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兩點,哥哥扛着半袋廢品闖進門,從懷裏摸出磨得發亮的銀行卡拍我桌上:“猜猜這裏面藏了啥?”​

我以爲是他收廢品攢的辛苦錢,結果他點開幣圈 ,4 萬塊餘額閃着光:“你哥沒瞎折騰吧!”​

我差點笑出淚:“你連 RSI 和 K 線都分不清,還敢碰這東西?”

他梗着脖子:“你懂技術,我懂穩當,咱倆搭夥準行!”

誰料這一搭夥,我竟在幣圈摸爬滾打了 6 年,從 9000 本金起步,熬過三輪牛熊,靠它穩穩撐起了家裏的開銷。​

最初我特迷信技術,天天熬夜學布林帶、記 RSI 參數,截圖存滿整個平板,

連給孩子餵飯時都捧着對比 “雙底” K 線形態,可賬戶卻越虧越薄,半年就虧了 3500。​

直到一次短線操作,我盯着 “雙底” 圖形算好入場點,剛買完就跌

—— 後來才發現,主力資金早悄悄撤了,K 線不過是行情的 “事後記錄”,哪是什麼能賺錢的 “預言書”?​

慢慢的,我攢下幾條不敢忘的紀律:第一次賺 4500 時,先提 1300 給媽媽買了按摩儀,後來行情回調,看着媽媽用按摩儀時的笑臉,才懂 “落袋爲安” 不是空話;

之前天天高頻交易,一個月手續費吃了 1900,後來減少操作,利潤反倒多了三成;

補倉時算錯比例,想補 8% 卻寫成 18%,差點虧掉孩子的早教費,從此每次補倉都要對着計算器核三遍。​

6 年下來才明白:幣圈從不是技術大佬的天下,賺錢是對認知的補償,不是熬夜盯 K 線的獎勵。

少聽 “一夜翻倍” 的故事,多算筆頭上的賬;別盯日漲幅眼紅,看看年化能不能覆蓋孩子的畫畫班費。​

畢竟,守得住紀律、拎得清輕重,纔是在幣圈從不爆倉、穩穩撐起家的真正密碼。​@Yaya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