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這身份,在有些人嘴裏是洪水猛獸,在另些人手裏就成了通關金鑰匙?
董大姐在股東會上痛心疾首:"寧可錯殺一千,絕不錄用海歸!"彷彿每個留學生行李箱裏都藏着竊聽器。可你看董襲瑩的履歷——哥大經濟本科轉醫學博士,四年走完別人十四年的學醫路,規培縮水到一年,論文指導老師橫跨冶金到骨科。這哪是普通海歸?分明是踩着特權彈簧牀蹦進金字塔尖的"天龍人"。
在格力招聘會上,它是需要警惕的"風險項";但在協和"4+4"精英通道里,它又成了打破常規的"通行證"。就像撲克牌裏的王牌,在底層老百姓手裏是張廢紙,在特權玩家手裏能變出整副牌的花樣。
董明珠高調排斥海歸時,羣衆沒看見她公司裏享受"孔雀計劃"補貼的海歸高管;董襲瑩被扒學術不端時,她的院士導師們集體沉默。這種撕裂感就像看魔術表演——前臺讓你盯着反間諜的幌子,後臺早把真金白銀的資源輸送通道搭好了。普通海歸成了兩頭受氣的夾心層:既要承受"間諜"污名,又擠不進特權階層的鍍金俱樂部。
協和醫學院的"4+4"項目本意是培養複合型人才,結果成了權貴子女的VIP通道。當董襲瑩們靠着推薦信跳過考試,用30頁論文拿下博士學位時,那些在實驗室熬禿頭的醫學生還在爲規培工資發愁。更可怕的是,這種"合法作弊"正在教育、醫療等領域複製,把社會上升通道悄悄改建成私人停機坪。
當董明珠用大喇叭喊"防火防盜防海歸"時,她真正想防的或許不是間諜,而是那些不願配合利益集團遊戲規則的"真海歸";而當特權階層子女戴着海歸光環輕鬆通關時,寒門學子連質疑的資格都被扣上"酸葡萄心理"的帽子。
出身背景的重量,早已壓過了學歷證書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