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AI落地實戰指南
人工智慧發展步入新篇章:從熱議話題走向落地實踐。打造規模化AI產品正成為競爭的關鍵戰場。2025年度AI現狀報告《建設者手冊》將視角從技術採用轉向落地實踐,深度解析從構思、落地到規模化運營AI產品的全套方案。
基於2025年4月對300位軟體公司高階主管的獨家調研結果,並結合ICONIQ社區內人工智慧領袖的深度訪談,本報告提供了一份戰術路線圖,旨在將生成式人工智慧的智慧優勢轉化為可持續的商業競爭力。
該報告提煉出五大關鍵章節,以及它們將如何助力團隊積極構建AI應用。
1.人工智慧產品戰略已邁入新的成熟階段
相較於那些僅在現有產品中集成人工智慧的企業,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公司正更快地將產品推向市場。數據顯示,近半數(47%)人工智慧原生企業已達成關鍵規模並被證實具有市場契合度,而集成人工智慧產品的公司中僅有13%達到該階段。
他們在做什麼:智慧體工作流與垂直應用成為主流。近八成AI原生開發者正布局智慧體工作流(即能代表用戶自主執行多步驟操作的AI系統)。
他們是如何做的:各公司正趨同選擇多模型架構,以最佳化性能、控制成本並匹配特定應用場景,在面向客戶的產品中,每位受訪者平均使用2.8個模型。
2.不斷演進的AI定價模式反映獨特經濟特性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企業為產品及服務定價的方式。根據我們的調查,許多公司正採用混合定價模式,在基礎訂閱費之上加上按用量計費的模式。也有公司正探索完全基於實際用量或客戶使用效果的定價模式。
目前許多公司仍免費提供AI功能,但有超過三分之一(37%)的企業計劃在未來一年調整定價策略,使價格更符合客戶獲得的價值及其對AI功能的使用量。
3.人才戰略作為差異化優勢
人工智慧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是一個組織問題。當前大多數頂尖團隊都在組建由人工智慧工程師、機器學習工程師、數據科學家和AI產品經理組成的跨職能團隊。
展望未來,大多數企業預計其工程團隊中將有20-30%的人員專注於人工智慧,而高增長企業的這一比例預計將高達37%。但調查結果顯示,找到合適的人才仍然是一個瓶頸。在所有人工智慧特定崗位中,AI、機器學習工程師的招募耗時最長,平均填補時間超過70天。
在招募進度方面,人們存在意見分歧。儘管部分招募者認為進展順利,但54%的受訪者表示進度落後,其中最普遍的原因在於符合條件的人才資源儲備不足。
4.人工智慧預算激增,體現在公司損益表中
採用人工智慧技術的企業正將10%-20%的研發預算投入AI領域,且2025年各營收區間的企業都呈現持續增長趨勢。這一戰略轉向越來越凸顯出:AI技術已成為產品戰略規劃的核心驅動力。
隨著人工智慧產品規模的擴大,成本結構往往會發生顯著變化。在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人力資源成本通常是最大的支出項目,包括人員招募、培訓及技能提升費用。然而當產品走向成熟時,雲服務成本、模型推理費用和合規監管成本將占據主要支出比例。
5.企業內部人工智慧應用規模正在擴大,但分布並不均衡
雖然多數受調查企業為約70%的員工提供了使用內部AI工具的權限,但實際定期使用這些工具的卻僅占半數左右。在規模較大、體制較成熟的企業中,推動員工使用人工智慧的難度尤為突出。
高採用率企業(即半數以上員工使用AI工具)平均在七個及以上內部應用場景部署人工智慧,包括編程助手(使用率為77%)、內容生成(65%)和文件搜尋(57%)。這些領域的工作效率提升幅度達15%至30%。
AI工具生態雖仍舊分散,但正逐漸走向成熟
我們調查了數百家企業,以了解目前在生產環境中實際運行的技術框架、庫和平台。這份報告並非簡單排名,而是開發者跨不同領域所採用工具的真實寫照。
以下是按字母順序排列的最常用工具簡要概覽:
本文合作轉載自:PANews
更多報導
AI當老闆虧錢又精神錯亂?Anthropic一場實驗揭「AI取代人類」風險
作家控Meta侵權,法官卻說OK!到底訓練AI的「合理使用」界線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