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 萬到 1000 萬,我用了 5 年。這期間見過太多人靠運氣賺快錢,最後又憑實力虧光 —— 幣圈真正的高手,不是能精準預判行情的 “神算子”,而是能守住紀律、避開大坑的 “生存者”。今天分享 6 條實戰鐵律,每條都經過真金白銀的驗證。
一、只做 “不可逆的上升趨勢”: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我早期最痛的教訓,是在下跌趨勢裏抄底:看着幣價跌了 30%,覺得 “該反彈了”,結果越抄越跌,1 萬本金虧到只剩 3000。後來才明白:市場永遠是對的,趨勢不可逆。
真正能賺錢的行情,是 “莊家也必須順應” 的上升趨勢 —— 比如 2021 年以太坊從 2000 漲到 4800,2024 年 BTC 從 3 萬衝到 10 萬,這種趨勢一旦形成,哪怕中間有回調,大方向也不會變。
操作上要做到:
拒絕 “猜底”“賭反彈”,只在均線多頭排列、成交量持續放大時入場;
發現趨勢走壞(比如跌破關鍵均線),立即認錯離場,哪怕浮虧也要砍 —— 記住:錯過 10 次機會,比做錯 1 次深套強。
二、拒絕頻繁交易:獵人只等最肥的獵物
剛入市時,我一天能開 8 單,覺得 “多操作才能多賺錢”,結果手續費比利潤還高。現在一個月最多開 5 單,反而更穩 ——幣圈就像賭場,24 小時開門,但真正的機會一週可能只有 1 次。
頻繁交易的本質,是用 “忙碌感” 掩蓋 “沒方向” 的恐慌。真正的高手像獵人:大部分時間趴在草叢裏觀察,等獵物進入最佳射程(趨勢明確、信號清晰),再扣動扳機。
我的擇時邏輯:
橫盤期堅決空倉,哪怕別人曬單盈利也不動 —— 震盪行情裏,多空都可能被掃,操作就是送錢;
出現 “放量突破前高”“回調不破支撐” 等信號時,再考慮入場 —— 機會是等出來的,不是搶出來的。
三、不迷信技術指標:指標是工具,不是聖旨
很多人盯着 MACD 金叉、RSI 超買下單,結果經常成 “接盤俠”。因爲所有技術指標都有滯後性:當金叉出現時,幣價往往已經漲了一波,此時入場,賺的是 “魚尾”,虧的可能是 “本金”。
我現在看指標只做一件事:用均線判斷大方向,用成交量驗證趨勢。比如 50 日線在 100 日線上方(多頭趨勢),同時成交量比前 3 天放大 50%(資金真的在進場),這兩個條件結合,比單純看金叉靠譜 10 倍。
記住:指標是 “輔助工具”,不是 “入場指令”。真正的買點,永遠是 “趨勢 + 資金 + 形態” 的共振。
四、買入後忘掉成本價:該賣時別盯着 “是否回本”
見過太多人 “被套後死扛”:200 買入,跌到 180 不捨得割,漲到 190 又想着 “等回本就賣”,結果又跌回 150—— 成本價成了 “心理枷鎖”,完全被情緒牽着走。
我現在下單後,會立刻把成本價從腦子裏刪掉。是否賣出,只看兩點:
形態是否走壞(比如跌破趨勢線、放量下跌);
是否達到預設止盈點(比如賺 30%、50%)。
哪怕買入後跌了 10%,只要形態沒壞就持有;哪怕還沒回本,形態走壞就立刻割 —— 操作只看市場走勢,不看 “賬面盈虧”。
五、用 “輸得起的錢” 參與:閒錢是心態的定海神針
早期我見過有人抵押房子炒幣,結果爆倉後全家陷入困境。幣圈的風險永遠比你想象的大,用 “必須賺” 的錢入場,心態早就崩了 —— 漲了怕回調,跌了怕爆倉,根本不可能理性操作。
我的資金原則:
只用 “3 年內用不到的閒錢” 炒幣,哪怕全虧光,也不影響生活;
絕不借錢、加槓桿炒幣 —— 槓桿是 “放大器”,能放大利潤,更能放大風險,新手碰槓桿,90% 是加速歸零。
記住:心態穩,才能在下跌時扛住波動,在上漲時拿住利潤。而閒錢,是心態的定海神針。
六、盈利後按時出金:落袋爲安,纔是真的賺了
有個朋友曾把 1 萬炒到 50 萬,卻遲遲不出金,最後遇到平臺暴雷,一分沒剩。幣圈裏,“賬戶餘額” 只是數字,只有提到銀行卡里的現金,纔是真正的盈利。
我的出金紀律:
每次盈利達到 50%,就提 20% 利潤到銀行卡 —— 用利潤滾倉,哪怕虧了也不心疼本金;
每年至少出金 1 次,把部分利潤轉換成 “固定資產”(比如存款、理財)—— 這不是保守,是給盈利 “上保險”。
畢竟,能從市場裏拿走的錢,纔是真的賺到了。
最後想說:穩定盈利的核心,是 “少犯錯”
從 1 萬到 1000 萬,我沒抓到過 “百倍幣”,也沒精準踩中過所有行情。能走到今天,靠的是 “少踩坑”:不逆勢、不頻繁操作、不扛單、不亂加槓桿。
幣圈賺錢的邏輯很簡單:活着比什麼都重要,守住本金才能等機會,守住紀律才能拿住利潤。這 6 條鐵律,看似樸實,卻能幫你避開 80% 的虧損陷阱 —— 剩下的 20%,交給時間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