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停火協議,兩個版本的故事。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老冤家”在5月10日突然宣佈停火,但關於“誰促成和平”的爭議,卻讓國際輿論場炸開了鍋——印度堅稱是“兄弟倆關起門來談妥的”,美國卻高調宣稱“自家牽線搭橋功勞大”。

印度政府直接放話:“停火沒靠外人,全憑兩國軍方熱線!” 印方反覆強調,是巴基斯坦軍方主動打電話給印度軍事行動總指揮,雙方火速敲定下午5點全面停火。這種表態,明顯是要塑造“印度掌握主動權”的形象——畢竟,莫迪政府剛經歷空戰失利(被巴方擊落5架戰機),急需挽回國內民族主義情緒。更微妙的是,印度還特意補充:此前暫停的《印度河用水條約》、邊境口岸關閉等制裁措施“照舊執行”,擺出一副“我讓步但沒認慫”的姿態。

戲劇性的是,特朗普卻在社交媒體上狂刷存在感:“停火全靠我!”美國務卿盧比奧更詳細描述“徹夜調解過程”,聲稱美方與印巴總理、軍方高層密集通話。這種“搶功勞”的操作,暴露了美國的矛盾心態——衝突初期,美國曾暗中支持印度軍事行動(加速交付無人機生產線),但眼看局勢失控可能引發核風險,趕緊下場滅火。如今高調邀功,既是爲選舉季的外交成績單貼金,也想趁機強化對南亞事務的話語權。

印度“硃砂行動”本想複製2019年跨境打擊的成功,卻反被巴方擊落先進戰機,空戰神話破滅;巴方雖小勝,但全國空域關閉導致經濟每天損失超2億美元,也耗不起。

​國際壓力​:中俄等大國密集發聲呼籲剋制,聯合國直接警告“世界承受不起印巴戰爭”,就連海灣國家都怕衝突波及能源通道,集體施壓。

雙方都需要臺階下——印度要掩蓋軍事失利,巴方要展現“捍衛主權後見好就收”的智慧,於是默契地各說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