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第一次看到 #HumaFinance 和 $HUMA 的時候,是很不屑的。
• 發票?聽起來像傳統B2B玩意,跟幣圈有啥關係?
• RWA?都快被人炒爛了,還有啥新花樣?
• 收益?一個月都沒漲多少,還不如擼Meme爽快!
但我有個朋友,悄悄把大部分閒錢搬到了Huma上,
三個月下來,收益穩定、積分翻倍,還拿了平臺空投+激勵獎勵。
我忍不住研究了一下,結果:
越看越離譜,越看越踏實,越看越香!
💡Huma 的核心邏輯其實很簡單,但極其務實:
1. 把真實世界裏的“發票收入權”上鍊
2. 商戶提前用它借USDC週轉,平臺負責風控分層
3. 我們這些LP出錢,每天收到利息 + $HUMA + 羽毛積分
4. 沒有幣價波動風險,沒有無常損失,沒有亂七八糟的激勵邏輯
說白了,它不靠畫餅,而是靠真實商戶用錢的剛需來賺錢。
🧠 再往深挖,發現它有5個“真香點”:
1. 收益是可預期的:你不是賭上漲,而是喫平臺利差
2. 資金是可控的:存入USDC,隨時可提,沒有鎖倉機制
3. 資產是鏈上透明的:發票狀態、還款情況都可查
4. 積分系統有長期激勵:羽毛越多,獎勵越高,還有潛在空投
5. 幣價雖穩,但機制強通縮:每筆借款手續費50%都用於回購銷燬
🚀 市場沒炒起來,反而是好事
現在很多項目靠拉盤上熱搜,結果割完就走。
但 Huma 一直非常低調——上線幣安不蹭熱點、不搞FOMO,也不推銷暴富神話。
反而一直在做這幾件事:
• 拓展 Visa / Stellar / Circle 合作
• 擴大機構入池規模
• 構建穩定的借貸循環系統
• 設計 LP 真實收益模型
它不急着漲,它在“造血”。
💸 那我現在怎麼玩它?
很簡單,我分三步操作:
1. 存入USDC到 Maxi 池(APY高,積分也多)
2. 每週一次贖回羽毛積分 + 提取收益
3. 定期查看PST本息返還和HUMA分發情況
目前年化11.5%左右,比理財、DEFI礦池都穩還高。
🧾 所以我現在怎麼定義Huma?
不是熱點幣、不是大熱敘事,而是:
一個“做事的協議”,一個鏈上真實信用系統的原始積木。
你今天不理解,明年可能要用更高價格來參與;
你今天輕視,明年可能排隊也進不去Maxi池子。
💬 留個問題:
你有沒有認真研究過一個“沒那麼熱”,但“邏輯特別穩”的項目?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對 Huma 的看法,
或者問我怎麼玩羽毛積分,我有實操表單願意分享。@Huma Finan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