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人真正老去,不是在生日蛋糕上多插了一根蜡烛,而是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节奏跟不上了?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到了巴菲特身上。这个被全球投资者视作“灯塔”的男人,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卸任伯克希尔·哈撒韦的首席执行官,由格雷格·阿贝尔接棒。


他没有仪式感,也没有煽情辞藻。只是站在奥马哈的舞台上,在年度股东大会的尾声,淡淡地说出:“我会在12月卸任CEO。”现场先是鸦雀无声,随后掌声雷动。没人预料到,巴菲特的接班人计划,已经开始倒计时。



巴菲特为何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交棒”?


没有疾病,没有危机,没有外部压力,巴菲特说,真正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他“变老了”。不是表面的那种老,而是深层次的、身体和节奏都开始变慢的感觉。



“你怎么知道自己哪天开始变老?但一旦开始,它就是不可逆的。”



他说,自己偶尔开始失去平衡,有时会记不起人的名字,连报纸都觉得字印得太小了。


与之相对的,是接班人格雷格·阿贝尔每天10小时高效运转,干劲十足。两人的工作节奏差距越来越大,作为曾经“亲力亲为”的掌舵者,巴菲特知道,这一切不能再拖了。



格雷格·阿贝尔是谁?为何是他接任?


相比那些台前频繁露面的高管,阿贝尔一直低调务实。他是那种在你不注意的时候,一步步把功劳堆起来的人。


1999年,伯克希尔投资中美能源公司,阿贝尔就是当时的关键人物。随后20年,他负责构建了伯克希尔的能源业务版图,一路升任,2018年成为非保险业务的副董事长,2021年正式被巴菲特钦点为CEO继任者。



“真正的顶级人才极其稀缺,在商业领域尤其如此。”——巴菲特



他的风格不像巴菲特那么具有传奇色彩,但管理、撮合交易、推动组织运转的能力,是巴菲特口中“高效、务实、永远在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典范。


巴菲特甚至说,不让格雷格接任,是不公平的。



伯克希尔,从“个人光环”走向“制度传承”


伯克希尔曾是巴菲特的个人战车——1965年他接手时,这家公司不过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厂。但今天,它是一个跨保险、能源、铁路、食品和金融的超级商业帝国,拥有40多万名员工,持股涵盖苹果、美国运通、可口可乐等核心资产。


但正因为公司结构越来越复杂,伯克希尔已经不再是某个投资天才单打独斗的舞台,而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稳健系统”。


阿贝尔的出现,就像是这个系统的自然演化结果。他也许没有巴菲特那样的市场嗅觉,但他熟悉每一家子公司、每一个人的协作模式,懂得如何把这艘超级航母开得稳、开得久。



投资的终极问题:当传奇谢幕,投资逻辑是否还成立?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巴菲特的离开,是否意味着价值投资正在老去?


答案是否定的。


相反,如今信息越来越碎片化、情绪越来越主导市场的环境下,更系统、更理性的投资方式反而愈发稀缺。


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投资者开始借助像 Mlion.ai 这样的AI投研平台,将情绪化操作转化为数据驱动决策。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巴菲特一样从容不迫,但借助科技,我们能更接近他那种冷静、客观和理性的思维框架。


比如:


  • 想评估一家新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用 Mlion.ai 的AI研报 功能快速获取结构化分析;


  • 想判断什么时候市场恐慌?用 情绪分析系统辅助判断买入时机;


  • 想知道一个项目的长期价值?结合 链上数据、新闻情绪和KOL观点整合,ML的系统能帮你快速完成调研;


  • 手里有资产但不知道是否该继续持有?用 币价预测+AI图表分析,洞察更深层的市场趋势。



简而言之:当“股神”逐渐退场,我们不需要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但需要拥有一套像他一样靠谱的判断逻辑和工具。



巴菲特还会继续工作,只是不再做“领航者”


他会继续担任董事长,继续前往奥马哈的办公室。他说:“我不会在家看肥皂剧,我对投资的兴趣依然如故。”


他强调,虽然年龄让他在行动力上慢了下来,但他做投资决策的能力依旧没变。“如果市场出现恐慌,我在这里会派上用场,因为我不会感到恐惧。”


而他说,阿贝尔也是这样的人——冷静、有判断力,敢于在混乱中出手的人。


这也许是最关键的传承。



写在最后:股神谢幕,时代更迭,但逻辑不会老去


巴菲特曾说:“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是要找到湿雪和足够长的山坡。”


而在如今的加密市场,那个“山坡”可能变成了社交平台、AI工具和链上数据的组合。雪球还可以继续滚,只要我们仍然坚持那个最本质的投资逻辑——认知、耐心、合理性。


而在你滚雪球的旅途中,像 Mlion.ai 这样的AI研究助手,也许就是那片“湿雪”。


#巴菲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