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揣着幾千塊“私房錢”衝進幣圈時,我以爲這是個“買對了就能躺贏”的地方。沒想到,兩輪牛熊走下來,才發現這裏更像個“煉丹爐”——燒光了貪心,煉出了敬畏,最後剩下的那點東西,叫“活着”。
2017年:在泡沫裏學會“放手”
第一次牛市的瘋狂,至今想起來還覺得像場夢。那時候打開交易所,K線像裝了火箭,隨便買個山寨幣都能漲,羣裏天天有人曬“從月薪三千到身家百萬”的截圖。我跟着加槓桿追過一個“區塊鏈+遊戲”的空氣幣,三天翻了五倍,飄到半夜睡不着,盤算着“再漲一波就收手買房”。
結果等來的是ICO禁令,幣價斷崖式下跌。看着賬戶從浮盈幾十萬到虧光本金,我像被抽走了魂,抱着“反彈就跑”的念頭死扛,甚至借了網貸補倉。直到某天凌晨,爆倉短信彈出來,餘額變成0的那一刻,反而突然清醒了——在市場面前,“我以爲”三個字最不值錢。
那天刪了所有喊單羣,把剩下的幾百塊轉出來,告訴自己:這錢不是虧了,是買了張“別太貪”的門票。
2021年:在震盪裏學會“認慫”
第二輪牛熊,我開始做合約。有了上次的教訓,不敢再重倉,學着看MACD、畫趨勢線,甚至把“止損”設成了交易的第一準則。2021年比特幣衝上6萬刀時,身邊有人喊“十萬刀指日可待”,我卻盯着日線圖裏的背離信號,默默平掉了多單。
後來的熊市,比上一輪更“陰”——不是一路跌,而是漲三天跌五天,反覆收割。見過太多人在“回調就是抄底”的幻想裏爆倉,也見過有人因爲“扛單能回本”從盈利變成負債。我給自己定了條死規矩:單子一旦虧到5%,不管多不甘心,立刻砍。
有次做以太坊合約,明明看好多頭,結果突發利空,瞬間浮虧8%。手都在抖,但還是點了平倉。後來看着價格一路跌穿支撐位,才明白:合約裏,“認錯”比“猜對”更重要。有時候“慫”一點,反而能活得更久。
這些年,最想告訴新手的三句話:
1. 別信“穩賺不賠”,幣圈的每一分利潤,都帶着風險的影子;
2. 槓桿是把刀,能幫你放大收益,也能在你貪心時,一刀割掉所有;
3. 牛熊轉換很快,但你的成長可以慢一點——先學會活下來,再談賺錢。
往後在廣場,打算聊聊實盤裏的“踩坑日記”,比如“怎麼用小倉位試錯不心疼”,“遇到黑天鵝該怎麼應對”,甚至是“連續虧損時如何調整心態”。
畢竟,幣圈不缺神話,缺的是能陪着你,一步步避開陷阱的同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