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漢構建自己的以太坊二層擴展不禁讓我回想起這些年各大交易所構建的區塊鏈。

這裏面比較知名的有幣安的BSC、Coinbase的BASE、Uniswap的Unichain、OK的X1、Kraken的Ink、HashKey的HashKey Chain......

這些鏈都是EVM鏈,除了BSC是獨立於以太坊的一層區塊鏈(L1)之外,其它的都是基於以太坊的二層擴展(L2)。

如果再把沒有任何交易所背景的其它二層擴展算進來,那就更多了,比較知名的有Optimism和Arbitrum。

儘管鏈非常多,但這其中絕大部分到現在爲止都沒有形成給人印象深刻的生態。

在所有這些二層擴展鏈裏面,根據l2beat(https://l2beat.com/scaling/activity)的數據,以沉澱的資金(Value Secured)來看,排名第一的是Arbitrum,排第二的是BASE;但以活躍度(Activity)來看,人氣最高的是BASE,排第二的是Arbitrum。

在這兩個指標上,這兩者都大幅領先於其它的二層擴展;而在活躍度上BASE幾乎遙遙領先所有的其它二層擴展。

那是什麼應用導致BASE在資金沉澱落後的情況下反而活躍度比Arbitrum還高呢?

在網上我找不到相關的數據,但以我的觀感,BASE中AI + Crypto生態估計會佔不小的比例。

對這個狀況我經常會想,爲什麼AI + Crypto這樣一個本輪行情走到現在最有潛力和希望的創新生態會發生在BASE這個既不發幣上線又晚的鏈上?

BASE有什麼特殊之處?或者其它的鏈有什麼缺憾?

最早當Optimism和Arbitrum激烈競爭的時候,我是不太看好Optimism而更看好Arbitrum的。

原因是我認爲Optimism人爲雕琢的痕跡太重了。這個團隊喜歡走上層路線,特別重視和知名項目的合作,當年爲了把Uniswap引入到它的生態甚至還給予了一些格外優惠的條件。這種發展方式很難吸引“野蠻”、原生的項目,而往往顛覆性的應用就是從這些“野蠻”、原生的項目中成長出來的。

所以AI + Crypto沒有出現在OP上我很容易理解。

而Arbitrum不同,它對所有的項目都持開放合作的態度,不會特別對知名項目傾斜、偏袒,因此我更看好它。但這麼多年以來,Arbitrum上好像繁榮的只有DeFi生態,而沒有其它更新的應用和模式。

有人說BASE生態之所以繁榮和活躍主要是因爲Coinbase把自己的生態導流到BASE,並且有合規的優勢。

對這個說法我也存疑。

如果比導流,那幣安的BSC不知道要比Coinbase強多少。幣安何止導流,它還在用雄厚的資金優勢和渠道優勢扶植它看好的各類項目,而且幣安也確實扶植了一些AI項目。

可至今爲止它上面似乎也沒有形成規模性的AI + Crypto生態。

就拿Creator.bid來說。它最早是在BSC上誕生的,可後來生態的發展和壯大還是跑到BASE上了。

而合規在我看來則更不像優勢。因爲很多應用在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很可能自帶顛覆性元素,而這些顛覆性元素反而更有可能不合規。因此對一個可能不合規的項目找一個更合適的發展生態,我反而認爲全世界最好的平臺是以太坊主網或者次一點是幣安的BSC,而不是BASE。

還有一點有意思的是,Virtual這個BASE上當下最大的AI + Crypto平臺在Coinbase上似乎總在被Coinbase迴避。一個明顯的點是Virtual至今沒有上線Coinbase的交易平臺。很多用戶都對Coinbase的此舉相當不解,甚至直接到聯創的推特上怒懟。

所以怎麼看其它鏈都比BASE更有可能發展出AI + Crypto這個生態。

如果要比較BASE和Arbitrum有什麼不同,那我感覺BASE更佛系,更有極客的氛圍。

如果要比較BASE和BSC有什麼不同,那我感覺BASE商業化的味道沒有那麼重、沒有那麼強。

或許這種無爲而治反而給了生態發展最舒適、最愜意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