩慢”。在“賺錢就是硬道理”的邏輯下,那些在比特幣某一階段賺了錢的人,自然瞧不上巴菲特式的“致富”——畢竟“發財”和“致富”的核心差異,就在於一個“快”字,一個“慢”字。

急功近利的情緒,往往會讓人丟掉原本清晰的投資邏輯。事實上,多數投資者都清楚,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加密貨幣,根本無法用經典估值模型評估。在傳統價值體系中,一項資產的價值取決於它能帶來的現金回報(分子)和投資者的要求收益率(分母):比如母雞能下蛋、企業能創收、債券能付息還本,但加密貨幣的上漲邏輯是“自循環”的——越漲越有人買,買的人越多越顯稀缺,盈利效應就越顯著,繼而吸引更多人入場。

也正因如此,巴菲特纔會在去年表示“不願花25美元收購所有比特幣”,即便當時單枚比特幣價格已超3.8萬美元。加密貨幣本質上只是“價格符號”,只因交易而存在。正如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所言:“如果投機者集體產生懷疑,突然擔心比特幣會一文不值,那比特幣就真的會一文不值。”

不可否認,常規投資或許能“致富”,但效率大概率遠不及加密貨幣的“發財”速度。可“盈虧同源”是市場鐵律:當你把幣圈當成賭場,市場就會把你當成賭徒——這裏永遠不缺日進斗金的狂歡時刻,但也永遠少不了泡沫破裂、一地雞毛的清算之日。

#BTC #ETH #b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