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这身份,在有些人嘴里是洪水猛兽,在另些人手里就成了通关金钥匙?
董大姐在股东会上痛心疾首:"宁可错杀一千,绝不录用海归!"仿佛每个留学生行李箱里都藏着窃听器。可你看董袭莹的履历——哥大经济本科转医学博士,四年走完别人十四年的学医路,规培缩水到一年,论文指导老师横跨冶金到骨科。这哪是普通海归?分明是踩着特权弹簧床蹦进金字塔尖的"天龙人"。
在格力招聘会上,它是需要警惕的"风险项";但在协和"4+4"精英通道里,它又成了打破常规的"通行证"。就像扑克牌里的王牌,在底层老百姓手里是张废纸,在特权玩家手里能变出整副牌的花样。
董明珠高调排斥海归时,群众没看见她公司里享受"孔雀计划"补贴的海归高管;董袭莹被扒学术不端时,她的院士导师们集体沉默。这种撕裂感就像看魔术表演——前台让你盯着反间谍的幌子,后台早把真金白银的资源输送通道搭好了。普通海归成了两头受气的夹心层:既要承受"间谍"污名,又挤不进特权阶层的镀金俱乐部。
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本意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结果成了权贵子女的VIP通道。当董袭莹们靠着推荐信跳过考试,用30页论文拿下博士学位时,那些在实验室熬秃头的医学生还在为规培工资发愁。更可怕的是,这种"合法作弊"正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复制,把社会上升通道悄悄改建成私人停机坪。
当董明珠用大喇叭喊"防火防盗防海归"时,她真正想防的或许不是间谍,而是那些不愿配合利益集团游戏规则的"真海归";而当特权阶层子女戴着海归光环轻松通关时,寒门学子连质疑的资格都被扣上"酸葡萄心理"的帽子。
出身背景的重量,早已压过了学历证书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