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比特币需求持续升温、机构对数字资产逐渐转向“战略性配置”的当下,传统金融体系却被一套名为“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规则死死拴住了脚——这不仅让银行难以大举进入加密市场,更可能将这一新兴资产领域进一步推向不透明的非监管区,引发更深层的系统性风险。
一、比特币敞口的“高压红线”:银行想买却买不起
当前的巴塞尔协议框架下,比特币等未对冲的加密资产被划入最极端的“高风险”类别,需配置1250%的风险权重。简单理解就是:如果某家银行在账面上持有1亿美元的比特币,为了合规,它就必须配套持有12.5亿美元的资本金来对冲风险。
这是一个足以令任何风控经理望而却步的“惩罚性成本结构”。英国数字资产衍生品交易所GFO-X的首席执行官Arnab Sen直接指出,“这套机制等于把银行完全隔离在比特币市场之外。”
而现实是讽刺的:越来越多的机构客户正向银行提出对比特币托管、结算与抵押贷款服务的需求,但银行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业务被加密原生平台、不受监管的第三方中介抢走。
二、市场“热需求”与监管“冷铁板”的对撞
来自Coinbase与EY-Parthenon的联合调查显示,86%的机构投资者表示,他们已经配置了数字资产,或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配置。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现实信号。
如果监管体系再不调整,传统银行将错失服务这部分高净值客户的机会。而与此同时,市场中最敏感的一环——加密资产的交易与托管——将进一步流入“灰色地带”,加剧监管盲区与潜在风险。
Sen在英国《金融时报》数字资产峰会上表示:“市场急需银行来为比特币提供交易清算和抵押服务,但目前的监管环境几乎让这成为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伦敦证券交易所CDSClear与DigitalAssetClear的负责人Marcus Robinson也强调,“机构已经展现出更大的兴趣与舒适度,但监管体系还停留在2020年以前。”
三、制度进退之间:新的共识正在形成
不过,转机可能正在发生。Sen透露,全球金融监管机构正在酝酿对巴塞尔规则框架下比特币定义的重新审视。他判断,“今年就有可能展开审查,行业内部的游说已经全面启动。”
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近期美国废除SAB 121(该会计规则要求加密托管资产计入公司负债)的政策转向,这一改革被认为是为银行提供合规托管服务打开了突破口。
Sen称之为“第一步”,紧接着就应该重新思考加密资产,尤其是比特币,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处理方式。“不是拒绝风险,而是要学会分级识别风险,并通过合理机制去定价它。”
四、加密+银行的“战略配对”:不再是幻想
Franklin Templeton数字资产主管Roger Bayston指出,许多大型金融机构已经在研究如何以比特币等数字资产作为抵押,进行链上贷款、跨境清算等业务。他强调,“下一轮机构级增长,很可能发生在比特币抵押贷款和链上结构化产品领域。”
而真正具备这些能力的,并不是现在那些“投机交易平台”,而是掌握风控、资本管理、客户信任与跨境清算能力的传统银行。换句话说,如果监管枷锁一旦放松,银行天然具备对数字资产进行“合规化接管”的能力。
Xapo Bank投资经理Gadi Chait也指出,过去机构对加密资产最大的担忧是波动性,但这种情绪正在快速变化。“我们正看到更多基于研究的认知出现,投资者开始理解比特币在投资组合中的对冲效应与稀缺性价值。”
五、机构进场需要一座“桥梁”,而不是一堵墙
目前比特币价格不断冲击十万美元关口,在高通胀、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下,越来越多国家和大型机构开始将其视为“数字黄金”。然而,如果银行仍因监管“壁垒”被排除在外,无异于让本可以制度化、透明化的资产,继续在非监管渠道中快速增长。
这种错配,不仅浪费了金融体系中最具专业能力的那部分角色,也加剧了“影子市场”的风险积累。这种局面若持续,下一轮市场震荡时,监管者与银行也将被迫“擦屁股”。
而现实需求、政策趋势、市场结构都已经说明:现在是重构监管逻辑的窗口期。
六、如何应对这场结构重塑?投资者需要什么工具?
对于普通投资者与从业者而言,这种宏观政策的转向往往先于市场价格波动。因此,能否第一时间感知到“结构变化”的信号,将决定是否能抓住下一轮机构进场带来的红利。
这正是像Mlion.ai这类AI投研工具的重要价值:
动态追踪全球监管进展和政策微调;
分析链上资金流变化与托管行为变化;
提取市场热词、媒体情绪与鲸鱼行为相关性;
基于机构仓位变化,构建更具前瞻性的选币模型。
结语:当制度与现实错位,真正的机会往往孕育其中
比特币正在重新定义“资产类别”,但银行却因旧有规则无法“名正言顺”地参与其中。这种结构性错配,是加密金融进化的一个关键节点。
制度不是不能改,只是需要市场足够的声音与信号。SAB 121的废除是起点,巴塞尔规则的调整可能就是转折点。对投资者来说,现在不只是要看价格图,更要读懂政策与资金结构的下一步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