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Nothing Research Partner BonnaZhu 的观察与个人观点,以下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TLDR:
预测市场在 InfoFi 里的位置被低估了
Kaito & Pump 属于信息的传播链条
预测市场属于信息的定价链条
共同成为信息时代的“路由”和“锚点”
信息爆炸拔高了预测市场的身位
InfoFi 不止Kaito
Pump其实也算
但预测市场鲜被提及
KaitoAI 加速了信息金融(InfoFi)概念的传播,但做的仍然是信息分发(Attention Distribution),只是用激励、心智优化了流量分发路径和KPI。
Pump.fun 的出现让信息看起来具备了某种定价机制,但实质上是对注意力的代币化,并借由市值和涨幅实现社交媒体式的传播效果。
然而唯一实现信息商品化,并为其提供公允的价格发现场所(Signal Pricing),只有预测市场。只是过去,预测市场似乎只在大选时候才进入大众眼帘。
但AI的出现,让预测市场常态化变得可能。
为什么?
因为AI让内容生成进入“零边际成本”时代,问题不再是有没有内容,而是哪些内容是有用的、值得信的。
这导致“信息的信号强度”整体下降,埋在其中的 alpha 变得难以识别。而往往很多信息又关系到真金白银,因此需要被甄别、被定价,自然也可以被投机。
预测市场应改名叫信息交易市场
Kaito, Pump与预测市场虽同属 InfoFi
但它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完全不同:
- Kaito和Pump
谁嗓门大,谁涨幅高,谁市值大,谁就是alpha
但它不是信息市场,无法实现对冲,甚至可能蒙蔽真相
- 预测市场
则是让信息在真金白银的市场博弈中被筛选、被压测
选错血本无归,参与者谨慎选择,更有助揭示真相
从这个意义上说
预测市场这个名字并不合适
因为它的主要作用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定价,承担的是信息交易的作用。换句话说,赔率也并不完全等于某个事件发生的真实概率,而是代表了买卖双方都愿意承担风险和下注的平衡点。
然而,尽管预测并非其核心目标,Polymarket 在实际应用中却展现了卓越的预测能力。
统计数据表明,Polymarket价格和实际结果之间存在很高的吻合度,充分验证了集体智慧在预测结果方面的优势。正所谓:
真理不辨不明。
预测市场目前的四种模式
在信息爆炸的AI时代
预测市场不再是 nice-to-have
变成了一种必要的基础设施
然而,信息的非标性和长尾特征,决定了大多数信息交易对天然缺乏很好的流动性,价格信号容易失真。对此,不同项目探索了不同的可能性:
- 完全开放、完全去中心化
- CEX 体验 + 强中心化运营
- AMM 流动性池的尝试
- 预测市场 + 永续合约的结合
1)完全开放、完全去中心化
Augur Project 选择的路,任何人都可创建市场,不对池子做筛选,也不做主动运营,结算依赖代币投票和多轮上诉机制。虽吸引部分加密原生用户,但更像一个门槛高、市场分散、流动性弱、缺乏引导的小众实验田。
2)CEX 体验 + 强中心化运营
Polymarket 与 Kalshi 选择了另一种现实主义路径:用中心化运营换取流动性和用户体验。由平台筛选市场,使用稳定币降低加密门槛,交易界面更像 CEX,最终带来了相对活跃的盘口以及比较丰富的话题,并在大选期间成为最出圈的信息交易平台,成为类“民调”的存在。
3)AMM 流动性池的尝试
也有项目走更 DeFi-native 路线,如 Divergence Protocol,Polkamarkets,Azuroprotocol 采用类 Uniswap 的恒定乘积 AMM,应对长尾市场的流动性碎片问题。但整体仍处早期,主要用户为加密原生用户,未覆盖主流话题。Paradigm 在 2024 年也提出过相关设计。
4)预测市场 + 永续合约的结合
永续合约其实吃掉了很多原本属于预测市场的场景。早在 2021 年 Paradigm 就提出用资金费率机制构建“永续预测市场”——Power 。这一思路近期被 Hyperliquid HIP-3 再度唤起,可视为一种呼应。产品层面:还有迭代空间
目前来看,Polymarket 和 Kalshi显然是赢家
他们真正做到了加密应用场景的出圈
Kalshi 拿到了 CFTC 的合规通道,面向美国本土用户打造了唯一的持牌预测市场平台。
而 Polymarket 则在非美国市场建立起活跃的交易生态,甚至成为 X 官方合作的信息源之一。但中心化也并不是完美的。
Polymarket 采用 UMAprotocol 的预言机来裁定市场结果,任何人都可提交结果提议,如无人质疑则默认通过;若遭异议,则进入投票流程。然而投输了会损失质押,这让大户有能力操控结果,普通散户根本不敢忤逆大户,而大户“指鹿为马”的争议事件过去已经多次发生。
Kalshi 虽具监管合规和更高可信度,平台作恶成本也更高,但代价是它只能支持来源明确、数据公开的事件(如官方统计、主流媒体),这使其更像“金融化的民调平台”,难以覆盖更多的长尾与多元信息流。
这也是我觉得信息交易市场的格局和产品形态还远没有定型的原因,我期待一个类似 BitMEX 当年永续合约式的颠覆性创新,只是不知何时到来。下注信息爆炸时代的Beta
但总的来说,AI驱动的信息爆炸加速了信息筛选、定价和交易的需求,预测市场因此从边缘工具跃升为关键基础设施,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因而从投资角度,如果后期 Polymarket 发币(相较于 kalshi 它的概率更高),把它当做泛 AI 叙事下 InfoFI 赛道的 Beta 来进行配置的思路是没有问题的。目前 Polymarket 的月活跃交易用户数量大概20万人,月交易额基本稳定在10亿美元,虽然目前没有收取任何交易手续费,但收入和盈利的预期是比较清晰的。
其若爆发,也必将带动一批上游/下项目的关注度提升,成为值得跟踪的扩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