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與 RWA:如果可以用穩定幣投資股票?
加密貨幣的崛起曾被視為對傳統金融的挑戰,但隨著真實世界資產(Real World Assets, RWA)的代幣化興起,我們或許正見證一場更深層的融合——不是顛覆,而是升級。RWA 的真正價值在於,它讓加密貨幣從純粹的投機工具,變成了連接現實經濟與數位世界的橋樑。反過來說,我們是否也能用既有法律框架(如股份有限公司),結合區塊鏈技術,開放更多參與權利,讓全世界的人都能輕鬆投資台灣早期新創?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於未來的想像。
RWA 的潛力:從加密到現實
以 Bitfinex Securities 為例,這個平台在哈薩克斯坦和薩爾瓦多受監管,提供了代幣化股票、債券甚至基金的交易。像 USTBL 這樣的產品,將美國短期國債透過 ETF 形式代幣化,讓你可以用 USDT 直接投資,起價僅 1 美元。這意味著,加密貨幣不再只是炒作,而是能直接觸及傳統金融資產。另一個例子是 Alternative 系列代幣,針對義大利、羅馬尼亞等新興市場的中小企業融資,11 個月到期、9%-12.5% 的年化收益,最低投資門檻 125,000 USDT。這種模式把資本市場的參與權交給了全球用戶,打破地域與財富門檻。
RWA 的啟發性在於,它讓加密貨幣有了「錨」——真實世界的價值支撐。比特幣可能是自由主義的夢想,但代幣化證券是務實的進化。它讓人思考:如果台灣的新創也能這樣代幣化,全球散戶是否都能成為早期投資者?這不僅擴大了資金池,也可能加速創新。
傳統框架的升級:全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
我們不必完全拋棄既有法律框架。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已經成熟,問題在於參與權的限制——只有少數人能成為天使投資人或 VC,多數散戶被排除在外。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個解方:透過代幣化股票,讓台灣新創在設立之初就面向全球發行股份。想像一下,某個 AI 醫療新創在台北成立,透過類似 Bitfinex Securities 的平台發行代幣,全世界的人都能以 10 美元起投。這不僅是資金的民主化,也是創意的全球化。
Bitfinex Securities 的優勢——全天候交易、即時結算、低成本發行——正是這種模式的基石。它們宣稱要「擺脫全球金融束縛」,這話有點誇張,但方向沒錯。傳統 IPO 成本高、流程慢,對早期新創來說是負擔;代幣化則精簡了一切,還能吸引加密社群的熱情參與。當然,挑戰也顯而易見:監管合規性(KYC/AML)、流動性不足,以及投資者教育的缺口。
兩者的碰撞:可能性與反思
RWA 讓加密貨幣有了更多可能性,但反過來,傳統框架的升級也能讓 RWA 更接地氣。台灣若能結合兩者——用公司法規範新創的代幣化發行,同時借助區塊鏈的透明性與全球流動性——或許能開創全新的資本市場模式。
Bitfinex Securities 這樣的平台,雖然還在試驗階段,已經展示了潛力。它們的模式讓中小企業能以低成本集資,讓投資者能以加密貨幣參與傳統資產,這正是未來的雛形。
美國 SEC 的最新動向
根據近期網路資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新任主席 Paul S. Atkins 提出了一個重磅計畫:允許註冊機構在同一平台同時託管和交易證券(美股、債券、ETF)與非證券資產(BTC、ETH、USDC、NFT)。
這意味著,未來你可能在一個 App 上用 USDC 買特斯拉股票,同時持有比特幣,資金無需搬移。這不只是技術升級,而是金融範式的轉變,可能打造出美版的「超級 App」。
更重要的是,RWA 的流動性將因此大開,例如鏈上國庫券、房貸債權等資產可無縫雙向交易。預計 2025 年第三季將公開徵詢意見,2026 年底通過最終規則,2028 年主流券商可能全面上線「幣股同台」。
這對台灣的啟示是什麼?美國的監管框架可能成為全球標準,台灣若想在 RWA 賽道領先,必須加速制定類似規則,讓新創能合法發行代幣化股權,吸引全球資金。但挑戰不少:SEC 與 CFTC 的管轄衝突、加密託管技術標準、破產隔離設計,都是繞不過去的坎。
更多報導
【觀點】從台幣升值 10% 的風暴看金融系統的未來
【觀點】美國中情局為何透過洋蔥網路吸收中國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