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體驗:
• BSC 是一個地址,Solana 是另一個地址
• 錢包一換,之前的交互記錄沒了
• App A 連的是這個號,App B 又要求你換鏈簽名
• 投 DAO 一票,回頭找不到是誰提案、誰反對
• 明明是你,卻像是“在鏈上活成了不同的人”
這就是 Web3 的“人格分裂症”。
🧠這不是技術bug,這是連接層根本沒有“會話識別機制”
每次連接都是「一次性匿名」
每次簽名都是「獨立事件」
App 無法知道你是誰,也無法記住你曾經幹了什麼
鏈上身份割裂,不是因爲鏈太多,而是因爲連接方式太分散。
WalletConnect 正在解決這個問題
他們最近推的 Session 模塊,不只是“掃碼登錄”,
而是允許 App 和錢包建立一種 “長會話”+“多鏈識別” 的狀態:
• 你是誰(多鏈地址打包成一個身份)
• 你連了什麼(Session 可持續)
• 你簽過什麼(可驗證)
• 你允許 App 做什麼(可授權)
這是 Web3 開發體驗的巨大躍遷,也將是用戶“鏈上身份統一”的起點。
那 $WCT 呢?
這些服務背後是中繼網絡、加密通信和節點運營,
未來不管你是 App、錢包還是用戶,想要接入/使用/治理——
都得用這個通證:$WCT。
它是連接行爲的度量單位,是鏈上“身份運行的燃料”。
我們習慣了“換鏈就換身份”,
但未來可能只有一個連接入口、一個 Session 框架、一個鏈上用戶畫像。
而誰控制這個入口,誰就定義了「Web3 用戶模型」的標準。
你覺得鏈上身份需要統一嗎?
你會接受 App “記住你是誰”嗎?
$WCT 的身份入口價值,會不會被嚴重低估?
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