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金融科技圈,有兩家公司正上演着精彩的 "雙城記"。Robinhood 和 Coinbase,市值都徘徊在 800 億美元左右,在 App Store 金融類榜單上分列 14 和 20 名。它們盯着同一羣年輕投資者,卻像兩條平行線 —— 一個把金融做成 "傻瓜相機",一個把區塊鏈變成 "金融操作系統"。
這場較量根本不是誰贏誰輸,而是兩種未來的角力:人們究竟想要 "看不見的金融",還是 "握得住的加密"?
兩種信仰:簡單至上 VS 重構一切
走進 Robinhood 的世界,你會看到大大的按鈕和極簡的界面。它的邏輯很直白:"金融太麻煩了,我來幫你拆了重造。"15 種加密貨幣、零佣金交易,就算你分不清股票和債券,也能輕鬆買入特斯拉。就像喝可樂不用知道配方,在這裏投資,不需要懂 K 線圖也能下單。
Coinbase 則像個加密世界的 "全能工具箱"。它上架了 260 多種加密貨幣,收費比 Robinhood 貴出 3 倍多,卻依然門庭若市。CEO 布萊恩・阿姆斯特朗的野心寫在臉上:"五到十年後,貨幣基金、房產、股票都會上鍊,我們要做這場革命的基礎設施。" 當 PayPal 發穩定幣、摩根大通做加密支付時,背後站着的都是 Coinbase。
這兩家 2021 年前後腳上市的公司,就像給金融市場開了兩個窗口:一個讓新手輕鬆上車,一個帶玩家深入加密腹地。
產品暗戰:誰在討好誰?
Robinhood 最近的動作像在打組合拳。6 月推出自家 Layer2 網絡 "Robinhood Chain",歐洲用戶已經能用它 24 小時交易代幣化美股 —— 哪怕是凌晨 3 點,也能買特斯拉。它還花 2 億美元買下歐洲老牌交易所 Bitstamp,要把加密永續期貨也搬上平臺。
這些操作都指向一個目標:讓加密貨幣 "長" 得像股票。在這裏買比特幣,手續費只要 0.4%,1000 美元交易只花 4 塊錢。但代價是,你買的更像 "比特幣 IOU"—— 不能轉到自己錢包,更別談用它去 DeFi 挖礦。
Coinbase 則在做相反的事:讓傳統金融 "長" 在區塊鏈上。它爲機構託管着 2457 億美元加密資產,美國 80% 的比特幣 ETF 都把資產存在這裏。最近更給散戶開放了 10 倍槓桿的永續期貨,還把去中心化交易所直接裝進 App 裏。在這裏,你能把比特幣提到錢包,能質押 ETH 賺利息,能真正 "擁有" 加密貨幣。
有趣的是,用戶似乎各取所需:Robinhood 的 2650 萬用戶裏,一半是千禧一代,四分之一是 Z 世代,他們平均 19 歲就開始在這裏投資;Coinbase 則吸引着那些凌晨還在研究 Layer2Gas 費的 "加密原住民"。
財報裏的祕密:誰在賺誰的錢?
今年二季度的財報像面鏡子,照出了兩種模式的冷暖。
Robinhood 的加密收入暴漲 98%,總營收衝到 9.89 億美元。它的 2790 億託管資產裏,新增的 15% 都來自競爭對手的用戶。每月 5 美元的 "Robinhood Gold" 訂閱用戶飆到 200 萬,這些人用它存錢、還信用卡、規劃退休 —— 就像把整個錢包都搬進了這個 App。
Coinbase 的日子稍顯平淡,總營收 15 億美元,交易收入跌了 39%。但細究下去會發現,它的機構業務正在爆發:USDC 穩定幣收入 3.32 億,Prime 融資餘額創紀錄,光靠託管就能躺賺。那些批評它 "收費太高" 的人可能沒注意,它的成本其實在下降,剔除一次性支出後,淨利潤還有 3300 萬。
這像極了兩家不同的餐廳:Robinhood 是熱鬧的快餐廳,翻檯率高;Coinbase 是高端私房菜,客單價高。
終極賭局:代際傳承 VS 基礎設施
Robinhood 在玩一盤大棋 —— 捕捉整個世代。就像迪士尼用動畫片抓住孩子,再讓他們用一輩子消費來回報,Robinhood 的用戶平均 20 歲入場,等他們繼承嬰兒潮一代的 84-124 萬億美元財富時,習慣早已根深蒂固。它最近在歐洲推的代幣化股票,正是爲這波 "財富轉移" 鋪路。
Coinbase 則在修 "高速公路"。它的 Base 鏈一天能處理 5.4 萬個代幣發行,比 Solana 還猛;它的託管系統被貝萊德、富達這些巨頭採用。當傳統金融機構還在猶豫要不要擁抱加密時,Coinbase 已經把收費站建好了。
現在看來,Robinhood 的股價今年漲了 135%,Coinbase 只漲了 30%。但這根本不是結局 —— 就像外賣軟件和超市不會互相取代,有人想要 3 分鐘下單的便利,有人想要親自挑選的踏實。
最後想說的話
當 Robinhood 用戶在刷短視頻時順手買了 100 美元比特幣,當 Coinbase 用戶在研究如何用 ETH 質押賺被動收入,他們其實在投票選擇未來。
一種未來裏,金融像水電一樣隱形,你不用管錢怎麼流動,只管花錢就行;另一種未來裏,加密貨幣像現金一樣實在,你能掌控每一分錢的去向。
這不是一場戰爭,而是一場共生。就像咖啡有速溶和手衝,金融的未來,本該有兩種模樣。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