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們注意到了嗎,越來越多的項目選擇“穩紮穩打”的方式,而不是追逐炒作。Boundless就是其中之一。他們不喧鬧,不做過度營銷……但當主網剛剛上線時,第一個計劃又讓我注意到:將Boundless直接集成到其他L1和L2區塊鏈中。聽起來似乎很普通,但如果深入一點,這是一招極其聰明的舉動……並可能重新定義整個Web3空間中驗證系統的運作方式。
因為你知道,現在大多數ZK項目都在試圖建立“自己的王國”——一個rollup、一條新鏈、一個封閉的生態系統。但是,越是朝這個方向發展,他們就越是遠離真正的用戶。@Boundless $ZKC 正好相反,他們不需要獨立的鏈,而是想成為通用的驗證層……就像一個可以接入任何現有基礎設施的“信任層”。這是一種不張揚但非常建設者的方式——做正確的基礎設施需要的東西,而不需要重新發明輪子。
當Boundless $ZKC mainnet時,許多人認為他們會推出一個新產品、一個新代幣、一個獨特的生態系統……但是團隊卻悄悄地走上了另一條路:開放SDK和API,讓L1/L2區塊鏈可以直接連接到Boundless的去中心化驗證網絡。換句話說,與其讓各鏈自己建立證明系統,Boundless允許他們像服務一樣調用證明——真正的“證明即服務”。開發者可以驗證任何證據:AI數據、off-chain計算結果或跨鏈交易……所有這些都可以被證明和公開驗證,而無需信任第三方。
在這種模型下,@Boundless 並不與以太坊、Solana或Base競爭……而是與它們共生。一條鏈可以保持原有結構,只需整合Boundless的驗證模塊,就能增加一層安全性和透明度。而有趣的是……在Boundless上驗證的證據可以在許多其他鏈上重複使用。就像以太坊為token標準化ERC20一樣,Boundless正在為整個Web3標準化“驗證語言”。
如果你注意到,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變。因為區塊鏈中的信任本質上基於共識——但是當數據和邏輯不斷擴展到鏈之外時,我們需要一種能夠證明一切的機制,而不僅僅是交易。Boundless正是這樣的基礎層……一個獨立的驗證節點網絡,可以檢查任何證據並將結果返回到目標鏈。一個系統,信任不是來自承諾,而是來自可驗證的計算。
我稱Boundless為“真相的層次”——layer of truth——因為它不在乎數據來自哪裡,只要有有效的證據,它就會進行驗證。正因為如此,將Boundless整合到各L1/L2中變得合理到幾乎必然。以太坊可以使用Boundless來驗證複雜的計算結果,而無需消耗數百萬的gas。Polygon可以用來確保跨鏈數據的完整性。Arbitrum可以驗證AI結果。在未來,連物聯網或DeFi系統都可以在每一條數據流上貼上Boundless的“認證標籤”。
有趣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鏈整合Boundless,這個網絡變得越來越強大。每個參與驗證的節點都增加了計算能力和可靠性。Boundless逐漸變成了一個超輕量級的基礎設施,位於數十條不同鏈的底層……就像互聯網的TCP/IP。如果你仔細想想,這才是真正可持續的去中心化驗證協議的方向。不需要競爭,只需要被整合……價值將自動在網絡中擴散。
Mainnet Boundless僅僅是第一步——這就像基礎設施已經準備好,現在是時候證明其實用性。我知道有幾個模塊化區塊鏈的開發團隊已經開始測試Boundless的SDK,以驗證來自各種off-chain計算系統的證據。如果一切順利,Boundless可能成為一個標準——在這裡,所有計算結果都可以在不需要信任的情況下得到確認。到時,“on-chain”和“off-chain”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因為一切都可以被證明,無論發生在何處。
你問我Boundless和其他zkVM有什麼區別?我認為區別在於哲學。ZK通常專注於證明速度。Boundless則專注於“將證據帶得越遠越好”——將驗證的力量帶到生態系統的每個角落。不是在性能上競爭,而是在採用上競爭。不需要新的鏈,只需成為其他鏈信任和依賴的基礎層。
最後……我認為Boundless正在教會我們一件事情,這是建設者常常忘記的: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裡,並不是誰創造了新鏈就是贏家……而是誰創造了一個讓其他鏈想要連接的基礎設施。Boundless選擇了這條路——一條默默無聞但堅持不懈的道路……一條可以被證明的信任之路。
如果一切按照計劃進行,幾年後……你們將不再問“Boundless在那個鏈上?”而是會問“這個鏈已經整合Boundless了嗎?”