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手機震個不停,學員小楊發來消息:
“老師,我一買 SOL 就跌,一賣就漲,莊家肯定盯着我那點倉位!”
我盯着屏幕苦笑,想起 2019 年的自己 —— 當時在 ADA 上栽了跟頭,0.08 美元滿倉,
漲到 0.12 沒走,跌回 0.1 時補倉,可每次下單後盤面必砸大陰線。
連續五次後,1500U 本金只剩 400,我甚至私信交易所客服:“是不是有人監控我的賬戶?”
直到老吳 —— 一位做市商朋友,看了我的操作記錄笑了:“你那幾千刀的單子,莊家掃單時都看不見。” 他給我看當時 ADA 的掛單數據:0.08-0.12 區間有幾十個千萬級別的掛單,我的單子連浪花都算不上。
後來我才懂,所謂 “被針對”,是掉進了三個認知陷阱:
確認偏誤 —— 只記得加倉就跌,忘了上次減倉後也躲過一次暴跌;
錨定效應 —— 把自己的買入價當成莊家成本線,以爲跌就是針對自己;
倖存者偏差 —— 刷到別人 “精準逃頂” 的截圖,就覺得自己該被特殊對待。
真正改變我的,是用笨辦法擺脫幻想:在 Tokenview 查 ADA 的大額轉賬,看到機構錢包沒動就不慌;
盯前 10 地址持倉,發現沒有大規模拋售就忍住不割;急跌時等四小時線走平再補倉,不再憑感覺操作。
去年在 DOT 上 12 美元建倉,跌到 9 美元時小楊又喊 “莊家針對散戶”,我卻看到鏈上數據顯示機構在吸籌。
忍着 25% 的回調沒動,最後在 21 美元分批賣,賺的比前兩年總和還多。
其實市場從不會專門盯着誰 —— 你的籌碼,可能連莊家的手續費都不夠。
那些覺得 “被針對” 的人,不過是輸不起時找的藉口。
與其懷疑屏幕後有雙眼睛,不如多查點數據、多守點紀律,比啥都管用。@Yaya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