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從測試網早期就跟蹤@Plume - RWA Chain $PLUME ,肯定會發現這個項目的增長速度幾乎令人難以置信。
僅在主網發佈幾個月後,$PLUME 的總鎖倉價值(TVL)已達到數十億美元,根據RWA.xyz和其他鏈上分析來源的數據,Plume目前佔全球RWA市場份額的約50%。
一個以前只有像MakerDAO或Centrifuge這樣的名字纔敢想的數字。
主網啟動後的一次飛躍
Plume 的主網正式推出不滿半年,但流入他們的 RWAfi 生態系統的資金以幾乎指數級的速度進行。
最初,TVL 僅約 600 百萬美元——主要來自於測試代幣化債券和信用金庫的基金。
但自從機構合作公布(如 Grove Finance、Centrifuge、Apollo 和亞洲金融科技銀行)以來,鏈上資產在幾個月內猛增至超過 200 億美元。
在其中,Plume 信用金庫占據了大部分——擁有許多產品使傳統基金能將其貸款和債券組合上鏈。
值得注意的是 Plume 的“巢”模型——允許每個 RWA 組合通過一組標準化合約進行結構化、資金供應和管理,
已成為 RWA-as-a-Service 行業的新標準。
隨著越來越多的金庫被釋放,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尋找 Plume 作為進入鏈上市場的安全通道,而不必擔心合規風險。
50% 的 RWA 市場份額——並非運氣
Plume 占據全球 RWA 市場的半數可能會讓許多人感到驚訝,但如果看看系統結構,這完全是合理的。
與僅專注於代幣化資產的協議不同,Plume 建立了完整的金融基礎設施,從發行、定價到支付和保管。
具體來說,他們有三個主要支柱:
合規基礎設施:根據 HKMA 和 SFC 的標準進行監管,為金融機構和區塊鏈市場之間創造合法的橋樑。
跨鏈 RWA 橋樑:允許在多個鏈上轉移代幣化資產,如以太坊、索拉納或 LayerZero,同時保持合法性。
流動性引擎:將 RWA 與穩定幣、代幣化基金(如 BlackRock 的 BUIDL)和 DeFi 金庫相連接,幫助資產能夠在上鏈後立即獲利。
憑藉這種結構,Plume 不僅吸引了 DeFi 用戶,還吸引了尋求試驗區塊鏈產品的數十億美元的機構。
當這些大型基金轉移資金時,數字“50% 的 RWA 市場份額”不再是虛幻的事情。
真實的資金,真實的收益
Plume 與傳統 DeFi 系統的一個主要區別是這個生態系統中的資金來自於真實的金融活動。
這些金庫不僅依賴於耕作或代幣獎勵,而是來自於:
企業債券和證實的信貸,
短期基金組合,
來自金融科技銀行的擔保資產,
而支付融資產品正在亞洲和歐洲實際部署。
這使 Plume 成為組織收益和鏈上流動性之間的橋樑。
Plume 上的一個金庫可以支付 6–12% 的年收益率,但這部分收益並非來自於代幣的通脹,而是來自於真實的信貸組合或債券基金的利潤。
這正是為什麼許多機構投資者開始將 Plume 視為“市場上最可信的 RWAfi 基礎設施”的原因。
生態系統中的共鳴效應
Plume 的 TVL 增長不僅是機構資金流入的結果,還來自於 DeFi 項目之間的擴散效應。
許多收益聚合協議和重新質押基金已經與 Plume 直接集成,使用 RWA 代幣化收益作為抵押資產。
例如,一些項目正在允許用戶重新質押 RWA 收益代幣,或將其與 LST(流動質押代幣)合併以創建“雙收益”產品——同時從質押和真實信貸中獲利。
這使得 Plume 的流動性不僅在數量上增長,還深入 DeFi 的金融結構中。
當 RWA 資產成為標準抵押資產時,以太坊生態系統和其他 Layer 2 開始通過 zk 桥和 CCTP 與 Plume 直接互動。
Plume 逐漸成為真實資產的跨鏈支付中心。
長期前景
我個人認為,$PLUME 所達成的成就僅僅是個開始。
達到數十億美元的 TVL 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更重要的是 Plume 已經證明 RWA 可以成為 DeFi 中的主要資產類別——而不僅僅是一種潮流。
下一步可能是擴展到代幣化 ETF、結構性信貸和 RWA 指數基金,讓零售投資者能夠像交換代幣一樣簡單地接觸真實資產。
如果這發生,Plume 不僅僅是一個 RWA 的區塊鏈,還可能成為“鏈上納斯達克”——各種投資基金、銀行和 Web3 用戶的資金匯聚之地。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為什麼 Plume 在主網啟動後增長迅速,
而且為什麼在短短的時間內,他們已經佔據了全球 RWA 市場的 50%——這是歷史上少數 DeFi 協議能夠達到的成就。
因為在區塊鏈世界中,信任並不來自於行銷……
而是來自真實的資金流、真實的收益,以及無法在鏈上偽造的數據。
@Plume - RWA Chain #plu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