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日印的國民性格有如此大的差異?其實是和各自的地理因素有巨大的關係。

先說日本,特點最鮮明。日本古代農村的的特點是幾個:

1/多山,土地互相之間間隔遠,村落之間基本無協作和利益衝突,自給自足

2/ 自然災害多,要求村民高度協同抗災

3/日本是溫帶氣候,降雨量有限,主要靠灌溉和精耕細作,這對村落的協同性進一步題號要求

所以日本的特點就是:高度協同性。

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出的文化就是高度一致,乃至出現了類似“寸八分”這樣的文化,將思想異端者社會死亡,排除出集體。

也因此,日本在高度協同定位製造業如魚得水,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發展出jit 等生產模式。

再說另一個極端,印度。印度古代的地理氣候特點如下。

1/ 村落之間被自然阻隔,這點與日本很像

2/ 但是印度分雨季和旱季,稻子主要是雨季靠天喫飯,旱季則乾脆放棄,因爲蒸發量大,河裏在旱季時誰也不多。因此印度的莊稼不需要精細灌溉(協同),各顧各。

在這種:高度去中心化/低協同的模式下,土地逐漸集中,因此發明出種姓制度以固化階級,減少摩擦。

所以印度人的協同性很差。

其實觀察一個東西就知道,就是火車準點率。

最後說中國,中國則不同。大平原爲主,大江大河貫通全國,因此一個特點是流動性高- 這導致血緣成爲重要的聯繫紐帶。

村落內部需要一定協同,但對灌溉時跨村落的協同要求更高,因此需要官府的力量,興修水利,調解糾紛(爭水)。

這種小集體的協作/流動性,發展出來面子文化。面子就是社會地位,但面子是實時的,是流動的。你可以今天有面子,但你明天做了“錯事”也可以沒面子。

爲什麼農村婚喪要大操大辦?這就是面子,這就是地位。

總之,中國人在小集體的協作上介於日本和印度之間,但是在大羣體的協作上則更有優勢。

推而廣之,是否理解爲什麼日本米家居高不下,印度戰鬥機開着雷法就敢直接往上衝當了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