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25年6月14日越南國會議員按下投票器時,這個東南亞國家的數字經濟命運迎來了轉折點。(數字技術產業法)的通過,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加密貨幣監管的迷霧——這個擁有全球第五加密貨幣持有率(20.95%人口參與)、年流入超千億美元資金的市場,終於要走出"妾身未明"的尬處境。

一、遲到的名分:從禁令到合法財產的十年轉身

2017年夏天,越南國家銀行的一紙公函曾讓加密貨幣愛好者心頭一緊:比特幣等數字貨幣被明確定爲"非法定貨幣",發行和使用可能面臨刑責。那時的監管畫風,更像家長管教調皮孩子——"不準當錢花"成了核心指令。

轉折藏在細節裏。2018年總理令要求多部門"加強管理"而非"一禁了之",2022年區塊鏈協會成立標誌着行業自律開始萌芽,而2024年國家區塊鏈戰略的出臺,徹底暴露了越南的野心:要做區域區塊鏈創新領導者。

新通過的法律玩起了"分類遊戲":剔除證券和數字法幣後,剩下的數字資產被分成"加密資產"(區塊鏈加持)和"虛擬資產"(主要用於交易投資)。更關鍵的是,它首次明確這些都是"民法保護的合法財產"——這意味着越南人終於能理直氣壯地主張自己的數字財富了。

二、監管拼圖:多部門協同的"越南模式"

如今的越南加密監管圈,像一場各司其職的交響樂:

- 國家銀行(SBV)手握貨幣政策指揮棒,緊盯加密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 財政部忙着給數字資產"上戶口",稅收框架制定正緊鑼密鼓

- 公安部則聚焦反洗錢戰場,畢竟從FATF灰名單脫身是硬任務

- 區塊鏈協會(VBA)充當橋樑,在企業與政府間傳遞行業聲音

最讓人期待的是"監管沙盒"試驗。峴港的穩定幣支付試點已率先起跑,國際遊客能用USDT買單咖啡的場景,正在爲全國性政策探路。而越南版CBDC"數字索姆"的研發,更暗示着傳統金融與加密世界融合的可能。

三、稅收懸念:從"無稅區"到合理徵稅的平衡術

過去幾年,越南加密市場像個稅收"飛地"。財政部2016年雖將其定義爲"財產"和"商品",卻沒說清該怎麼收稅。這種模糊性讓市場野蠻生長,但也讓國庫損失不小。

新法生效後,稅收藍圖逐漸清晰:試點計劃可能測試0.1%的交易稅(參考股票)、20%的企業所得稅,甚至對NFT利潤單獨設定5-10%稅率。更妙的是激勵設計——前五年10%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簡直是給合規交易所發的"大紅包"。

稅務官員們正盯着電商稅收的成功經驗,琢磨怎麼讓加密交易納稅更順暢。畢竟既能堵住漏洞,又不嚇跑投資者,纔是高手過招。

四、未來圖景:東南亞加密新星的野心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越南的加密政策軌跡已清晰可辨:從"嚴防死守"到"築巢引鳳",這個國家正把數字資產當成經濟超車的跳板。

接下來的幾年,我們可能看到:加密交易所持牌經營成常態,資本利得稅細則塵埃落定,甚至出現越南版"加密銀行"。當監管確定性遇上2000多萬加密用戶的市場基礎,越南極有可能與泰國、馬來西亞展開"東南亞加密中心"的三國殺。

對於全球新興市場而言,越南的探索更具範本意義:它證明加密監管不必是"禁止"與"放任"的二選一,完全可以在風險防控與創新活力間找到甜蜜點。這場始於2025年的立法突破,或許正在改寫東南亞數字經濟的權力格局。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