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屏幕前的每一位朋友,感謝你願意花幾分鐘聽我聊聊——我和幣圈這8年的羈絆,要從2017年那個燥熱的夏天說起。
那時的幣圈還帶着“小衆狂歡”的底色,我偶然在技術論壇刷到比特幣的文章,被“去中心化”的概念吸引,抱着“試試水”的心態註冊了第一個交易所,用幾千塊錢買了人生第一筆加密資產。現在回頭看,那時候的自己既不懂K線,也分不清“價值幣”和“空氣幣”,全憑論壇熱度跟風,卻也恰好撞上了當年的行情浪潮,第一次體會到這個市場的“瘋狂”。
但幣圈從沒有“一直漲”的神話。2018年熊市如期而至,我手裏的資產縮水近七成,看着賬戶數字一天天減少,才真正明白“風險”兩個字的重量。那段時間我沒再盲目操作,反而沉下心來補功課:從啃完(區塊鏈白皮書)到研究宏觀經濟對幣價的影響,從跟蹤頭部項目的技術迭代到記錄每一次行情波動的規律,筆記本寫滿了3本,也慢慢褪去了最初的浮躁,學會用“長期視角”看市場。
後來的幾年,我跟着這個行業一起經歷了太多關鍵節點:2020年DeFi爆發,看着一個個新項目從無人問津到市值飆升,也見證了過度投機後的泡沫破裂;2021年牛市頂峯,身邊有人喊着“賣房入場”,我卻想起2018年的教訓,提前做了資產分散配置;2022年行業寒冬,LUNA崩盤、FTX暴雷,市場一片恐慌時,我反而開始篩選那些“跌透了但技術紮實”的項目,慢慢佈局。這些經歷教會我最核心的一點:幣圈賺的不是“行情的錢”,而是“認知的錢”,行情來了抓得住,行情走了守得住,纔是能長期走下去的關鍵。
現在我每次分享行情分析或投資建議,都習慣先講“風險提示”,再擺數據、說邏輯——因爲我走過的彎路,不想讓你們再走一遍。未來我會繼續帶着大家拆解行情背後的邏輯,分享實戰中的經驗,也會認真聽你們的需求,調整分享的方向。#加密市场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