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虛擬資產監理新里程

在加密資產快速演進與國際監管趨勢變化之下,台灣虛擬資產產業正站在制度化的關鍵轉捩點。由比特幣及虛擬資產發展協會主辦的《2025虛擬資產大未來—衍生性商品監理政策論壇》於今日圓滿落幕,來自金管會代表、立委、三大同業公會代表,並邀集MaiCoin、BitoPro、Liminal Custody、HOYABIT等業者與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等學者,共同探討衍生性商品、比特幣ETF、穩定幣與資產會計認列等關鍵議題,為台灣虛擬資產產業的下一步鋪路。

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於開幕致詞中指出,虛擬資產已逐步成為金融體系的一環,金管會從反洗錢、自律公會、登記制及未來的專法有四階段規劃。陳副主委強調,未來專法不應成為過度管制的工具,應保有開放與靈活性,促進產業創新與發展。他也透露,金管會已協助六家金控銀行試辦虛擬資產託管,未來希望能開放更多元的商品形式,包括銀行存款代幣與穩定幣,並希望台灣應把握國際趨勢及未來的競爭機會。

立法委員葛如鈞則強調,台灣在密碼學與資安技術方面具備全球競爭力,應在數位資產浪潮中扮演積極角色。他呼籲主管機關盡快開放專業投資人參與境外比特幣ETF,及更應推動本地數位資產ETF發行,避免台灣被排除於全球市場。

立委黃珊珊也表示,目前金管會版本專法草案尚未明確納入衍生性商品規範,應正視市場需求與金融思維,並補足金融廣告、KOL資格、會計認列等配套制度,打造更全面的監理框架,同時強調區塊鏈、虛擬資產就是未來藍圖之一。

同時,張森雄代表虛擬通貨商業同業公會登台,指出制度應「先求有、再求好」,並認為虛擬資產市場潛力巨大,但需要監管給予更多空間。林紘宇律師(全國律師聯合會數位經濟及金融科技委員會副主委)表示,律師與會計師是建構信任體系的關鍵,產業發展離不開法遵與信任建立,將透過公會加強法律專業人才培育。王淑芬(台灣省會計師公會理事)會計師提醒,若無統一的會計與審計準則,將影響財報一致性與投資人信任,政府應同步規劃相關配套,而未來會計師將扮演信任建立的重要角色。

台灣虛擬資產ETF的可能性與國際經驗接軌新契機

其中「雙幣 ETF?在台發行虛擬資產ETF商品之可能及配套」座談,由比特幣及虛擬資產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林紘宇主持,國泰投信投資長鄭立誠指出,全球加密貨幣ETF總規模已達1,688億美元,反映市場對沖美元貶值和資產配置需求。遠東商銀AI數位金融事業群副總經理戴松志從銀行角度分析虛擬資產託管的三個機會:夥伴信任、基礎建設、客戶服務,與三個挑戰:監管細節不明、技術人才斷層、內部市場信任。

Liminal Custody台灣銷售主管郭姿吟則分享美國 SEC 核准比特幣現貨ETF的關鍵在於獨立第三方合規託管人,並希望Liminal Custody將國際經驗引入台灣,共同建立符合台灣法規的託管標準流程。銘傳大學金融科技學院副教授兼主任林盟翔則建議虛擬資產業者可透過「沙盒試點」或「跨產業合作」機制與金融機構合作,共迎衍生型商品新局。

於【航行監管新前沿:香港VASP框架解密中】座談中,Joe Pan(Blockwind News編輯製作記者)引領龍順衡(PQA Labs行政總裁兼聯合創辦人)分享香港政府診對Web3的監理策略及步驟,並分享從產業建議出發的,溝通、試點、探索,相同風險相同管理的精神下,走出獨特的一條路徑,並呼籲虛擬資產業者應有更大的耐心與政府溝通。

論壇中,產業界亦建議借鏡國際經驗,如美國《GENIUS Act》雙軌監管模式,並在台試辦法幣計價比特幣ETF。與會者一致認為,衍生性商品(如發行穩定幣)不僅能促進數位主權的發展,也是台灣虛擬資產能否與國際金融競爭的試金石。論壇最終凝聚各界共識:需在兼顧創新與風險控管下,建立具包容性、前瞻性的虛擬資產衍生性商品的法制架構,例如比特幣ETF及新台幣穩定幣,讓台灣在下一個數位經濟浪潮中不缺席。

比特幣ETF到穩定幣,台灣無法忽視的虛擬資產機會

MaiCoin集團執行長劉世偉表示,台灣虛擬資產產業的產值,若有合適的法制引導,有機會5-10年後成為全球前十大加密貨幣市場,但目前台灣僅聚焦在現貨交易,忽略更龐大的衍生性商品市場。劉執行長呼籲,政府應漸進式開放,落實虛擬資產託管,發行新台幣穩定幣作為商品計價,並接續提供多樣化的衍生性商品,包括永續合約、RWA代幣化,以提升整體市場深度。

BitoPro執行長鄭光泰指出,台灣目前約七成加密資產投資人使用境外平台進行衍生品交易,造成大量幣圈資金外流。鄭執行長認為,若能逐步開放在地合法平台交易衍生品,將有助於提升產業信任與風險控管能力。

海耶克科技共同創辦人温宏駿深入探討穩定幣在台灣的應用與制度挑戰,指出穩定幣已成為國家主權金融工具的重要一環,台灣應打造自己的數位新台幣或台幣穩定幣,避免被美元主導的穩定幣侵蝕主權。此外,他指出穩定幣應聚焦於交易媒介與計價單位的功能,並提出透過自律機制先行納管境外穩定幣的建議。

中信金融管理學院陳錦稷教授則醒,金融創新需考量高昂的法遵與監管成本,並以美國《天才法案》為例,強調穩定幣儲備透明度與百分之百覆蓋的重要性,同時指出台灣監管面臨跨領域協調、部會授權限制及境外平台監管等挑戰。

會計認列革新推動台灣虛擬資產新經濟

「虛擬資產會計認列與交易指引」座談中, HOYA BIT 會計經理夏尉耘強調虛擬資產是區塊鏈上「實際存在」的程式碼,而非抽象的無形資產,並分享HOYA BIT在資安、銀行信託、第三方審計等方面的努力。KPM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陳富仁與國富浩華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會計師鄭翔宇分別闡述IASB與 FASB 對加密資產會計處理的差異,並認為台灣跟隨美國的公允價值衡量方式可能更佳,同時強調客戶託管資產應作表外揭露。

奧果區塊顧問首席顧問李牮斯則提出獨到見解,認為比特幣是「唯一真實」的硬貨幣,並預測美元儲備貨幣的儲備資產將從美債轉向比特幣,改變金融市場規則,並將比特幣視為「完美抵押品」。徐小波(恆業法律事務所首席顧問)則從無形資產鑑價與商業模式角度,持續引導討論,強調區塊鏈技術背後「商業模式」至關重要,以及認清人類對虛擬資產的真實需求。

本論壇透過監理機關、產業、金融機構與專業團體的對話,凝聚出明確共識:虛擬資產已從邊緣走入主流,台灣若欲在全球競局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跨部會整合法規、同步推動會計與金融制度創新,讓資產能被妥善估值、商品能被合法發行、交易能被有效管理,方能真正打造健全的虛擬資產新經濟。

更多報導
台灣也要有加密衍生性商品?解密台灣加密市場法規、商機與未來
韓國人怎麼投資加密貨幣?一文看懂韓國20-50歲世代的虛擬資產新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