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到“躺赢”这两个字,我这老侦探的雷达就开始嗡嗡作响。在咱们这个圈子,躺赢往往是画饼的近义词,是项目方用来钓鱼的甜蜜诱饵。但最近,随着Lorenzo Protocol在2025年Q4更新了收入分发模型,我身边不少持有BANK的朋友都开始摩拳擦掌,仿佛看到了金光闪闪的未来。这次,会是真的吗?
要弄明白咱们BANK持有者到底能不能高枕无忧,光看官方公告那点漂亮的图表可不够。咱们得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往里探究:Lorenzo的钱到底是从哪儿赚来的?这钱又是怎么分到我们手里的?以及,最关键的,这个看似完美的赚钱机器,有没有隐藏的阿喀琉斯之踵?
首先,我们得把Lorenzo的收入来源扒个底朝天。目前来看,协议的收入主要来自三驾马车。第一驾,也是最稳的基本盘,是BTC流动性质押服务费。用户通过Lorenzo质押BTC换取stBTC,协议从中抽取一小部分作为服务费,这是老本行,稳定但想象空间有限。第二驾,是现在最猛的增长引擎,即BTC再质押的运营商节点收入。Lorenzo利用汇集的BTC为各类主动验证服务(AVS)提供安全保障,赚取远高于单纯质押的收益,这块是当前高APY的主要贡献者。第三驾,则是未来最具想象空间的,Lorenzo自家比特币L2上的交易手续费分成。随着生态应用越来越多,这块收入潜力巨大,但目前还处于早期培育阶段。这三股收入汇成一个大池子,扣除运营成本后,绝大部分会分配给质押BANK的持有者。听起来确实很美。
但作为市场侦探,我的职责就是泼冷水和找茬。我个人评判这类“真实收益”项目有三个非标准的“体检指标”:收入来源的多样性、与市场周期的强相关性,以及协议本身的“护城河”深度。用这个尺子一量,问题就浮现了。目前,Lorenzo的收入结构里,再质押的收益占比太高了。这就像一家餐厅,虽然菜单上有100道菜,但90%的利润都来自一道网红菜“再质押佛跳墙”。一旦市场对再质押的热情退潮,或者出现更具竞争力的再质押方案,这道菜没人点了,餐厅的收入就会断崖式下跌。其次,这些收入都和比特币的整体市场情绪强相关。牛市里,大家抢着质押、交易,费用水涨船高;可一旦进入深熊,链上活动萎靡,质押意愿降低,所谓的“躺赢”收益可能连银行定存都跑不赢。这根本不是无风险的被动收入,而是与市场同呼吸共命运的beta收益。
所以,Lorenzo的收入分发机制是不是让BANK持有者躺赢?我的答案是:它提供了一张相当舒服的“沙发”,但绝不是一张可以让你高枕无忧睡到天荒地老的“床”。这张沙发能坐多久,坐得舒不舒服,取决于你是否持续关注协议的收入结构变化,是否对市场周期有清醒的认知。真正的“赢”,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持有,而是基于深刻理解的动态博弈。Lorenzo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工具和基础,但方向盘最终还是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张“沙发”的舒适度,最终取决于协议自身的进化速度。大家觉得,在当前这三块收入来源之外,Lorenzo的下一个“现金牛”业务最有可能是什么?是数据可用性层,还是去中心化排序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加密市场风险极高,请务必做好自己的研究和风险评估。@Lorenzo Protocol #LorenzoProtocol $BA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