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S店刷掉半輩子積蓄買輛新車,回家左等右等卻被告知"老闆卷錢跑路"——這不是電視劇裏的情節,而是最近發生在山東、遼寧多地比亞迪車主身上的魔幻遭遇。那個曾被視作黃金合作伙伴的乾城集團突然"消失",留下上萬車主要麼提不到車,要麼沒了售後保障,連價值38元的洗車券都成了廢紙。

這場突然崩塌的信任危機,掀開了汽車經銷江湖最後的遮羞布。這些年我們習慣了4S店鋥亮的地板和香濃的現磨咖啡,卻沒想到光鮮背後是用紙糊的保險槓——2023年全國汽車經銷商倒閉率超過70%,平均每天4家門店消失,原來經銷商的苦日子比消費者的貸款賬單還要難熬。

比亞迪這次挨的悶棍,暴露出新能源車市殘酷的另一面。價格戰背後不僅是技術廝殺,更是脆弱的經銷商資金鍊條在賭命。當車企瘋狂壓庫沖銷量,部分經銷商被迫把客戶的錢當週轉金,這種拿消費者當人肉提款機的生意,遲早要摔得粉碎。

但血汗錢打了水漂的老百姓真的活該倒黴嗎?有人發現蹊蹺:乾城集團旗下多家4S店直到跑路前兩週還在瘋狂收定金。這種詭異操作到底是經營不善還是蓄意詐騙?律師指出這可能觸犯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罪,但維權的車主們要面對的,是廠家踢給經銷商、經銷商甩鍋市場的死循環。

這次事件倒是逼出了車企的求生欲——比亞迪連夜官宣兜底受損客戶。但光擦屁股不管用,是時候重建經銷體系了。隔壁特斯拉的直營模式或許刺眼,但至少沒人擔心門店突然倒閉。當傳統車企還在用經銷商充當銷量緩衝墊,這場跑路風波或許會成爲顛覆百年汽車銷售模式的導火索。

站在維權車主滿是泥水的停車場,突然看清一個事實:原來4S店比我們更怕降價潮。當新能源車淘汰賽進入肉搏階段,誰在爲這場饕餮盛宴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