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臺積電一名工程師在星巴克偷拍二奈米製程機密文件外洩給他犯罪同夥,也是一名之前任職於臺積電的工程師,引發業界震驚與關注。不久之前,臺大資管系學霸林睿庠利用暗網販毒被美國 FBI 逮捕同樣轟動臺灣社會,兩起案件雖然發生時間點不同,也因不同犯罪行為被捕,但社會應該深入瞭解高學歷高收入菁英份子涉入高風險犯罪行為背後的犯罪動機,藉以防範未來發生相同犯罪案件,造成國家與社會的損失。本文非專業心理分析,僅為社會時事評論,臺積電商業間諜案仍在司法調查當中,還有許多疑點尚待釐清,這裡不討論案情。
臺積電工程師、臺大高材生林睿庠案情簡介
臺積電工程師在居家辦公期間,利用公司筆電擷取機密資料,選在離臺積電不遠的星巴克使用手機偷拍二奈米製程文件與境外同夥接洽,在公開場合進行違法行為被當場活逮並迅速偵辦。此行為涉及商業間諜與機密外洩,對臺灣與半導體產業構成重大威脅與社會警訊。
林睿庠暗網販毒案則發生有數年之久,這位臺大資管系優秀學生,在暗網架設販毒平臺並利用本名與 Gmail 註冊網域名稱,最終遭 FBI 臥底蒐集證據後逮捕。
高知識分子犯罪可能動機
高薪工程師犯罪動機心理因素可能較為複雜,有可能為以下幾點因素所引發。
職業倦怠與心理壓力:長期高壓工作導致疲憊與倦怠,透過違規行為尋求心理慰藉或逃避現實。
權力與掌控感:工程師藉持有機密資訊帶來優越感,該工程師自詡要做不平凡的事,低估了犯罪被逮補的風險。
報復與內心不滿:對公司政策或同事的不滿,可能促使內部資料外洩作為報復手段。
機會主義與冒險心理:喜歡冒險刺激,認為自己能掌控風險,享受違法帶來的刺激感。
外部誘惑與利益交換 :儘管薪資優渥,但更高回報或賄賂可能動搖其道德底線。
以上這些行為多伴隨心理學上的「過度自信偏誤」(Overconfidence Bias)與「正常性偏誤」(Normalcy Bias)。
過度自信偏誤與正常性偏誤
過度自信偏誤(Overconfidence Bias) 指個體高估自身能力與成功概率,低估風險。此偏誤在科技領域尤為明顯,美國多起科技公司內部機密外洩案例均涉及此心理因素,Google 工程師非法下載敏感資料,竊取人工智慧商業機密輸送給中國,該名工程師在監控下中被逮捕。他的錯誤源於相信自己能避開監控,典型反映過度自信偏誤。
正常性偏誤(Normalcy Bias)指人們傾向忽視危險信號,誤以為情況會維持正常,導致對威脅反應不足。犯罪者常因此抱持僥倖心理。
林睿庠即使擁有高學歷,也可能因過度自信與價值觀扭曲,走向違法犯罪,他使用本名註冊暗網域名,顯示嚴重低估法律風險,反映出認知偏誤與冒險刺激感需求。臺積電的工程師利用居家辦公期間,透過公司配發的筆電登入公司內部網路,開啟機密文件,再以手機翻拍製程機密,在星巴克這等公共場所進行機密資料交接,無視極易被監視器錄下,顯示出過度自信與正常性偏誤,這類人通常覺得自己聰明過人,能夠避開監控和法律的制裁,認為自己是特殊的例外,不會像別人一樣被逮到,有種「我懂規則所以能破規則」的錯覺。
給社會與職場的啟示
此類高知識分子犯罪案件提醒企業與社會,員工有高智商不代表職業品德操守,心理健康、職業壓力管理及價值觀教育不可忽視。臺灣的企業ㄧ向只偏愛僱用臺清交功四所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這起嚴重的商業間諜案件,也是對這些企業的當頭棒喝,是時候加強職場倫理教育與改變僱用制度,方能有效降低犯罪再度出現的風險。
臺積電工程師偷拍案與林睿庠暗網販毒案是高智商羣體犯罪的典型案例,深入瞭解犯罪者心理動機,有助社會與企業從根本預防類似事件發生。當職場壓力、價值觀偏差與心理偏誤交織,任何人都有可能做出錯誤決定。
在全球競爭激烈、資訊價值高昂的今日,企業除了要加強資訊安全與監控機制,更應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及早發現職業倦怠、情緒失衡與不滿情緒,建立透明溝通與申訴管道。
社會也需要正向的價值引導,鼓勵以合法、正直的方式追求成功,減少對「快速致富」與「捷徑」的過度崇拜。唯有職場心理健康與健全社會風氣並行,才能從根本降低高智商、高技能人才走上犯罪道路的風險。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鏈新聞)
原文標題:(臺積電工程師在星巴克偷拍國家級機密,高知識分子犯罪背後可能心理動機為何?)
原文作者:DW
『臺積電工程師偷拍國家級機密!高知識分子犯罪背後,心理動機為何』這篇文章最早發佈於『加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