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兄弟問我,經濟學的底層邏輯是什麼?(深度)
首先從交易的角度而言,“經濟學本質是研究人性,並設計規則以提高效率”

經濟學的第一性原理,是源於 “人性”(無限慾望和趨利避害的內在驅動)與 “稀缺性 ”(有限資源的外部約束)之間的永恆矛盾。

說的簡單點:資源是稀缺的,而人的慾望是無限的。
這就是一切經濟活動的起點,是經濟學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如果資源取之不盡,或者人類無慾無求,那麼選擇、成本、效率、貿易、增長…… 所有經濟學的核心概念都將失去意義,甚至這門學科本身也會隨之消亡。

“稀缺性” 不是一個複雜的理論,而是對我們生存世界的一個基本事實陳述。你的時間是稀缺的(每天 24 小時),你的精力是稀缺的,地球上的石油、乾淨的土地、頂尖的醫生、甚至你此刻的注意力,都是稀缺的。

而與此同時,人類的慾望清單卻可以無限拉長:我們想要更健康的身體、更愉悅的體驗、更廣闊的知識、更深的社會聯結……

這 “有限” 與 “無限” 之間永恆的矛盾,就是經濟學的第一性原理。

一旦我們鎖定了 “稀缺性” 這塊基石,經濟學的整座大廈就可以被邏輯清晰地推導出來。

首先,稀缺性 → 必然產生 “選擇”。因爲資源有限,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所有你想要的東西。你必須做出選擇。個人要選擇是消費還是儲蓄,企業要選擇是擴大生產還是投入研發,國家要選擇是優先發展教育還是國防。每一個決策的背後,都是稀缺性在發揮作用。

然後,選擇 → 必然伴隨 “機會成本 ”。這是由 “選擇” 直接派生的核心概念,也是經濟學思維的精髓。你做出一個選擇的真正成本,不是你爲此付出的金錢,而是你因此放棄的那個最有價值的替代選項。你花 3 小時看電影的機會成本,可能就是你用這 3 小時加班能獲得的收入和晉升機會。理解了機會成本,纔算真正開始用經濟學的方式去思考。

最後,爲了做出最優選擇 → 人們會對 “激勵 ” 做出反應。既然必須在不同的選項中權衡,人們自然會傾向於選擇那個能給自己帶來最大好處或最小壞處(即最優激勵)的選項。價格、利潤、工資、稅收、罰款、榮譽…… 這些都是激勵。經濟學家相信,如果你想預測人們的行爲,你必須先搞清楚他們面臨的激勵結構。

這就囊括了經濟學的絕大多數研究內容。
-------------------------------------------

現在,我需要知道:供求關係 在哪裏?

供求關係,正是在上述這個邏輯鏈條的頂端,當無數個 “對激勵做出反應” 的個體,在 “稀缺” 的約束下,進入市場進行 “選擇” 和交換時,所涌現出的一種宏觀現象和分析模型。

需求:本質上是消費者在預算稀缺的約束下,面對價格等激勵,做出的一系列選擇。價格越低,購買此物所需放棄的機會成本就越小,所以他們願意買得更多。

供給:本質上是生產者在生產要素稀缺的約束下,爲了追求利潤這個激勵,做出的一系列生產選擇。價格越高,激勵越大,他們願意生產得更多。

我之所以認爲這是第一性原理,是因爲面對現代經濟,我們仍然可以利用稀缺與慾望的原理來分析。

在互聯網時代,軟件、音樂、電子書的複製成本近乎爲零,它們似乎不再 “稀缺”。供求模型在這裏好像失靈了?
如果我們迴歸第一性原理,就會發現,稀缺性只是轉移了陣地。商品本身的稀缺性下降了,但用戶的時間和注意力,成爲了新的、最核心的稀缺資源。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能瞬間明白爲什麼全球的科技巨頭都在拼爭奪奪你的屏幕使用時長,爲什麼 “免費增值”、“流量變現”、“平臺生態” 會成爲主流商業模式。它們爭奪的不是產品售價,而是這個時代最寶貴的稀缺資源。
我們亦可以此洞察政策設計的核心。

無論是碳稅、環保政策,還是教育改革,所有公共政策的本質,都是在重新定義和分配稀缺資源,並構建新的激勵機制。例如,徵收碳稅,就是認爲 “清潔的空氣” 是稀缺的,通過創造一個價格激勵,引導企業和個人做出有利於環境的 “選擇”。

近年來興起的行爲經濟學 ,挑戰了傳統經濟學 “理性人” 的假設,指出人的選擇常常是非理性的。但這並沒有推翻第一性原理。它只是揭示了,人類在面對 “稀缺” 和 “激勵” 時,其大腦這部 “選擇處理器” 存在着各種有趣的 “Bug” 和 “快捷方式”。我們依然在做選擇,只是選擇的方式比想象中更復雜。

“所以,經濟學的第一性原理不是“供求關係”。

更恰當的比喻是:稀缺性”是經濟學這臺計算機的“操作系統”——它是一切運算的基礎,是所有程序得以運行的底層規則,利潤,BTC我也同樣可以這樣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