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與幣市曾是金融圈的 "平行線"—— 前者是百年規則守護的 "安全港",後者是去中心化的 "狂野西部",投資者互存芥蒂。但今年,這對 "冤家" 突然 "聯姻",催生了備受矚目的 "幣股",讓股民成了這場資本敘事的新買單者。
一、幣股:給加密貨幣穿 "股票外衣"
幣股企業,簡單說就是把加密貨幣納入資產負債表的上市公司。它們像打造 "數字金庫" 般囤積加密貨幣,按儲備幣種可分爲比特幣財庫(166 家)、以太坊財庫(72 家)和山寨幣財庫(數量有限)。
其中最傳奇的是 Strategy。2020 年它還是家股價 16 美元的瀕危公司,靠囤積比特幣逆襲:以均價 7.3 萬美元收購 62.9 萬枚比特幣,按 11.9 萬美元現價計算,持倉價值超 748 億美元。如今其股價近 400 美元,市值破千億,成了納斯達克 100 成分股。它的祕訣是 "市值溢價遊戲":通過增發股票買比特幣,再借比特幣漲價推高股價,形成正向循環。
二、槓桿與資本:幣股的運作密碼
投資者願爲幣股支付溢價,核心是三點:對加密貨幣升值的樂觀預期;合規門檻降低(讓不能直接買幣的機構 / 散戶有了通道);企業的低息槓桿玩法 —— 靠私募增資、市價增發、可轉債、借殼上市等方式籌錢,用低成本資金擴大購幣規模,抗風險能力更強。
今年美國上市公司已計劃籌 910 億美元買加密貨幣。像 Strategy 早期靠可轉債融資,後期靠股價暴漲後的市價增發,成了籌資標杆。
商業模式上,幣股分兩類:一類學 Strategy 專攻 "囤幣增值",門檻低引來了大批跟風者;另一類更理性,把加密資產當傳統業務的補充,以太坊財庫企業居多 —— 畢竟 ETH 除了升值,還能質押生息。
以太坊財庫又分兩派:SharpLink 背靠以太坊原生資本(Consensys、Pantera 等),BitMine 則是華爾街產物(Galaxy Digital、ARK Invest 等撐腰)。BitMine 靠激進擴張和 "講故事",35 天就籌到 8.3 萬枚 ETH,成了全球最大以太坊財庫公司。
三、熱潮退去?山寨幣的命運在幣股重演
幣股的魔力顯而易見:SharpLink 宣佈財庫戰略後股價單日漲 433%,BitMine 幾天內從 4.26 美元衝至 135 美元,連瀕臨倒閉的公司都能靠 "囤幣" 讓股價漲 15 倍。
但盛極必衰。Strategy 的市值溢價從 2 倍降至 1.49 倍,BitMine 股價也腰斬至 62 美元(儘管 ETH 還在漲)。更值得警惕的是 "山寨幣宿命":持主流幣的財庫股回報率中位數 92.8%,而山寨幣財庫股中位數爲 - 24%,Hyperion DeFi 等甚至跌超 60%。
這背後,是項目方借幣股 "拉盤出貨" 的操作(如 ETH 因機構買單月漲 58%),也是企業借熱點自救的現實。對投資者而言,幣股雖提供了低門檻入場通道,但波動風險遠超傳統股票。
說到底,幣股是資本的新遊戲。當下熱潮中,多數跟風者終將被洗牌,唯有主流幣種和強背書項目可能笑到最後 ——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或許直接買幣,比猜透這場 "跨界聯姻" 的套路更簡單。
免責聲明:本文所述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應根據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理性看待加密貨幣投資,切勿盲目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