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戀愛被騙超2億。受害人“大桃”,是一個在幣圈混得還不錯的老哥,搞投資、買法拉利、買豪車眼都不眨!但他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被一隻“白兔”拱到傾家蕩產。本瓜中的女主“白兔“,靠一張甜美自拍入局,用“家暴+強暴+抑鬱+白富美+億級人脈”的複合人設拿下他的信任,又藉助所謂“合夥人Q姐”“律師徐律”“背景大哥”“神祕人小吉”等人輪番登場,編造出山西、山東、西安、南通、南京多地警情通案、資金凍結、稅務稽查的連續劇劇本。
在這場所謂的“高端局”裏,大桃轉賬次數超過60次,金額累計破2億,甚至包括一次見面後,被對方以“還差一點解凍資金”爲由,轉走2200萬。最離譜的是,當白兔陪他去報案時,成功騙過警察、律師、朋友和自己。直到警方調查後確認:白兔纔是從頭到尾的核心主犯。
本文所有內容爲大桃自述和知情人提供,真僞大家自行判斷,不代表本猴觀點。
1️⃣ 事件時間線
2021年初:男主在羣裏結識“白兔”,自稱做石油、茅臺、免稅車生意,身價過億,朋友圈“資源通天”。
2021年中:白兔展開戀愛攻勢,稱曾遭家暴、強暴、有精神病,把男主塑造成“唯一寄託”,兩人確立網戀關係。
2022年中:白兔引入Q姐,邀男主投資石化項目,承諾月利10%,首筆轉賬1000萬,拉開資金滾雪球序幕。
2022年末:白兔稱因口罩項目被凍結賬戶,被捲入“山西專案”,Q姐徐律上場施壓,稱不轉錢就坐牢,男主被迫打款800萬。
2023年1月:首次見面在迪士尼,對方卻是中年大媽,男主崩潰但被情緒操控“怕她自殺”,忍下繼續戀愛。
2023年上半年:多輪“稅務稽查+刑事通案”劇本輪番上演,男主轉賬總額破5000萬。
2023年下半年:多地警察開始打電話給男主,白兔稱“你說漏嘴了”,要打點山西+山東+西安公檢法,男主又掏出3000萬。
2024年5月:白兔自稱被抓,要60萬撈人,數小時後“放出來了”,繼續要求轉賬。
2024年7月:受害人窮途末路賣車,終覺不對勁,發現白兔和Q姐疑似內訌後報警。
2024年9月:警方抓捕Q姐等四人,白兔陪同報案卻未被控制,後警方確認白兔也是主犯之一,但其仍在運營抖音人設繼續帶貨。
2️⃣人物關係
大桃:男瓜主。幣圈投資人,資金充裕、出手闊綽,以爲自己在談一場遲來的愛情,實際上是被捲入一個劇本精密、角色齊全的殺豬局,自稱被騙超 2 億!
白兔:女瓜主,自稱90後白富美,實爲操盤者之一。同時扮演戀人、苦情受害人、受騙女企業家等角色,是核心誘餌和控場人。
Q姐:白兔的“商業合夥人”,負責對外演戲背書、提出新項目,協助製造恐慌氣氛,是主要話術實施者。
小吉:團伙中隱藏角色,擁有“某國使館人員”背景設定,出現頻次不高但角色設定誇張,多用於最後階段威懾。
丁某:假債主,扮演強勢施壓角色,靠威脅男主加快打款節奏。
徐律:假律師,編寫虛假法律文件,製造“馬上立案”錯覺。
小喬:團伙中的唱紅臉角色,負責安撫、拖延、製造轉機。
楊某:警方鎖定幕後實際操盤人,可能是白兔親屬或男友,控制資金流向和公司註冊。
3️⃣ 爭議焦點
資金流水與凍結記錄:
受害者已向警方提供詳細的銀行流水,顯示自202X年起向多賬戶轉賬累計金額逾百萬元。部分賬戶戶名涉及某科技有限公司和個人楊某等。警方依據報案及時凍結了其中一個關鍵賬戶,凍結金額約爲幾十萬元人民幣(據受害者轉述)。這一凍結舉措得到警方內部人士確認,屬於常規止損流程。由於案件未判決,具體凍結金額和賬戶信息未公開。但結合其他案件經驗,警方披露同類騙局涉案總額已超10億元 (這是包含多起案件的統計),可見本案涉案金額之巨大。爭議:有網友質疑受害者爲何一再匯鉅款不報警,受害者解釋稱詐騙團伙不斷製造假象、恐嚇其“不準報警,否則更慘”,直至走投無路才醒悟報警。
聊天記錄與語音:
受害者保存了與“白兔”及同夥的微信聊天記錄數百頁,其中甜蜜聊天、借款請求、威脅恐嚇等過程清晰可見。一段語音記錄中,“丁未”自稱“背景通天”,惡狠狠警告受害者趕緊籌錢。這些記錄已提交給警方作爲證據。部分節選內容經受害者同意後對媒體展示:如一條微信中白兔哭訴“要不是愛你,我早崩潰了,你真的忍心看我被丁哥弄死嗎? ”以及丁未發來的語音“XX(受害者名),你不要不識擡舉,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爭議:有人認爲這些對話可能是演戲痕跡明顯,但在當事人處於戀愛腦狀態時很難辨別。專家指出,情感操控下受害者判斷力會下降,應提高識別此類關鍵詞(如反覆提錢又不肯視頻見面的,就要警惕)。
身份文件與合同:
詐騙團伙曾向受害者出示過所謂投資合同、借條等文件,甚至包含白兔與“合夥人”簽署的協議,上面有白兔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事後證明身份證號爲僞造或冒用他人)。還有“徐律”發送的律師函截圖,看似蓋有某律師事務所章。經事後覈查,這家律師所不存在,公章也是拼湊圖片僞造。證據:受害者提供的合同上有工商註冊號,經查詢並無對應合法登記公司,疑爲編造。公安經偵部門表示,這些虛假合同往往有明顯漏洞,比如無備案可查、用詞外行,在公安立案後很快被鑑定爲僞證。
爭議:受害者爲何不早點核實合同真僞?她迴應稱當時完全被對白兔的感情衝昏頭腦,再加上Q姐等人在旁“作證”合同可靠,使其放鬆了應有的審慎。
其他受害者證詞:
目前至少有兩名其他受害者在網上匿名分享了自己的被騙經歷,情節與本案高度相似:均有一個自稱某高官之女或富二代的女子談戀愛,後出現“長輩”或“哥哥”角色逼債。她們還提供了一些對白兔容貌特徵的描述,彼此吻合度高(據稱白兔本人有一顆明顯的淚痣)。這些證詞在網友中引起討論。警方尚未正式確認是否屬於同一詐騙團伙,但模式如出一轍,不排除是同一批犯罪分子所爲 。
爭議:網絡證詞需警惕真實性,但多名自述相互印證增加了可信度。一些網友呼籲將線索提供給公安統一比對,以便串案偵查。
媒體報道與權威信息:
截至報告發稿,尚未檢索到公安機關針對本案發布的權威通報,主流媒體也未有公開報道直接點名“白兔”“Q姐”等(可能出於辦案需要保密)。
4️⃣ 事件還原
詐騙模式還原:本案屬於典型的“情感誘騙+連環恐嚇”複合型詐騙,具體套路如下:
(1)甜蜜期 – 情感操控:
騙子先通過社交平臺接近受害者,通常在抖音、微博等發佈養眼的照片或視頻吸引目標 。建立聯繫後,騙子投入大量時間培養感情,每日噓寒問暖,迅速與受害者確定戀愛關係 。這一階段受害者沉浸在“浪漫愛情”中,心理防線全面放鬆。正如警方總結,騙子會按照受害者心目中理想對象去包裝自己 。本案中,“白兔”扮演溫柔專情又多災多難的戀人形象,讓受害者產生保護和付出慾望。
(2)挖坑期 – 設局騙財:
一旦情感綁定,騙子就編造各種理由讓受害者“自願”掏錢,比如治病、還債、投資等 。他們往往循序漸進,先用小恩小惠或小投資回報取得受害者信任,再誘導受害者不斷加碼投入。當受害者有所懷疑時,團伙中的其他成員(如Q姐、小吉)馬上登場證明這些理由的“真實性”,通過合謀演戲讓受害者打消疑慮。此案中,受害者前後多次轉賬累計金額巨大,卻始終沒見過所謂投資收益。一些環節如“白兔患白血病”“兄弟可以幫調動工作”等等,都是典型騙局橋段 。受害者因爲深陷其中,錯過了多個識破良機。
(3)翻臉期 – 連環恐嚇:
當騙到一定金額後,或受害者資金耗盡表示拒付時,騙局從“溫情”切換到“恐怖”。本案顯示出連環恐嚇的升級特點:先由“丁未”出面以暴力或社會關係威脅;再有“徐律”假借法律手段恐嚇;甚至拋出“大洋”這樣貌似背景強硬的人物施壓,輪番上陣不留喘息空間。這種精神轟炸讓受害者驚慌失措,生怕不從會有性命或名譽之憂,只得繼續支付。這一階段實際上就是在榨取最後的油水。對比歷史案件,翟欣欣事件中加害人也是在結婚後不斷以報警相威脅索要鉅額財產,最終導致蘇享茂絕望自殺 。可見情感欺詐一旦疊加恐嚇,受害者心理防線極易崩潰,釀成悲劇。
(4)收尾期 – 人間蒸發:
詐騙團伙通常在覺得榨取無利可圖或東窗事發時迅速收場。他們會集體失聯:白兔消失拉黑,其他角色也不再出現。據受害者描述,當她報警後嘗試聯繫白兔,發現對方所有社交賬號都封閉沉默,顯然已跑路。這與多數殺豬盤結局相同——騙子捲款走人,受害者才如夢初醒。值得一提的是,本案團伙疑似有境內成員,警方行動較快凍結了一部分資金,增加了挽回損失的可能性。然而,大部分錢款恐已被揮霍或轉移境外。
5️⃣ 各方動態
大桃:
瓜主大姚似乎找到了流量密碼,分別在抖音、視頻號註冊賬號講述事情原委,並且經過剪輯加工,目前點贊和傳播量累計破千萬。
白兔的抖音號:
據網友舉報,“白兔”疑似使用抖音號*“兔**”繼續發佈短視頻。雖然案件曝光後其沒有直接回應,但視頻內容仍以日常美妝、美食分享爲主,試圖與之前人設保持一致。一位網友發佈視頻點名道:“那些被騙的看過來,這是不是你們的微博女友王芯瑤,湖北鄂州人,在廣州工作的那個?” 暗示白兔可能真實身份爲王某瑤並活躍於抖音和微博。這條曝光視頻獲得大量轉發,表明已有人開始在抖音上識別類似騙局。白兔本人則在案發後的一段時間內關閉了視頻評論功能,疑似規避輿論質疑。
Q姐的動態:
Q姐疑似運營一個生活類抖音賬號,售賣服飾和養生品。在受害者發聲後,有人發現該賬號曾上傳過與白兔相同場景的短視頻(如同一商場和餐廳),被懷疑是串通露出的破綻。一些截圖在網絡流傳,顯示Q姐賬號下有人留言質問“是不是詐騙團伙”,但隨後被刪除。截止目前,Q姐未公開回應任何指控。賬號仍更新家庭日常,裝作與案件無關。
其他成員:
小吉、丁未等人在公開社交媒體上痕跡很少。他們可能使用虛假身份專用於作案,很少以真實賬號活動於公開平臺。例如“丁未”與“徐律”可能只是微信或電話中存在的人物,抖音上並無對應賬號。有傳聞稱小吉曾活躍於微博二次元圈子,但因涉嫌傳播不雅內容被封號 ——需要注意這可能混淆了本案小吉與網絡上一位名爲“爆機少女喵小吉”的網紅(後者因非法牟利COS寫真被判刑) 。目前尚無證據證明兩者爲同一人。本案小吉等人在案發後大多銷聲匿跡,以免被網絡人肉。
6️⃣ 金猴觀點
這場局,從感情起步,從信任滲透,最後卻是一個精細到讓人無法喘息的騙局。白兔的演技很滿,Q姐的節奏很穩,團伙裏的人各司其職、角色清晰,像是訓練過一樣。一個人被騙可能是運氣不好,能把人騙到傾家蕩產,那是整個敘事結構已經進化到了工業級別。
但真正讓這件事變複雜的,不是詐騙本身,而是講故事的人也開始精於講故事。
大桃作爲受害者站出來,這是好事。再往細了看,新開的抖音、視頻號都在同步推內容,連繫列編號都配齊了。這背後要說沒有人協助運作,未免太低估流量嗅覺。
當然,受害者有權講自己的故事。但當一個人既是受害者、也是講述者、甚至可能是這場傳播事件的內容主理人,那很多東西就不止是“被害”那麼簡單了。
他在對抗一場騙局,也在製造另一個版本的真相。我們不評判動機,只記錄這個事實:如今的互聯網,連受害也可以被打包、包裝、出售。誰在控制敘事,就可能控制注意力;誰能持續更新情緒,就可能繼續引導流量。
在這場局裏,騙子用的是劇本,大桃用的是剪輯。前者割韭菜,後者收眼球。你以爲瓜喫完了,其實下一個劇本已經在推流測試。
金猴不下結論。只是提醒一句:
講故事的人,也可能有自己的劇本。
關注 ,@加密金猴-蓝鸟会 加密金猴,後續更新更多Web3深度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